中新網浙江新聞12月14日電(張煜歡 周夢瑤 柳景春)14日,杭州市下城區舉辦「共享美好生活•下城區『街社智治』」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下城區「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成果,介紹了該區積極探索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新路徑,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寶貴經驗。
近年來,該區將信息數據資源作為街道整體建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從突破信息壁壘搭平臺、再造政務流程建標準、拓展智慧應用促治理入手,實現服務資源「一網全攬」,服務保障「一網匯集」,服務力量「一網協同」,構建下城專屬的「智慧街社」,成為全國街道服務管理的範本,助力實現更多百姓的「小康夢」。
標準化引領 普惠街道改革紅利
「這真的是太方便了。沒想到現在可以24小時辦事了。」一位剛剛來體驗下城區東新街道東新園社區24小時自助辦理機的年輕人說。在24小時綜合自助服務區,設有綜合自助辦事服務機、24小時自助工作檯、自助出件櫃等硬體設施,即使白天因工作原因不能來行政服務中心大廳辦事,也可以在窗口服務時間外刷身份證進入24小時綜合自助服務區自助辦理,解決了上班族工作日期間不能辦事的煩惱。
據了解,下城區精簡辦事流程,樹立「便民惠民」標杆,系統梳理了區、街道、社區三級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規範化的服務平臺、制定標準化的服務流程,構建全時辦的服務模式。
為實現服務受理「無差別」,下城區制定基層窗口人員《作業指導書》,把計生、人社、民政、殘聯等12個街道辦事服務窗口整合成4個標準化綜合窗口,實現「一窗受理,受辦分離」,在75個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全面推廣綜合窗口一口式、特需服務代辦制。
「下城區在街道服務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優化統一審批服務流程和辦件標準,推動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能向街道下沉,有效實現街道『即辦即結』審批事項最大化和社區『即來即收』收件事項最大化。」下城區副區長樊崢說。
目前,下城區全面釐清了街道受理的132項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其中街道直接辦結39項。
突破信息壁壘 基層治理高效精準
近日,下城區文暉街道現代城社區社工小邵在登錄「社區智治在線」平臺的時候看到主動提醒模塊中跳出了「高齡津貼增加」這一信息。
原來在她負責的網格內,有一名老人已經90歲,其高齡津貼可以從50元增加到100元。「以往這樣的事,都要老人主動和我們聯繫,或者我們通過表格篩選後上門辦理。現在有了新平臺,老年證的辦理都會主動提醒,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辦事效率。」小邵說。
今年3月,下城區成為浙江省民政廳社區智治在線建設唯一試點,探索開發「社區智治在線」平臺,破除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形成「一次錄入、多方共享」。今年6月,下城「社區智治在線」平臺正式上線,實現政策衝突、退出的及時預警,有效促進民生服務更主動、更精準。
下城在實驗區的創建中,還全面構建「1+8+X」數字駕駛艙體系,即1個區級數字駕駛艙,8個街道數字駕駛艙,多個社區智治在線和園區數字駕駛艙,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街道一方面利用數據局傳遞過來的信息進行有效比對,在數據衝突、數據不符的情況下能夠第一時間走訪落實,核實數據;另一方面,數據平臺系統能夠及時接受一線數據信息,及時更新資料庫,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智能測算停車位、接入城管攝像頭、完善公安資料庫、優化民眾辦事系統,實現智慧服務,精準服務。」下城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智慧應用滿足群眾美好生活嚮往
眼下,下城區充分利用現代化治理手段,對集成數據進行綜合研判,並根據具體應用場景,智慧分析,精準服務。依託衛星定位、高清監控、視覺識別等技術手段,智能識別道路不清、垃圾滿溢、車輛違停等城市管理難題。
通過自動派單,下城區還能第一時間落實工作力量進行處理,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層減負增效。如創新推出「1Call」極簡政務服務模式,以聊天場景化服務方式,為老百姓提供「一句話就能辦事」的24小時貼心政務在線諮詢和辦理服務。
此外,依託街道政務服務數字「駕駛艙」,下城區運用大數據分析研判街道、社區在綜合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服務配置需求,優化養老服務、居民活動、文化服務等社區服務配置,優化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社區社會組織等服務資源分配,利用智能分析,統計服務大廳辦件類項、時長等變量,預判大廳辦事需求,改善提升服務細節,促進辦事效率和滿意率雙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