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區文暉街道現代城「社區智治在線」平臺
央廣網杭州12月14日消息(記者 王海鵬 通訊員 周夢瑤 柳景春)近日,浙江杭州下城區文暉街道現代城社區社工小邵一上班,打開電腦登錄「社區智治在線」平臺後,「高齡津貼增加」的這樣一條信息從平臺的「主動提醒」模塊中跳了出來。
原來,在她負責的網格內,有一名老人已經90歲,她的高齡津貼可以從50元增加到100元。「以往這樣的事,都要老人主動和我們聯繫,或者我們通過表格篩選後上門辦理,服務效率低。現在有了新平臺,服務的升級到期,老年證的辦理都會主動提醒,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辦事效率。」小邵說。
2019年1月,杭州市下城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13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之一,兩年來,他們在街道政務信息化標準流程建設方面展開了積極探索,著力從突破信息壁壘搭平臺、再造政務流程建標準、拓展智慧應用促治理入手,實現服務資源「一網全攬」,服務保障「一網匯集」,服務力量「一網協同」,構建下城專屬的「智慧街社」,成為全國街道服務管理的範本。今年11月初,在民政部組織的街道體制改革和服務管理創新經驗現場專題交流會在杭州下城區舉行,下城經驗面向全國推廣。
「我們將實驗區建設與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相結合,全面構建『1+8+X』數字駕駛艙體系,以數字賦能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下城區副區長樊崢介紹,下城區目前已全面構建完成「1+8+X」的數字駕駛艙體系,即1個區級數字駕駛艙,8個街道數字駕駛艙,多個社區智治在線和園區數字駕駛艙,以此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不斷提升街道社區的服務能級,加強基層智慧治理體系建設。
杭州社區智治在線下城平臺發布現場
今年3月,下城區又被浙江省民政廳確定為社區智治在線建設唯一試點,探索開發「社區智治在線」平臺。他們改變以往多平臺錄入的數字平臺建設模式,破除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形成 「一次錄入、多方共享」。6月份,下城「社區智治在線」平臺正式上線,成功實現與杭州「城市大腦」、「基層治理四平臺」等數位化平臺之間的信息快速流轉,構建動態實時的基礎資料庫,實現服務升級、到期的主動提醒,政策衝突、退出的及時預警,有效促進民生服務更主動、更精準。
「『社區智治在線』平臺打通了城管、殘聯、社保、民政等部門的數據壁壘,為我們一線的社工構建了一個基礎資料庫。我們的街道一方面利用數據局傳遞過來的這些信息數據進行有效比對,在數據衝突、不符的情況下能夠第一時間走訪落實,核實數據;另一方面,數據平臺系統能夠及時接受一線數據信息,及時更新資料庫,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下城區民政局局長楊曉萍說。
現代城社區社工小邵收到的待辦工作提醒,也正是基於這一精準的基層資料庫。下城區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創建兩年來,待辦提醒、精準服務不僅令下城區近千名社工們感受到了數字賦能帶來的高質輕負,平臺的數據互通、服務直達,也令下城區50多萬居民深深體會了到數字賦能帶來的高效便捷。
下城區東新街道東新園社區24小時自助辦理大廳
12月9日,東新街道東新園社區居民蘇女士,到社區辦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按規定,這需要提供《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證》,可蘇女士並沒有攜帶相應證件。原本以為要再跑一趟的蘇女士,卻被工作人員告知可以幫助查詢。很快,工作人員從平臺中的「證件庫」模塊裡探索到了相關證件信息。經仔細核查後,一次性給予辦理。
「像我們東新街道,戶籍人口7.1萬,常住居民12萬,但我們的社工只有138名。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我們再怎麼努力,也難免會出現百密一疏的情況。」 下城區東新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卉說,「社區智治」平臺的上線,給社區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社工服務更主動、更精準、更高效,「我們的服務快起來,居民辦事就更便捷,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