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以來,企業申請破產在市場已經不算什麼稀奇事了。大量實體店面對房租、人工成本撐不住,選擇關店,還有不少巨頭企業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可見實體店的生意有多不好做。不過這些都在意料之中,令人意外的是美國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之一也面臨破產,集團對於庫存服裝直接4折「清倉甩賣」,這種情況確實不常見。
之前市場有消息表示美國高級連鎖百貨公司尼曼集團,數日內會正式申請破產,成為首家因為疫情倒下的美國大型百貨公司。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尼曼集團主要是以經營奢侈品為主,成立至今已經有著百年歷史了。有報導顯示,百貨公司正在和債權人商討緊急融資6億美元,儘量爭取在資產重組期間維持43家門店的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期間,公司已經臨時關閉了43家門店,大約有1.4萬名員工處於無薪休假的狀態。這一消息的出現,市場不乏「尼曼要破產了,現在買很划算」的聲音,畢竟奢侈品打4折的情況確實比較少見。而尼曼的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早在1907年9月就成立了,至今已經113年歷史了。
就是這樣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奢侈品集團,最終也沒能熬過這段特殊時期。一直以來尼曼門店裝潢都以豪華奢侈著稱,年銷售額能夠達到50億美元之高。令人好奇的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品牌,為何會在此次疫情期間率先「撐不住」呢?其實在這之前,尼曼的業績就已經處於危險境地了。
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尼曼擁有眾多忠實的老客戶,不少設計師都以能夠加入這一集團為榮。早在2006年那時候,尼曼銷售額就達到40.3億美元之高了,女裝佔據的份額達到35%,2007年成為了美國業績最好的高端奢侈品商店。
不過近些年來群眾的消費習慣逐漸發生了變化,美國時尚零售業同樣出現了變化。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消費者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於去店裡購物,包括奢侈品也開始流行網購。受到消費方式的影響,2016年第三季度尼曼集團利潤相比2015年同期下降至380萬美元,跌幅達到80%之高。
除了在零售業遭遇瓶頸之外,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也幾乎「失敗」。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尼曼比較喜歡高槓桿融資,這樣對於集團在償還債務方面會造成壓力。而此次尼曼申請破產重組,就是為了減輕高達43億美元的債務。零售商倒閉的消息出現,自然也導致奢侈品品牌的日子「不好過」。
早在3月19日Burberry就發布預警,表示3月下旬銷售同比可能會降至70%至80%。由於群眾收入來源受到了影響,奢侈品搶購的情況自然也很少出現了。不少消費者為了償還欠款,甚至低價出售自己手中的奢侈品,作為非必需品的奢侈品也成為了率先被「拋棄」的資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大牌奢侈品也不再高傲,放下架子,終於意識到賣出去才是「王道」。受到疫情的影響,部分大牌在1月下旬就已經減少了供應商訂單,之後訂單量就開始急劇下降。Gucci3月的訂貨量基本為零,加上疫情的影響,奢侈品品牌也只能無奈關店。
其中LVMH集團預計第一季度銷售額同比下跌至10%至20%,福布斯還預言,疫情可能會抹去奢侈品在國際市場近5年的盈利。其實不僅是美國奢侈品巨頭,近些年來實體店生意有多難做相信很多店主深有感觸。一些老牌服裝品牌也只能不斷關店,以此來減輕公司在成本上的開支。
不少人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電商的出現,隨著電商的發展壯大,中國乃至全球市場消費者都開始熱衷於電商購物,這對於實體店自然會帶來一定的衝擊。畢竟電商沒有房租這方面的成本,在價格上自然是比實體店有優勢的。
相信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近些年來城市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房子越建越多,商鋪也越來越多。沒有意識到電商對實體店帶來的衝擊,商鋪雖然不斷增多,但是做生意的人卻變少了。城市中隨處可見商鋪出租的消息,還有不少商鋪一直空置租不出去。
其實商鋪總量的變化,對於實體店也是有影響的。畢竟實體店也講究人流量和位置,不可能所有商鋪都處於市中心或者好的地段。這就造成了好位置的實體店依舊能夠獲利,但是位置不好的實體店卻越混越「差」。最終頂不住房租等方面的壓力,只能選擇關店,這些商鋪的位置自然也越來越難出租。
這才是為什麼市場越來越多的老牌企業「倒下」的原因,貴人鳥、真維斯等品牌,以前在市場還是十分「吃香」的。最終卻面臨接連關店、裁員的情況,其實和企業自身沒有跟緊時代趨勢也有關。電商的出現雖然對實體店帶來了衝擊,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把握住機遇的實體店,成功站在了「風口」,並且企業越做越大,而沒有及時轉型的企業,最終面臨的局面我們也都看到了。
包括美國百年奢侈品集團申請破產,同樣和自身沒有及時轉型有關。時代本來就一直在變化,適者生存這句話還是有著一定道理的。如果無法適應時代的變化,自然就會遭到市場的「淘汰」。就像行動支付的出現,一開始很多商戶都不看好這種支付方式,認為不安全之類的。現在去買東西,不管是路邊攤還是大型商場,都支持掃碼支付,這說明了什麼?商戶也在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
有些企業倒下是因為產品老化、跟不上消費者審美導致的,有些則是因為價格等方面的原因。不管是因為什麼,只要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自然也就沒有人願意「買單」。尼曼集團破產,其實也給眾多企業帶來了警示,不管集團背景有多強大,一成不變最終受影響的還是企業自身。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