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唯一一個直接用食物命名的傳統節日。
似乎每個傳統節日都跟食物有關,吃粽子的叫端午節,吃月餅的叫中秋節,剩下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是餃子餃子餃子......有人戲言,一旦不確定某個傳統節日吃什麼,煮餃子吃八成不會錯。
元宵節在古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過了元宵節,意味著整個春節的喧鬧就結束了。
話說正月十五當做一個節日來過最早見於西漢年間,那時候就在這一天舉行大型祭祀活動。到了漢魏以後,元宵節逐步成為了民俗節日。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古代的文人墨客們自然不會在這樣的喜慶日子沉默,我們一起欣賞幾首正月十五的古詩詞。
01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賞析:正月十五,古時候又稱上元。唐朝開始,在這一天特意開花市,供人們賞花、賣花、鬧花。北宋在這正月十五三天時間裡還解除宵禁令,人們可以在夜晚走出家門在花市裡徜徉遊玩。這也給了年輕男女們夜晚相見的機會。
詩中用一句「花市燈如晝」表現了當時元宵節的花市的場面,人聲鼎沸燈火輝煌。
02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賞析:這首詩是蘇味道的代表作之一,火樹銀花這個美麗且有畫面感的詞正是因為蘇味道的這首詩而為大家所熟知。
燈火輝煌的正月十五夜,京城裡取消了宵禁,人們可以自由穿行在熱鬧的集市裡,城門的鐵索都打開了,可以隨處走動觀賞美景。
月光之美隨著人們的腳步照遍京城的每個角落,穿著漂亮的美女們也隨處可見,她們吟唱著動聽的歌曲。
多麼希望這時間慢些,把這美景留住啊。
03
京都元夕
金·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賞析:這首詩對當時元宵節的情景描述較多。有穿著盛裝的女人,她們平時很少會這麼出門,而在元宵節的晚上,女人們可以精心打扮徜徉在街道。孩子們更是難得高興,聚在一起在街道上追逐嬉戲。
女人和孩子說完了,我這穿著樸素的讀書人也來到元宵節的活動現場感受節日氣氛,與女人和兒童不同的是,我是來賞燈猜謎的。
04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賞析:這是在正月十五夜裡的一場宴會,周圍都是華麗的燈火,賓客們觥籌交錯,年輕的男女們都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
在這樣的節日氣氛裡,滿城燈火像是把大地分開,在夜空籠罩之下渾然一體。星星和煙火已經無法區分,不知道哪是星星哪是煙火。美豔的女子一笑,更是給這夜晚平添了美景。
05
古蟾宮·元宵
明·王磐
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裡有鬧紅塵香車寶馬?祗不過送黃昏古木寒鴉。
詩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風,憔悴了梅花。
賞析:月圓的時候總是讓人想起團圓,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月圓之夜闔家團圓。那些不團圓和不圓滿,總會在這樣的夜裡勾起傷心。
曾經的元宵節裡,人們團圓,載歌載舞慶祝節日;而今處處都是嘆息之聲,沒有了載歌載舞,只有深深愁怨。
和曾經的繁華熱鬧相對比,越發感覺悽涼。曾經的繁華熱鬧都被悽涼冷清替代了。那時候的詩情畫意,對酒當歌,現在都沒有了情趣。本來春風和梅花都是詩興大發的對象,而今都被這失意的情緒辜負了。
06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賞析:終於有一首詩把元宵作為主角了。桂花餡裹著核桃仁,顆粒滾滾飽滿的江米用井水淘洗過,就可以做出令人垂涎的元宵了。
聽說老馬家的元宵做的好吃,在這個節日裡一定有很多人都等著吃美味的元宵,趕緊趁著這燈火輝煌的光亮賣元宵。
07
觀燈樂行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賞析:城市裡月光和燈光空前明亮,這是每年不可多見的日子。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會在這個日子裡走上街頭歡慶節日。大街小巷因為人多而略顯擁擠了。一方面表現了都城的繁華,同時又表現了人們對元宵節活動的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