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為什麼要賞花燈、吃湯圓?以元宵節為背景賞析傳統民俗文化
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是普天之下華夏子孫獨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之所以稱其為「元宵」,是古人習慣性將正月稱為元月,而「宵」則是夜晚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農曆新年過去之後,節日的氛圍依然十分熱烈,所以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的月圓之夜,依然要延續新年之後的節慶氣氛。
但如果按照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被人們尊稱為「上元節」。在這一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每日三餐還要搭配符合節日氣氛的食物。北方人在過元宵節的時候,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炸元宵」,外酥裡嫩、餡料豐富、形狀圓潤的炸元宵,不僅味道特別可口而且還寓意「團圓美滿」。
而南方人在元宵節這一天都喜歡吃煮湯圓。其實無論元宵還是湯圓基本上大同小異。只不過不同地方的飲食習慣和風俗不一樣。其實,元宵節這一天的重頭戲是觀燈。歐陽修在其詩《生查子·元夕》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其實就是對元宵節賞燈時的情景描寫。
據傳說西漢時期的統治者漢武帝,在每一年的正月十五之夜,都要前往甘泉宮祭祀,作為漢代皇室尊奉的最高神仙「太一」。《漢法本內傳》也記載「漢明帝令燒燈」,這說明正月十五這一天,在封建統治者的心裡,應該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重要節日。
屈原的《九歌·東皇太一》中,也有「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的詩句。意思是在這吉祥的日子裡,選擇一個美好的時辰,恭敬肅穆的祭拜娛上皇。這裡所說的「吉日兮辰良」,其實指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夜。
從漢武帝正月十五祭拜「太一」開始,後世之人就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一個無比重要的節日不斷傳承。直到漢朝和魏晉時期之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被定為民俗節日。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多種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為了能夠區別其他「藩節」,正式通過立法確定了元宵節,隨著不斷發展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一、元宵節的賞燈習俗和文化傳承
正月十五元宵節賞燈、猜燈謎、放煙花,不僅可以增添節日氣氛,而且還能讓人們感受到歌舞昇平的盛世之景象。王磐在《古蟾宮·元宵》「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這首詩中用簡練的筆法,描寫出了當時元宵節佳節的熱鬧場面。
《荊楚歲時記》雲:「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其實說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民間過元宵節的一些節日習俗。在元宵節晚上人們燃燈祈福,並舉辦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烘託節日氣氛。
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元宵節受到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崇。雖然在元朝的時候,元宵節並沒有受到法律認可,但民間過元宵節的習俗卻一直在延續。元宵節夜晚各處張燈結彩,人們走街串巷相互問候,節日氣氛可謂一派祥和喜慶。
尤其是在隋、唐、宋三朝,由於國力強盛、經濟比較發達,人們對元宵節更加重視。《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這是統治階級過元宵節時的盛大成面。
而唐朝劉肅曾在《大唐新語》中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在元宵節的晚上京城召開了盛大的燈會,無論是貴族還是老百姓都在徹夜狂歡。
二、元宵節與民間習俗
和統治階級過元宵節不同,民間老百姓在過元宵節的時候,其實才更具有民俗的味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或吃炸元宵等,都是過元宵節的時候比較傳統習俗。除此之外在節日氣氛比較濃的地區,還要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尤其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地區,元宵節的時候還要進行耍龍燈、舞獅子等傳統民俗表演。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曾有,「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的描述。這說明很多地方在過元宵節的時候,很多地方還要進行祭灶神、穀神等祈年活動。這其實是人們對豐年的祈望,同時也是對一家人團團圓圓的祝福。
1.元宵節吃元宵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過元宵節時,一項非常重要的民間習俗。在宋朝的時候老百姓過元宵節的時候,都會吃一種叫「浮元子」的食物。這其實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元宵」。
「元」既有開年第一個月的意思,同時也與「圓」諧音,在元宵節吃元宵不僅是一種好兆頭,而且也希望家人平安、團圓。
從北宋人開始吃「浮元子」開始,這種食物就與糯米、白糖等食材密不可分。既可以用湯煮、也可以油炸或者蒸食。經過不斷演化和再加工,現在的元宵擁有更多餡料選擇。水果、花瓣、堅果等餡料的元宵層出不窮。可以依據個人的喜好選擇不同的口味。
2. 元宵節賞花燈
漢朝明帝永平年間,由於漢明帝大力推崇佛法。所以,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為了能夠更好的「參佛」,他要求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這其實也是元宵節點燈或者觀燈的起源。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形式傳入明見,就有了元宵節賞燈的習俗。當然在很多地區還有元宵節放燈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習俗在統治階級大力倡導之下,經過不斷發展變得越來越隆重。尤其是在盛唐時期,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長安城裡到處張燈結彩。花樣繁多的彩燈不僅可以烘託節日氣氛,同時也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
宋朝時期由於經濟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水平,所以更加重視元宵節賞燈這一傳統習俗。無論是燈市的規模還是樣式都遠勝於唐朝時期。最關鍵的是宋朝民間賞燈活動更加蔚為壯觀。為了能達到普天同慶的目的,宋朝的元宵節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七才結束。
而明朝時期的元宵節假期更長,從正月初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前後整整有十天的時間。雖然到了元朝和清朝的時候,少數民族政權對元宵節並不是特別重視,對於這種景象王守仁在《元夕二首》中寫道,「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但民間的節日氣氛和燈會依然十分壯觀。
三、結 語
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競相歌詠元宵佳節,唐朝詩人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通過描寫唐朝時期的元宵節盛況,藉以表達自己身處盛世的自豪感。
而對於一些身處異地或處境不佳的詩人來說,他們也會藉助元宵節表達自己的心聲。宋代歐陽修寫的《生查子·元夕》「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就寫出了元宵節時求而不得、愛恨難平的心情。
元宵節古時候又稱為「上元節」或「元夕節」,從漢朝開始就已經被確立為國家重大節日。朝代雖然不斷變遷時間也不斷流失,但無論統治階級還是老百姓,對元宵節這種可以體中華民族,風俗文化的傳統節日依然非常重視。時至今日每年的元宵節依然十分隆重。
【參考文獻】
韓梅《元宵節起源新論》
閆磊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概述》
彭恆禮《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展演及其隱喻——以宋代元宵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