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公眾號側重豫南風景人文、資訊信息。專注原創。微信:37096414 歡迎投稿、交流。或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社區交流!
元宵節,在河南省信陽市如商城縣、光山縣、潢川縣等豫南地區與其他地區賞花燈猜燈謎的過節方式有所不同,這裡則流行著另一個與燈有關的民俗——上墳送燈。本文為信陽籍在讀研究生對豫南送燈民俗的深度解讀。
燈送上元夜,先人或可聞
——豫南地區元宵節「送燈」民俗調研手記
文/吳益生
俗話說「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眾所周知,其他地區元宵佳節的節日定位是我們凡人的狂歡,如鬧元宵、耍花燈等。而豫南地區元宵節乃是給逝去的祖輩先人過的節日,在功能意義上,更類似於我們常說的清明節。
老話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表達了不同的民俗活動主題。正是因為這盞正月十五的「燈」,在豫南地區很多鄉親的心目中,元宵節比春節還更為重要。因為要在這一天完成一年中最重要的儀式——「送燈」祭祖。
他們認為,人要過節,先人也要過節,給墳塋上送燈,是讓故去的親人拿著燈籠照亮回家的路,就可以和親人團聚了。故老家有諺語云「哪怕過年不回家,也要十五墳送亮」。
鄉民們能理解一個家庭可能由於各種原因可以沒有人回來過春節拜年,卻不能接受沒有人在正月十五回家上墳「送燈」祭祖。那一天,人們無論身居何處,都會風雨無阻地趕回老家。否則,除了鄉親們會指指點點,自己心中也會留下遺憾。
因此,我們看到,每年元宵節前的數日,在商城這個山區縣各個鄉鎮上馬路上會再度出現一個奇怪的返鄉高潮現象。本來作為外出勞務輸出重鎮的豫南地區,春節過後本應該是回城務工離鄉高峰流。然而,此時卻是很多之前沒能在家過春節的人自駕或包車回鄉的高峰。
當然更多的鄉親寧可放棄及早出門賺錢的機會,即使是向單位請假,也要等到在家完成此夜中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才會在次日開始各奔東西,直至下一年春節的再次返鄉。
因此,商城縣的民工和學生離鄉潮一定是在正月十六及其以後才開始。此外,即便是不涉及往來奔波而選擇在鄉鎮自主創業做生意的鄉親,在元宵節當天也會放棄高額的利潤,及早的關店歇業,回老家做著相同的事情。由此可見,老家民眾對此民俗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了。
一般來說,從當日清晨家族長輩接家神回家過節的鞭炮聲中開始,正月十五的諸多活動就拉開了帷幕。同其他地區元宵民俗一樣,中午當然也是全家一起吃團圓飯,推杯換盞,其樂融融。
而高潮則是從傍晚開始,全家、全村乃至全縣的人們紛紛出動到墳塋去給逝去的故人「送燈」祭祖,讓陰陽兩隔的人們共度這個人間的節日。整個活動會從午飯後一直持續到深夜。風雨無阻,即便是冰雪天氣依然照常,從未間斷。
數百年來,流傳不斷。成為豫南鄉土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化石。在筆者的家鄉,大別山區深處的商城縣這一古老而又獨特的民俗保存完整,筆者的調研與追憶也就從這裡展開。
首先要說「送燈」前的準備。煙花爆竹和火紙等送燈所必備的祭祀用品一般不難買到。
這裡重點說一下最關鍵的「燈」,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燈褲(即燈罩)、竹籤(即燈骨)和蠟燭。傳統的燈褲是用各色彩紙粘制而成,主要是給蠟燭防風,同時也可映彩。雖然簡易、卻大有講究。
顏色常見的有白色,黃色,綠色、紫色,淡紅色等等。可別小看這些燈罩的顏色,這裡也有嚴格規定的:逝者去世的第一年,要送白顏色的燈,第二年送黃或紫顏色的燈,第三年以後送紅、綠、粉顏色的燈。聽老人說在舊時,是很講究這些禮數的,馬虎不得。
燈籤則是用農村常見的竹子劈削而成,做成筷子般長短粗細,一盞燈需三到四根,一般會根據需送的紙燈的多少,準備上百根不等。
至於蠟燭則也是提前購妥,細心的人還會預先將蠟燭頭上的棉芯用火燎灼一下,使之變焦變硬,以便送燈時能及時便捷的點燃。
與此類似的舉動,也有老一輩的人也會提前將上墳用的火紙稍事挽花摺疊或戳上錢印,既講究又易於焚化。這些活計兒是相沿已久的慣例,一般都會在午飯後陸續做好,算是「送燈」的前奏。
這裡也需要說明一下,關於燈具近些年也出現的一些新的變化。由於豫南「送燈」民俗根深蒂固的影響,相應的儀式用品的市場需要自然也很巨大。
一些地方商家抓住商機,用朔料薄膜紙印批量生產成彩色的燈罩,因為省去了自己粘制的工夫,在老家元宵節市場也大受歡迎。
此外,近年來也還陸續出現了省去蠟燭的電子音樂燈具,據說使用起來更加便捷,不過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尚未普及。事實上,這些新出現的各式燈具,在設計上雖然符合現代人追求的省力便捷等消費觀念,然而從使用實際效果來看,鄉親們普遍反映似乎並沒有傳統的紙質燈罩莊重樸實。
因此,在筆者老家,更多的鄉親們還是願意堅守傳統的送燈方式和用具。也由此可見這一民俗傳統的生命力了。
說完「送燈」的前奏,接下就是送燈活動的主要程序了。從黃昏開始,鄉間的大小路上到處都是人頭攢動的送燈隊伍。一般由家族長者領路,家中青壯和孩子們成群結隊向祖墳行進。到墳場後會首先在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各一疊。
這意味著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後人來祭奠。緊接著用帶去的鍬剷平整墳前的草和土,把燈籤按三角或四邊形插入土裡,約莫燈褲大小,蠟燭固定在中央,按插好的燈籤套上燈褲,這便是「燈」了。
一般來說,「燈」的數量要嚴格按照男丁多少配置,像那種老戶、大戶的家族公墓,由於墓主所繁衍分出的門房子嗣眾多,墳前燈罩多至數排、十數排,達幾十盞上百盞乃至更多。不一會兒,紅綠粉等各色的燈,一排排地長長地整齊整齊地插滿墳地。
然後把各家帶來的鞭炮、煙花集在一起,找一個安全高亮的地方,拴掛擺放好,等待夜幕的降臨。
天漸漸地黑下來,一輪圓月冒出山頭。這時大家分頭有序行動。先是大人們開始點亮墳地上所有的燈,方言叫做「發亮」;同時,也張羅著大一些的孩子們開始放鞭炮、炸雷和煙花,這是最熱鬧的事,也是孩子們最樂意幹的事。
接下來是長輩帶著孩子們跪在墳前,依次燃紙、焚香,嘴裡也依序禱告著:「他老太,他爺,他奶…今天過十五,你們回來看燈吧。這是一點小意思,你們也別嫌少,拿著吧。」一般也會說些保佑小孩子學習進步,全家平安等吉祥話。
此外,長輩們還會為晚輩尤其是孩子們一一追溯墓主先人的往事,不至於因年深日久,後人將先人們忘卻了。應該說,這是一種口述的家族史,是一部在那一夜每個後人都要翻閱的家譜。在以前鄉下人一年辛勞到年頭,難得清閒。
改革開放以來,豫南地區作為勞務輸出重鎮,人們平時沒有時間常回家鄉,藉此春節假期的元宵節「送燈」機會給逝去親人說說心裡話,排解思念之情,一了祭拜心願,這才是實情。此時的墳地禱告聲一遍,有悄悄哭的,也有沉默不語的;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禱告詞。所以說其文化功能類似於清明節。
隨著長輩的禱告聲,紙灰悠悠的飛上天去;意思是這錢他們已經收下了。跪拜、禱告完畢,炮聲響起來,煙花飛起來,各色的燈亮起來;
近年來,在城鎮裡流行的許願燈也悄然加入了這一民俗行列。尤其是年輕的一輩也會在鄉間墳頭放飛一隻只寄託著對已故親人思念和新春景願的許願燈。所有送燈的人們都站立一旁,開始看熱鬧、賞燈。
方才的那份情思,似乎又淹沒在這充滿歡樂和喜氣的夜空裡。此刻如果登高遠眺,你會頓覺訝然。爆竹霹靂,龍蛇呼嘯,火樹凌空,遍地銀花;五顏六色的燈,琳琅滿目,千盞萬盞;象輝煌燦爛的花朵,開遍漫山遍野。
煙花綻放染紅天際,鞭炮燃放響徹山谷。好不熱鬧!這時會真正感受到豫南鄉土社會中獨特的元宵燈節的魅力了。
在商城老家,正月十五還是有很多講究的。這天除了要給祖墳送燈外,每家每戶每個房間都要徹夜燈明,總之要最大程度上突出「燈」這一意象。
這項民俗還有一些特別的禁忌,如出門的姑娘是不允許在娘家過十五的,更不允許送娘家的燈。只有那種娘家出現輟薪絕嗣的情況,才由嫁出去的女兒代為送燈。
所以娘家人最忌諱嫁出去的姑娘在娘家過十五或送燈,認為這樣會使娘家人丁不興旺,所以商城老家有「有女不觀娘家燈」的說法。
不過,也有一種例外,如娘家人有長輩故去,嫁出去的女兒可以提前去為逝去長輩的如父母、爺爺奶奶的第一個正月十五,又稱頭年,去送一盞燈,俗稱送「客燈」。
除了要插燈罩,燒紙錢,放鞭炮外,一般還會在墳頭掛上一盞紅燈籠,不過送完「客燈」後,就要匆匆趕回婆家去了,不能再在娘家逗留。有趣的是,媳婦是可以送燈的,因為她已是婆家裡的人。此外沒有出嫁的女兒由於還是娘家人,也是可以送燈的。
當然,這種區別是有著傳統社會男權主義的心理痕跡的。今天在同情理解風俗禁忌的同時,也應根據男女平等的新時代訴求加以適當的移風易俗。
此外,以前「送燈」後,還有「守燈」一說,即在墳前一直等待燈罩裡的蠟燭燃盡,才會離開墳頭,回到家中。這既表達了後輩的虔敬,同時,也可因有人看護,而防止蠟燭中途熄滅。古語云「哀我父母,生我劬勞」(《詩經·蓼莪》),對於恩情大於天的父母雙親,此舉實乃理所應當。
晚去的人如果看到別人早去已送過的燈罩中的蠟燭熄滅了,一般都會順便幫其續燃點上,雖是舉手之勞猶見鄉土人情的淳樸與厚道。
這裡還有一些情況不得不特加說明,它們也是整個元宵節「送燈」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常理上說,「送燈」的對象主要是給與自己家族有血緣關係的故去親人。
然而,人們在送完祖墳的燈回到家後,又往往會到各個與農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點上一兩盞燈和燒上些紙錢。如水塘燈:送水神一盞,保佑洗衣服的人和玩耍的小孩子平安無事,不要溺水;路邊燈:送給路神一盞,保佑行路的老人和孩子平安,不要摔傷;土地廟燈:送給土地爺爺和土地奶奶一盞,保佑風調雨順;
此外,還有菜園、田地,水井、豬圈、牛舍前各點上一盞燈,這既是感恩各路神祗上一年的護佑,也是祈求下一年的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路口送的「孤燈」。據說,這是送給那些因已絕嗣無法享受後人香火的孤魂野鬼。
小時候聽奶奶說「他們可憐,沒人管他們,所以家家戶戶都送孤燈,請他們來觀賞。」人們因不忍看到他們墳頭的冷清,故代替其後人表達緬懷之意。雖然樸素的鄉人並不一定了解如佛教的超度救拔,蒙山施食等宗教儀軌與法事,但是在慈悲這一精神實質上難道不是一種重合嗎?
雖然,這些樸素的行為在一些不知敬畏對一切價值都懷疑態度的虛無論者看來,無疑會被斥之為蒙昧可笑的迷信。然而殊不知其中卻蘊含著傳統中國人最樸素的天人觀念與家國情懷。
試想,當鄉人們祭祀完自家的祖墳,拖著疲憊的雙腿回來後,還不忘到各個路口給那些顛連無告的所謂孤魂野鬼點上一盞燈,燒上些紙錢,好讓他們能和自己的祖宗同享節日的獻祭與問候。
這裡固然是有著希望自己的家庭後繼有人、香火綿延的個人宗族情結,但是裡面難道沒有某種超越了一家一姓的惻隱與關懷嗎?
而給那些土地山神等神祗送燈,這其中不也蘊含著傳統中國人的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家國願景嗎?這些樸素、真誠的願望就這樣通過一盞盞雖簡易無文但又明亮無比的「燈」代代傳承下來了。
之所以說商城老家有「正月十五大於年」的說法,上面的介紹已經相比已經看出大致風貌。可以想像,正月十五傍晚全家、全族、全村、全鄉、乃至全縣出動的非凡景象。正是在這場狂歡中,勞碌了一年的人們可以放鬆心情,享受團聚,而且可以借墳山為舞臺,盡情展示家庭的興旺發達,親子和睦。
你看呀,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地或路上,到處是手提著裝著燈罩蠟燭籃筐,肩挑著禮花火紙的鄉親們,沿途喧鬧熱烈,人來人往。一時間,山間路上,人頭攢動;墳前屋後,燈火通明。處處鞭炮齊鳴,場面煞是壯觀。
只有這一天,平時夜間幾乎不敢出門的膽小的人走在墳地也不會感到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孩子、姑娘、媳婦、妯娌齊上陣,同姓家族共享相聚的溫情。身處其中,你會覺得節日氛圍比之除夕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一整天的奔波,也是心甘情願的。尤其對於孩子們來說,往往元宵節後就過完寒假了。
這一天可是開學前愉快玩耍最後時機,送燈回到家後,大夥都成群結隊,拿著各家自製的或買的燈籠出來玩耍,挨家串戶,如同拜年,不知疲倦。
而送燈歸來的年輕人們,則圍坐在火籠前,烤火唱歌,其中有一首民歌就叫《觀燈》,著名的商城經典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調子就是革命烈士王霽初先生在這首民歌的曲調上改編的。
聽家裡的老輩說,舊時的正月十五夜裡,村民們還自發組織玩花燈,舞獅子,舞火龍,如同社火,熱鬧非凡。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年輕人沒有足夠的排練時間,而留守在村的老人因年老體衰,已沒有過多的精力表演,這些活動已經漸趨消失了。從老人家的言語之間,不無體察出深深的遺憾。
歷史地看,豫南地區的元宵節送燈民俗從文化根源上是來自我國的民間喪葬祭祀文化,是中國古代禮制文化在民間社會的一種民俗投影。
經過筆者的調查,就全國而言,大概也只有江西的新建縣及其以北至廬山以南的幾個縣市、陝西寶雞局部、河南開封部分地區、黑龍江省伊春市、閩南永定縣及湖北少數地區等地有此類似習俗。
不過這些地區燈的形制各異,如面燈,瓶燈,桔燈。與豫南地區流行的紙燈還有所區別。最重要的是,這些地區「送燈」的功能與豫南地區大相異趣。
如陝西西安一些地方,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娘家送花燈、宮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送燈」實際上表達就是「送丁」祝福了。可見這裡的燈也是寄託了人們的良好願望的吉祥象徵。
不過,誠如文章一開始就提到的豫南地區的元宵節乃是給逝去的先人過的節日,因此,不同地區的「送燈」的功能與性質,自然不能隨便混淆。雖然我國幅員遼闊,民俗文化遺存豐富。
不過豫南地區元宵節「送燈」民俗還是有其地域與文化特色的。然而這一民俗起源於何時,一直都是一個謎。
作者:吳益生,商城縣人,現為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陽明學、鄉土社會轉型問題。本號刊載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