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 本網綜合多家國際主流新聞社與媒體平臺消息,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文簡稱泰達,英文TEDA)為實際案例,對「科技企業為主的大批新興公司宛若潮水般湧入」的現象及趨勢進行報導。報導指出,北京的諸多非首都功能將疏解至天津與河北。天津是中國北方核心港口城市,並擁有重要的工業基地。天津泰達開發區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實體空間中的大海,「把北京的蛟龍引到大海裡來」。
以下是國際報導的全文內容:
在2016年前三季度,僅從首都北京一地,即有超過420家公司投資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協議投資額超過240億美元,以科技企業為主的大批新興公司宛若潮水般湧入津城。天津開發區是中國歷史最長的國家級開發區、也是連續多年問鼎綜合實力第一的產業園。
在上述落戶企業中就有滴滴出行——這家中國本土的汽車出行分享服務平臺、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向該行業先驅者「優步」公司叫板的競爭對手。就在今年7月,優步宣布將其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並換取在後者的部分股權。
「我相信,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給天津的一次歷史性惠顧,並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性窗口期。」新上任的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最近公開撰文表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意在推動北京-天津-河北這個三地人口合計約1億的區域在頂層設計規劃層面有全域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同脈等優勢,促進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這也意味著,北京的諸多非首都功能將疏解至天津與河北。天津是中國北方核心港口城市,並擁有重要的工業基地,而天津泰達離北京市中心僅45分鐘的高鐵車距。
清晰的目標
在充分利用及推進京津冀一體化方面,TEDA有著清晰的思路。她明白什麼樣的公司是自己想要的。
結合「5+1+N」產業集群優勢,TEDA重點圍繞電子、汽車、石化、大健康、金融服務等領域精準招商,並在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環保科技等新興行業形成多領域覆蓋的產業對接體系。
TEDA既有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化「園中園」也幫助吸引到各自領域最優秀的潛在招商目標。這些專業化平臺諸如——南港工業區(專注於石化產業);津京互聯創業咖啡(網際網路科技);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生物醫藥);中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雲計算及信息科技);泰達低碳中心(環保科技和循環經濟);等等。
泰達智能無人裝備產業園即是開發區最新成立的、對接智能裝備製造業的專業平臺。該園負責人劉奇表示,資源整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他說:「作為平臺我們對接的不僅是企業本身,還有高校、風險投資機構、以及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專業機構等。」
產業平臺構建之外,TEDA同時注重功能性項目的承接平臺建設,其中重點包括企業的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結算中心、孵化機構等。此外還著力構建高層合作平臺,積極對接國際國內的經濟組織等。
聚焦科技引擎
近年,TEDA不斷深化與國內高校院所、創客機構的攜手。其與首都的大學、研究機構和創客空間的合作在2016年見證了近200家初創企業的「從京」引入,並設立了5個京津聯營的眾創空間、孵化器。
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盛表示,如今「津京之間」雙城故事已經深入人心,打個比喻的話,開發區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實體空間中的大海,「把北京的蛟龍引到大海裡來」。
中科國技(天津)智能系統工程公司就是眾多「幼蛟龍」之一。這是一家由京津兩地4家企業聯合發起成立、專注於智能設備和機器人零部件開發的公司,年銷售額目標將從2017年的500萬美元跨升為2019年的1900萬美元。
另一家從北京引入落戶TEDA的初創企業是銀河水滴科技公司。該公司專注於開發在遠距離和複雜情況下的身份識別技術,應用領域從智能居家護理、到公共安全和反恐運作等不一而足。銀河水滴公司表示,其技術已達約95%的識別精度,在世界上首次接近商用水平。
相對於這些富有前景的初創公司,天平的另一端則是「巨龍型」科技公司。滴滴出行即是一例,它在TEDA成立了滴滴中國、滴滴出行業務總部、滴滴商業、惠迪商務服務等四家公司,累計年度營業額預計達到36億美元。
其他的大型公司還有中石化集團的化工銷售公司、電商巨頭京東集團——後者以3億美元的總投資將其三家旗下公司(業務領域包括保險經紀、眾籌交易中心和網際網路科技)落戶TEDA。此外還有國美控股集團,其與開發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已設立了包括國美金融總部在內的16家企業,完成投資共2.1億美元。
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盛表示:「我們有信心承接更多的首都企業資源,以良好的政策與服務、以及富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和創新生態圈。」
綠色發展與民生保障
2016年9月,中國正式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出行動安排。而環保議題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藍圖的中心課題之一。
特別是備受關注的霧霾問題,根據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等部門共同發布環境發展規劃,京津冀將在2020年初步擺脫霧霾的困擾,迎來「綠色時代」。
上述新發展理念也折射出在中國已取得高度共識,一個以忽視環境代價而追求GDP增長時代的終結。
這樣的綠色發展目標也因TEDA眾多的綠色發展舉措而變得更加可行。作為「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首批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TEDA於2009年率先對既有支柱產業進行低碳化改造;於2010年組建了「泰達低碳經濟國際委員會」和「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與國內外知名機構聯盟共同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廣低碳發展新技術。
得益於如此的前瞻實踐,TEDA在2015年GDP實現18%年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三個「下降」:分別是汙染物排放、水耗、以及萬元GDP能耗指標。早在2008年投產的電子廢棄物處理中心(年處理量在3萬噸以上)幫助實現了區內電子廢物「零排放」和「資源化」。從2010年起即在南港工業區開始實施的「責任關懷」項目也是全球化工行業在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方面最卓越的一種理念;南港系中國首個以園區和園區內企業同時為主體來實踐「責任關懷」的專業石化園區。
而在生活方面,TEDA也致力於為其珍視的人才創造一個宜居的環境。這裡不僅有職業足球俱樂部,中央公園,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以及經WASC和CIS認證的國際學校;而且針對那些重點延攬的目標人才,TEDA還提供稅收優惠、由政府補貼租金的住房等吸引政策。
目前,TEDA在「十三五」期間實施的6項人才工程包括:創新創業人才引領、科技研發人員集聚、首都先進人才延攬、文化創意人才引進、優秀青年人才培養、產業緊缺人才開發。
開發區每年還使用3%可支配財政收入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投資100億元人民幣建設創新創業平臺與服務平臺,引進和培育上下遊企業行業的領軍人物。
更廣泛的影響力
如果說,TEDA從眾多「揮別首都」而到此集聚的企業處獲益的話,那麼她本身也不遺餘力地在將轉型升級的發展機會和最佳實踐擴展到京津冀全域。
自2015年起,TEDA即是「京津冀開發區創新發展聯盟」——由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18家開發區、自貿區和協會共同發起建立的一個聯盟——的正式成員。這個聯盟組織每月都有定期的「相親會」,以推動不同規模的產業園之間對接項目資源、開展相互合作。
此外,TEDA還與河北的合作夥伴建立聯合運營的工業園,向其輸出管理、並且幫助牽線合適的企業落戶。
值得一提的是,跨國企業亦有望以TEDA為支點、獲得為京津冀全域服務的市場機會。
2016年9月,加拿大能源專業服務商恩特勒吉斯在TEDA正式投資成立新公司,將為京津冀整個地區的能源企業提供能源管理的軟體與工程技術解決方案。其主要服務的目標客戶含電力、天然氣、水公司等,他們有望通過恩特勒吉斯的專業服務而獲得提高生產力、減少能耗和汙染、更高效利用資源的收益。
有理由相信,像這樣的跨國公司還會越來越多。
正如開發區工委書記許紅星所說:「TEDA的競爭力包括其擁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完善的投資環境、開放包容的區域文化,以及富有活力的創新氛圍……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她更加成為創新驅動的一片熱土。」他總結道。
同時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一個範例。
(本網綜合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哥倫比亞電視新聞網和NBC電視新聞網以及道瓊MarketWatch、雅虎財經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