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出大事兒」了!亞洲最早古人類遺址要更新了!

2021-01-18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我們不禁要發問,亞洲真的沒有更古老的人類活動證據了嗎?


為探究這一問題,許多古人類學和地質學專家開始關注東亞最早期人類活動歷史,希望能有更多的發現。而本次研究的主持者——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照宇正是其中一員。

 

在2014年,他就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所、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團隊合作,將藍田直立人化石年代向前推到距今160萬年[3]。而這一次,同樣在藍田,他們所收穫的,是刷新亞洲人類史的新發現。

 

 

藍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地處秦嶺北麓,呈現著典型的黃土高原樣貌。其實黃土高原也不僅僅由黃土構成,它的剖面好似一個「千層糕」——自上而下,由黃土層和古土壤層相互疊壓著、交替出現。

 

自2004年起,研究團隊就開始在藍田縣上陳村周邊的這些「千層糕」中進行考古發掘,這一挖,就是13年。


「千層糕」的每一層都有固定的名字,古土壤叫S(soil),黃土叫L(loess),地質學家按照上下位置將它們從0到33依次編號。比如說,最上一層薄薄的古土壤叫S0,形成時間最晚;被壓在最下面一層、身負千鈞的黃土叫L33,它年齡最老。


一處非常典型的黃土地層剖面,深紅色是古土壤層,淺黃色是黃土層,二者交替排列,下老上新。圖片來源:http://w3.physics.arizona.edu

 

藍田上陳村的黃土坡剖面存留有其中第L5到第L28層黃土,以及與之相伴的古土壤層。工作伊始,人們剛剛挖到第S5層古土壤層時,人工打制石器就出現在了研究人員的視野裡。S5層距離地表很淺,年代在中更新世末期(距今至少12.6萬年以前),在這裡找到舊石器不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由此再往下挖,根據考古學界以往對亞洲人類出現時間的認識,應該不會再出現人類骨骼化石或石器了。

 

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陳遺址好似無窮盡的「百寶箱」一樣,持續不斷地湧現出各類人工石器製品。甚至到最底部的L28層黃土,發掘人員都找到了三塊刮削器,以及石片、尖狀器、尖狀器碎片各一塊。


L28層石器的發掘現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碎塊,為我們提供了百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證據!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斷定出它們所在的確切年代。

 


這就是本次研究發現的主角——200萬年前的石片、刮削器等石製品,它們相當於古人類的「菜刀」、「錘子」之類的工具,是證實古人類生存的重要證據。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從過去幾十年間研究者們積累的數據推斷,L28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早更新世早期,就是說,無論如何距今都已超過100萬年。


問題是,我們如何了解L28層出土石器的具體年代呢?


雖然石器不會說話,也不會寫著製造年代。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石器的製造年代不會晚於它的出土地層年代,也就是說,只要知道地層的年代,就能獲知該層石器製造年代的下限。

 

然而,要測定L28層黃土的年代同樣不是個輕鬆活。許多常用的測年方法(比如同位素測年法、光釋光測年法)要麼沒法測一百萬年前的樣品,要麼不適用於黃土這樣的風成沉積物,總之在這裡都沒有用武之地。


上陳遺址溝壑縱橫的地貌,缺少植被的裸露山體反而為觀察地層提供了方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最終,為了搞清楚「年代」這一關鍵問題,研究者選用了磁性地層學方法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呢?


原來,地球的磁極性其實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顛倒。現在的我們都處於正極性時,指北針統一指向地球北極。假如穿越回150萬年前的反極性時期,你手上的指北針會指向南極。


像這樣顛倒地磁南北的事件,歷史上發生過幾乎無數次,並且都被地層裡的磁性物質悄悄記了下來。

 

在前期工作中,地學工作者已經搞清楚了第四紀(距今258萬年以來)各個地磁倒轉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以及各個極性時的年代跨度。因此,只要在年代未知的地層中測出其記錄的地磁極性正反情況,人們就能識別它形成之時有沒有經歷什麼倒轉事件,或是處在哪一段極性時,並最終獲知地層的形成年代。

 

為了測量上陳遺址古地磁極性,研究人員在各層位一共採集了700餘處樣品,清晰地勾畫出來整個黃土坡自形成以來所經歷的地磁極性變化情況。

 

那麼,其中最受人關注的L28層黃土的古地磁測年結果如何呢?

 

研究者發現,L28黃土層本應處在松山反極性時期,可是測得的結果卻赫然出現了短暫的正極性。這說明,該層黃土形成時肯定是經歷了一次磁性倒轉事件。


要知道,在整個早更新世早期階段,地球上只發生過兩次倒轉事件。一個是年代較晚的「奧杜威事件」,另一個則是年代更早的「留尼旺事件」。前者存續時間比較長,至少有10萬年之久,而L28的倒轉事件持續得很短。顯然,這個選項被排除掉了。

 

既然如此,真相就只有一個:L28層黃土形成於留尼旺事件發生前後,也就是距今210萬到220萬年之間!所以,被L28層包含的石器至少來自210萬年前。


 

除了刷新亞洲人類出現的時間,這一歷史性的數字還能說明什麼呢?


研究者認為,黃土高原上的新發現或許會改寫有關人類走出非洲的傳統理論。因為長期以來,大部分學者一直認為人類最早離開非洲的時間為185萬年前(即喬治亞人類化石的存在年代),而這次中國黃土高原上找到210萬年前的石器,意味著之前的理論可能遠遠低估了人類走出埃及、進入歐亞世界的歷史。

 

看來,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點要比預想中早很多。上陳遺址的發現可能並不是孤例,或許仍有不少185萬年前的遺址尚未被發現。朱照宇研究員接受採訪時也談到,黃土的底界是L33層,而這次只發掘到了L28層。


更深的地層中,是否還藏匿著其他石器、甚至人骨化石呢?隨著研究者們對黃土高原「歷史書頁」的層層解讀,我們也期待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能向世人拋出更多的驚嘆!

 

作者名片


排版:小爽

題圖來源:參考文獻[1]

參考文獻:

[1]  Zhu, Z. Y. et al. 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 Nature (2018)

[2] Ferring, R. et al.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s at Dmanisi (Georgian

Caucasus) dated to 1.85–1.78 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432–

10436 (2011).

[3] Zhu, Z. Y. et al. New dating of the Homo erectus cranium from Lantian

(Gongwangling), China. J. Hum. Evol. 78, 144–157 (2015).

公眾號改版,蘋果手機用戶不想錯過我們每天精彩的推送,請點擊頁面右上角,按照下面的方式加星標。

 

點個讚吧~

相關焦點

  • 16萬年前,誰最早登上了青藏高原?竟和大洋洲上的他們有關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科學家就在青藏高原開始了考察,並發現了多個史前人類生活遺址。但是發現的石器大多為位於地表,無法確定它們的存在年代,從而對青藏高原史前人類的生存時間難以確認。目前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蹟約在距今16萬年前。
  • 華夏人的祖先來自黃土高原嗎?
    近代某朝開國詩人的詩句,「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很多人在中學語文課本上都學過。事實上,六盤山只是龍山北部某一段山體的名稱,只因為那位詩人給六盤山帶來的知名度,使得整個隴山山脈被更名成了「六盤山脈」。隴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把整個黃土高原的最西南部與其他部分隔開,形成一個獨立的版塊,「隴西高原」。
  • 古臼齒提供亞洲古人類與智人雜交的證據
    現代亞洲人反常的三根下臼齒。左:牙槽中牙根位置;右圖:三根的下頜第一磨牙。近日,考古學家們通過對在中國發現的一塊16萬年前古人類臼齒化石的分析,為亞洲古人類與智人雜交提供了首個形態學證據。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主要目的是了解16萬年前佔領亞洲的古人類與現代亞洲人之間的關係。研究的重點是一種具有三個牙根的下臼齒——這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現代亞洲人身上的罕見特徵——此前人們認為,這種特徵是智人從非洲散居之後進化而來的。
  • 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泥河灣遺址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裡幾乎記錄了人類的整個演化發展史,從時間上追溯的話,最早200萬年前,這裡就有古人類生活了,一直到人類在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這裡在不同的時期,一直都有古人類生活。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然而,夏河人化石鑑定為丹尼索瓦人的主要依據是古蛋白中的一個胺基酸變化,且化石缺乏埋藏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該化石推動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其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卻較為有限,比如對其時空分布、遺傳特徵和文化內涵等所知甚少。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9年夏河人下頜骨化石被鑑定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
    黃土高原文藝作品的聲名要響亮得多從柳青的《創業史》到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再到陳忠實的《白鹿原》這些黃土高原上產出的偉大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未能以風光取勝的黃土高原為什麼變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高原」?
  • 黃土高原塵土來自柴達木盆地
    報告的第一作者保羅·卡普說,在亞洲中部,風蝕作用把原本應該形成山脈的基巖變成了塵土。身為地球科學教授的卡普說:「誰都沒想到風會這麼有效。」 教科書在講述侵蝕山脈和影響其演變的力量時舉的例子是河流和冰川。 卡普說,風能夠發揮同樣強大的作用。他和同事估計,風對山脈的侵蝕效,率可能是此前所認為的10到100倍。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人類歷史揭開神秘面紗
    經過近十年的研究,逐步揭露了白石崖溶洞遺址在古人類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遺址發掘工作顯示,白石崖溶洞遺址保存有豐富的考古遺存,以大量的石製品和動物骨骼為主。初步鑑定結果顯示,上部地層以羚羊、狐狸、旱獺等中小型動物為主,而下部地層則以犀牛、野牛、鬣狗等大中型動物為主。多件動物骨骼有火燒、敲擊和切割痕跡,包括食肉類動物骨骼。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的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蘭州大學的科學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通過對位於我國甘肅省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中的古人類DNA從20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此後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曾經有多個人科物種出現,而且他們出現於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雖然到最後,他們都從地球上消失了,但是他們仍然對人類演化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丹尼索瓦人就是其中之一。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甘南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沉積物古DNA分析技術是得到這項新成果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可通過分析沉積物獲得曾在遺址活動的古人群信息,彌補人類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
  • 陝北神木二郎山:黃土高原上的「綠腰帶」
    二郎山位於神木市西1公裡的窟野河與芹河交匯處,碧水青山就如同一條纏繞在黃土高原上的「綠腰帶」。關於神木二郎山名稱的由來充滿了歷史神話色彩,據神木縣誌記載:二郎山創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巡幸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此日:「筆架山」。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出土葬式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還發現華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萬年的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遺址全面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那麼是不是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呢?目前狀況是什麼時候才形成的呢?對這些問題,有關的專家學者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黃土高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從來就不會有茂密的森林,森林只能生成在未受黃土覆蓋或黃土覆蓋不厚的石山上。古代的情況和現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別而已。
  • 美大學研究稱黃土高原塵土來自柴達木盆地
    報告的第一作者保羅·卡普說,在亞洲中部,風蝕作用把原本應該形成山脈的基巖變成了塵土。身為地球科學教授的卡普說:「誰都沒想到風會這麼有效。」教科書在講述侵蝕山脈和影響其演變的力量時舉的例子是河流和冰川。卡普說,風能夠發揮同樣強大的作用。他和同事估計,風對山脈的侵蝕效,率可能是此前所認為的10到100倍。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中國的四大高原各有特色,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雪域高原。內蒙古高原是我國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雲貴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雖為高原但是地勢崎嶇。
  • 黃土高原到底是什麼氣候類型
    要比較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名且幾個問題。02黃土高原的範圍要在氣候類型分布圖上確定黃土高原區域的氣候類型,首先要確定這一地形區的範圍,如下圖所示: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對比黃土高原範圍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可知,黃土高原如果簡單的劃分,偏東為溫帶季風氣候區,偏西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所以,如果不給出具體的「點」定位,籠統的一個填空題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