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禁要發問,亞洲真的沒有更古老的人類活動證據了嗎?
為探究這一問題,許多古人類學和地質學專家開始關注東亞最早期人類活動歷史,希望能有更多的發現。而本次研究的主持者——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研究員朱照宇正是其中一員。
在2014年,他就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所、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團隊合作,將藍田直立人化石年代向前推到距今160萬年[3]。而這一次,同樣在藍田,他們所收穫的,是刷新亞洲人類史的新發現。
藍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地處秦嶺北麓,呈現著典型的黃土高原樣貌。其實黃土高原也不僅僅由黃土構成,它的剖面好似一個「千層糕」——自上而下,由黃土層和古土壤層相互疊壓著、交替出現。
自2004年起,研究團隊就開始在藍田縣上陳村周邊的這些「千層糕」中進行考古發掘,這一挖,就是13年。
「千層糕」的每一層都有固定的名字,古土壤叫S(soil),黃土叫L(loess),地質學家按照上下位置將它們從0到33依次編號。比如說,最上一層薄薄的古土壤叫S0,形成時間最晚;被壓在最下面一層、身負千鈞的黃土叫L33,它年齡最老。
一處非常典型的黃土地層剖面,深紅色是古土壤層,淺黃色是黃土層,二者交替排列,下老上新。圖片來源:http://w3.physics.arizona.edu
藍田上陳村的黃土坡剖面存留有其中第L5到第L28層黃土,以及與之相伴的古土壤層。工作伊始,人們剛剛挖到第S5層古土壤層時,人工打制石器就出現在了研究人員的視野裡。S5層距離地表很淺,年代在中更新世末期(距今至少12.6萬年以前),在這裡找到舊石器不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由此再往下挖,根據考古學界以往對亞洲人類出現時間的認識,應該不會再出現人類骨骼化石或石器了。
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上陳遺址好似無窮盡的「百寶箱」一樣,持續不斷地湧現出各類人工石器製品。甚至到最底部的L28層黃土,發掘人員都找到了三塊刮削器,以及石片、尖狀器、尖狀器碎片各一塊。
L28層石器的發掘現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碎塊,為我們提供了百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證據!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斷定出它們所在的確切年代。
這就是本次研究發現的主角——200萬年前的石片、刮削器等石製品,它們相當於古人類的「菜刀」、「錘子」之類的工具,是證實古人類生存的重要證據。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從過去幾十年間研究者們積累的數據推斷,L28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早更新世早期,就是說,無論如何距今都已超過100萬年。
問題是,我們如何了解L28層出土石器的具體年代呢?
雖然石器不會說話,也不會寫著製造年代。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石器的製造年代不會晚於它的出土地層年代,也就是說,只要知道地層的年代,就能獲知該層石器製造年代的下限。
然而,要測定L28層黃土的年代同樣不是個輕鬆活。許多常用的測年方法(比如同位素測年法、光釋光測年法)要麼沒法測一百萬年前的樣品,要麼不適用於黃土這樣的風成沉積物,總之在這裡都沒有用武之地。
上陳遺址溝壑縱橫的地貌,缺少植被的裸露山體反而為觀察地層提供了方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最終,為了搞清楚「年代」這一關鍵問題,研究者選用了磁性地層學方法。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呢?
原來,地球的磁極性其實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數次顛倒。現在的我們都處於正極性時,指北針統一指向地球北極。假如穿越回150萬年前的反極性時期,你手上的指北針會指向南極。
像這樣顛倒地磁南北的事件,歷史上發生過幾乎無數次,並且都被地層裡的磁性物質悄悄記了下來。
在前期工作中,地學工作者已經搞清楚了第四紀(距今258萬年以來)各個地磁倒轉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以及各個極性時的年代跨度。因此,只要在年代未知的地層中測出其記錄的地磁極性正反情況,人們就能識別它形成之時有沒有經歷什麼倒轉事件,或是處在哪一段極性時,並最終獲知地層的形成年代。
為了測量上陳遺址古地磁極性,研究人員在各層位一共採集了700餘處樣品,清晰地勾畫出來整個黃土坡自形成以來所經歷的地磁極性變化情況。
那麼,其中最受人關注的L28層黃土的古地磁測年結果如何呢?
研究者發現,L28黃土層本應處在松山反極性時期,可是測得的結果卻赫然出現了短暫的正極性。這說明,該層黃土形成時肯定是經歷了一次磁性倒轉事件。
要知道,在整個早更新世早期階段,地球上只發生過兩次倒轉事件。一個是年代較晚的「奧杜威事件」,另一個則是年代更早的「留尼旺事件」。前者存續時間比較長,至少有10萬年之久,而L28的倒轉事件持續得很短。顯然,這個選項被排除掉了。
既然如此,真相就只有一個:L28層黃土形成於留尼旺事件發生前後,也就是距今210萬到220萬年之間!所以,被L28層包含的石器至少來自210萬年前。
除了刷新亞洲人類出現的時間,這一歷史性的數字還能說明什麼呢?
研究者認為,黃土高原上的新發現或許會改寫有關人類走出非洲的傳統理論。因為長期以來,大部分學者一直認為人類最早離開非洲的時間為185萬年前(即喬治亞人類化石的存在年代),而這次中國黃土高原上找到210萬年前的石器,意味著之前的理論可能遠遠低估了人類走出埃及、進入歐亞世界的歷史。
看來,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點要比預想中早很多。上陳遺址的發現可能並不是孤例,或許仍有不少185萬年前的遺址尚未被發現。朱照宇研究員接受採訪時也談到,黃土的底界是L33層,而這次只發掘到了L28層。
更深的地層中,是否還藏匿著其他石器、甚至人骨化石呢?隨著研究者們對黃土高原「歷史書頁」的層層解讀,我們也期待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能向世人拋出更多的驚嘆!
作者名片
排版:小爽
題圖來源:參考文獻[1]
參考文獻:
[1] Zhu, Z. Y. et al. 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s ago, Nature (2018)
[2] Ferring, R. et al.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s at Dmanisi (Georgian
Caucasus) dated to 1.85–1.78 M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0432–
10436 (2011).
[3] Zhu, Z. Y. et al. New dating of the Homo erectus cranium from Lantian
(Gongwangling), China. J. Hum. Evol. 78, 144–157 (2015).
公眾號改版,蘋果手機用戶不想錯過我們每天精彩的推送,請點擊頁面右上角,按照下面的方式加星標。
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