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報告說,在山脈的演變中,風是一個比此前所認為的強大得多的力量。報告的第一作者保羅·卡普說,在亞洲中部,風蝕作用把原本應該形成山脈的基巖變成了塵土。身為地球科學教授的卡普說:「誰都沒想到風會這麼有效。」
教科書在講述侵蝕山脈和影響其演變的力量時舉的例子是河流和冰川。
卡普說,風能夠發揮同樣強大的作用。他和同事估計,風對山脈的侵蝕效,率可能是此前所認為的10到100倍。
研究小組以《亞洲中部的柴達木盆地的風蝕:對構造地質學、地質氣候和黃土高原起源的含義》為題的論文發表在《今日美國地質學會》雜誌4- 5月號上。
地球科學家通過研究由風形成的巨大風蝕土脊搞清風雕琢巖石的能力。
卡普通過谷歌地球的衛星圖片第一次看到了風蝕土脊。從太空中看到的大片風蝕土脊就像是燈芯絨。風在基巖上衝刷出長長的鑿口,留下脊狀凸起。卡普想知道缺失的材料去了哪裡。
卡普和研究小組隨後前往柴達木盆地收集風蝕土脊、風蝕歷史和塵土的更多資料。
卡普說:「我們提出,在較冷和較乾燥的冰河期,柴達木盆地的風蝕作用很強烈,塵土被風颳起來,順風降到黃土高原上。」
卡普說:「在300萬年前,柴達木盆地充滿沉積物。然後就像按下了一個開關,起風了,盆地中的沉積物被吹走了。」
以「中國的主要產糧區」著稱的黃土高原是地球上最大的風塵堆積地。科學家之前認為,大部分塵士來自戈壁灘。
然而,卡普及其同事提出,一半以上的塵土來自柴達木盆地。論文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大學的地貌學家喬恩.D.佩爾蒂埃建立的一個計算機模型顯示,黃土高原有可能是由來自柴達木盆地的塵土形成的。
卡普說,如今,風沒有這樣的作用了,因為氣候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提出,從西方吹來的風在間冰期轉向了北方,又在冰川期轉向赤道。
在最後的冰川期於1.1萬年前結束後,風從戈壁灘吹向黃土高原。在冰川期,風卻是從柴達木盆地吹向黃土高原的。(來源:新華國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