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環保勒勒車」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所堅持垃圾資源化利用紀實
□ 閆錫坤 本報記者 李 豔
在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沙圪堵鎮的村莊裡,經常可以看到一輛彩色車身的廂式貨車,車廂上面寫著「環保勒勒車」「生活垃圾全過程管理」大字,這些車是專門回收可回收垃圾的,定期入村到站將已分類的垃圾裝進按垃圾分類標準設計的封閉式的車廂。它有一個富有「民族風」的名字——環保勒勒車。傳統的勒勒車是牧民裝載蒙古包等生活家當逐水草而居、須臾離不開的交通工具,承載著他們的幸福和吉祥。今天,牧民們早已定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環保勒勒車又為他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清潔和美麗。
環保勒勒車是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研究所在農村牧區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方面進行的實踐與探索。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固廢研究所(以下簡稱固廢所),是在我國第一家專門從事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研究的民辦科研機構——於2012年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人民政府和鄂爾多斯市城市礦產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按照「政、產、學、研」模式創建的新型科研機構,專門從事城鎮生活垃圾及其他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發。
「自從環保勒勒車開到我們村,這裡變得乾淨了,瓶瓶罐罐的東西全都撿起來了,現在再也見不到塑膠袋子掛滿樹了。」西營子村村民李建英說。兩年來,村民們早已習慣了將垃圾分類,再等待「環保勒勒車」來回收。每次還有幾十元不等的收入,這促使村民們自覺開始收集整理垃圾,村裡的環境衛生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環保勒勒車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沙圪堵鎮的西營子村和長勝店村進行了兩年的試點工作,受到了當地村民的歡迎。
內蒙古不僅有廣闊的草原,還有美麗的田野,雖然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不乏研究和實踐,但牧區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基本空白,固廢所先後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塔拉壕、準格爾旗西營子、常勝店等村、嘎查開展了垃圾回收試點。倡導垃圾分類、資源循環利用,引導農村牧民養成綠色生活習慣,在人們心中播撒環境保護的種子。
固廢所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研究了國內外垃圾從產生、收集、處理運營方式和成功管理經驗,總結出了「源頭減量、分類投放、清潔直運、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垃圾全過程管理新模式。它完全符合國家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該所核心發明專利技術——有機固體廢棄物聯合厭氧發酵工藝為「國內首創、行業領先」,為中小城鎮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市政汙泥和人畜糞便等有機固體廢棄物的綜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開闢了一條新路。
7月25日,記者來到位於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沙圪堵鎮的生活垃圾無害化綜合處理項目所在地,這裡為典型的丘陵溝壑區,項目就建在了一處丘陵上,不遠處深溝裡有人正在悠閒地釣魚,整齊規劃的垃圾處理廠項目周圍綠樹成蔭、院內鮮花盛開,景色怡人,完全讓人想像不到這裡是生活垃圾無害化綜合處理場所。該項目日處理設計能力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總量350噸,是固廢所核心工藝「有機固體廢棄物聯合厭氧發酵」「升級版」和「樣板」工程,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產業化示範基地。
「我們在不斷完善有機固體廢棄物聯合厭氧發酵工藝打造工藝『升級版』的同時,不斷探索農村牧區生活全過程管理模式,即對農村牧區生活垃圾的治理。」固廢所所長趙玉柱介紹說,「目前我所承擔的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任務《農村牧區環境汙染綜合性治理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研發了清潔高溫共燃爐,初試結果受到專家和當地村民的好評,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