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種植業的發展是中國早期文明發達的物質基礎,我國是禾本科多種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
我國自古以來就說「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穀治百病」的說法,目前被多數學者接受的五穀是稻、黍、稷、粱、麥,而六穀則比五穀多了一種「蔬」米。
1.稻古稱稻、除,稻屬,一年生或多年生水生草本。
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產於亞洲,中國是亞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約一萬年前,長江中下遊流域的原住民們發現,種植並馴化了它;考古發現,七千年以前華南、華中就已經大面積栽培稻米。稻米的分布由南而北,最遲在《詩經》時代,華北也有了稻的種植,最終擴展到北緯五十度以北的黑龍江流域。稻是我國古代祭禮中的主要祭品。《楚辭》中的祭品琳琅滿目,有稻、梁、麥等,但以稻為首,說明當時地處長江中下遊的楚地,稻是百姓最重要的主糧,食用和釀酒都用它。順便一提,水稻極容易富集重金屬,解決這一汙染問題迫在眉睫。
2.粟古稱乘、契、黃梁,今又名小米、穀子。狗尾草屬,一年生草本。粟廣泛栽培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我國黃河中上遊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我國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六千年前華北地區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種植。自神農時代起,粟就是皇帝躬耕儀式所用的五穀之一,是古人賴以維生的禾本作物。粟在古代也是糧食的泛稱,如「不食周粟」的「粟」;古代官員的傣祿以粟的量來計數,因此「粟」也指勞動報酬。經過長期栽培,粟已經發展出許多變異類型和品種,中國近代可辨識的品種已經有1500個以上,粗略可分為「梁」和「票」兩大類。
果穗較大、穀粒粗、米粒較黏的為「粱」,果穗較小、穀粒細的為「粟」。
3.普通小麥古稱蘊,今又名菱白、菱筍。蒸屬,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蘊分布於亞洲溫帶、日本、俄羅斯及歐洲。古代蔬生長正常,秋季結實,稱雕胡米,在《周禮》等古代典籍中列為六穀之一,是重要而珍貴的糧食。一直到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蔬還是穀類作物。
不過,蔬米的產量遠不能跟稻米、小麥等相比,加上花期長,種子成熟期不一致,而且種子一成熟就從穗子上脫落,於是後來被人類慢慢疏遠了。南北朝以後,發現黑穗菌寄生的藏不能正常開花結實,但植株仍能生長,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稱菱白或菱筍,遂由穀物變成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