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關係處理得如何將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和人生幸福指數。在親子關係中做到以下三點,您的孩子將會在以後脫穎而出,且更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01和孩子平等對話,多鼓勵,少批評
《弟子規》有言:「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但是這句話放在當下的親子關係中並不完全適用。孩子要尊重父母,但是父母也要尊重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不想上學,鄭淵潔與兒子商量之後同意了,把兒子接回家自己來教育。據鄭亞旗回憶,在22歲之前,鄭淵潔從來沒有正面批評過他。鄭淵潔也認為家長要不斷地給予孩子鼓勵,家長一時的鼓勵容易,但是一輩子的鼓勵卻是很難做到的。
鄭淵潔在親子關係中的理念值得大家去學習。他沒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真正地做到了與孩子平等對話,做到了多鼓勵,少批評。如今鄭亞旗在自己的領域內的卓然成就也驗證了鄭淵潔這一理念的正確性。
02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讓孩子選擇
華人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一對父母把自己年輕時渴望但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大女兒身上:母親希望大女兒學醫,幫助自己完成年輕時候的醫學夢;父親則希望女兒能夠改變自己因膚色被美國人嘲笑的無奈。
從小生活在這樣環境的大女兒不敢反抗,只能在父母面前強裝開心。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大女兒在十五歲的夜晚投河自盡。留下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父母。
小說中大女兒的悲劇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他們自以為是的愛是極其自私的,他們把大女兒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從來沒有問過她到底想要什麼,喜歡什麼。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父母也不在少數,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健全的。曾經震驚全國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不也是這樣,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的不斷僵化,致使名校畢業的吳謝宇殺害了其母親。
03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曾有調查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尤其是在家庭環境中。所以,父母樹立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對於孩子今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至關重要。
這兩年所倡導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家風」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家長平時在生活中孝敬長輩、待人和善,孩子對這些美好品質耳濡目染,不自覺地就會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以上三點教育理念或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地去實踐且能夠做到的卻是少數。因此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親子關係,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
文/二十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