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鳥的天堂》,最重要的,是確定教學內容。
那麼,《鳥的天堂》的教學內容究竟是什麼?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
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
問題是,什麼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怎麼判斷和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好壞(恰當與否)?
我們可以初步定義。所謂的靜態描寫,是對事物(人事景物)在相對靜止為主導的狀態的描寫;所謂的動態描寫,是對事物(人事景物)在相對運動為主導的狀態的描寫。動與靜是很難完全分離的,所以,動中往往有靜,描寫動才不會躁;靜中往往有動,描寫靜,才不會死。
而教學的關鍵,並不是指出描寫是動態或靜態,而是在語境中判斷靜態描寫或動態描寫是否恰當。
要判斷——
1.課文是什麼文體?
2.在具體的語境中,不同的描寫各自的功能是什麼?是否恰當?
一
《鳥的天堂》,是一篇散文,這誠然是不錯的。但因為散文是一種文體特徵模糊,無所不包的文體,所以,我們要換一種劃分方法。例如,《鳥的天堂》,是文章,還是文學?
文章與文學的區別在哪兒?
文章講究準確,強調消極修辭,即簡明、連貫、得體,是相對比較平實的,重在把對象說清楚,我們歸為說明文的,大半其實是文章;文學講究生動,強調積極修辭,多用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重在表達作者的感受與認識。中段多用文章,因為中段是以段落為核心的基礎語言訓練,高段文學作品增多,更強調修辭手法。而低段呢?則以故事為主,故事的重點在於情節與人物,而不是語言修辭,所以是識字的最好的背景。
概括一下。文章與文學之間,是一條漫長的譜系。在文章這一端,更強調消極修辭,強調對人事景物的客觀描繪,作者的感情是次要的;在文學這一端,更強調積極修辭,強調對人事景物的生動描繪,作者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鳥的天堂》,是文章還是文學?
是文章。因為更強調的是描寫本身的準確,而不是生動。
二
澄清了文體,我們再來為文章建立一個基本結構。這個結構只適合於文章,並不適合於文學。這個基本的結構,是文章的骨架,也是閱讀和寫作知識的一個骨架。這個骨架,可以由四個部分相互支撐而成。
這四個部分分別是:結構與層次;詳寫與略寫;記敘與描寫;人事景物與情理。
這四個部分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比如,結構與層次往往決定了詳寫與略寫,而詳寫與略寫,又決定了記敘與描寫。而所有記敘或描寫中,又必然地包含了感情或哲理。這幾者相互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把一段描寫孤立出來,我們頂多判斷它是靜態描寫還是動態描寫,但無論判斷它是否多餘或恰當,除非放在語境當中。
語文教學的一個弊端,就是脫離了語境,尤其是脫離了中心主題,來孤立地討論一段描寫的優劣。實際上,很多很賣力的描寫,實際上成就有限,例如教材中的《摔跤》,一些三言兩語的描寫,成就卻非常高,例如教材中的《兩莖燈草》。
三
那麼,《鳥的天堂》這個文本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不是結構與層次,而是關於鳥的天堂的兩次描寫。這意味著,在這篇課文中,分析結構與層次、詳寫與略寫、人事景物與情理,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除非作為理解描寫的背景而存在。教學上應該刪繁就簡,直接討論相關段落。
舉個例子,我對課文再做一些修改,也不影響文章的價值。
原文——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邊。在河邊大樹下,我們發現了幾隻小船。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一個朋友解開了繩,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心移去。修改後——
在距離廣州市大約100公裡外的江門市,有一條天馬河。一天,我和朋友們劃一條小船去遊玩。
實際上,課文已經進行了修改,因為巴金的原文是這樣的——
我們在陳的小學校裡吃了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在山頭,在樹梢。
「我們划船去!」陳提議說。我們正站在學校門前池子旁邊看山景。
「好,」別的朋友高興地接口說。
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珠江邊。那裡有—個茅草搭的水閣。穿過水閣,在河邊兩棵大樹下我們找到了幾隻小船。
我們陸續跳在一隻船上。一個朋友解開繩子,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間流去。
三個朋友划著船,我和葉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那裡就是朋友葉的家鄉。
能夠這樣大幅度地修改,事實上證明,《鳥的天堂》的核心價值,就在兩段描寫上。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正確打開姿勢?怎麼教好這兩段描寫?你有什麼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直接參與cctalk的討論。
咖啡館的福利來了——
本學期老魏的小語咖啡館研課正式啟動了,周一晚上7-9點,《鳥的天堂》教研,老魏的咖啡館二三季聯播,不見不散。
(掃碼或點擊:老魏的咖啡館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