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教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鳥的天堂》線上教研

2022-01-06 知教師

教學《鳥的天堂》,最重要的,是確定教學內容。

那麼,《鳥的天堂》的教學內容究竟是什麼?教材中的語文要素是:

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

問題是,什麼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怎麼判斷和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好壞(恰當與否)?

我們可以初步定義。所謂的靜態描寫,是對事物(人事景物)在相對靜止為主導的狀態的描寫;所謂的動態描寫,是對事物(人事景物)在相對運動為主導的狀態的描寫。動與靜是很難完全分離的,所以,動中往往有靜,描寫動才不會躁;靜中往往有動,描寫靜,才不會死。

而教學的關鍵,並不是指出描寫是動態或靜態,而是在語境中判斷靜態描寫或動態描寫是否恰當。

要判斷——

1.課文是什麼文體?

2.在具體的語境中,不同的描寫各自的功能是什麼?是否恰當?

《鳥的天堂》,是一篇散文,這誠然是不錯的。但因為散文是一種文體特徵模糊,無所不包的文體,所以,我們要換一種劃分方法。例如,《鳥的天堂》,是文章,還是文學?

文章與文學的區別在哪兒?

文章講究準確,強調消極修辭,即簡明、連貫、得體,是相對比較平實的,重在把對象說清楚,我們歸為說明文的,大半其實是文章;文學講究生動,強調積極修辭,多用比喻、擬人等各種修辭手法,重在表達作者的感受與認識。中段多用文章,因為中段是以段落為核心的基礎語言訓練,高段文學作品增多,更強調修辭手法。而低段呢?則以故事為主,故事的重點在於情節與人物,而不是語言修辭,所以是識字的最好的背景。

概括一下。文章與文學之間,是一條漫長的譜系。在文章這一端,更強調消極修辭,強調對人事景物的客觀描繪,作者的感情是次要的;在文學這一端,更強調積極修辭,強調對人事景物的生動描繪,作者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鳥的天堂》,是文章還是文學?

是文章。因為更強調的是描寫本身的準確,而不是生動。

澄清了文體,我們再來為文章建立一個基本結構。這個結構只適合於文章,並不適合於文學。這個基本的結構,是文章的骨架,也是閱讀和寫作知識的一個骨架。這個骨架,可以由四個部分相互支撐而成。

這四個部分分別是:結構與層次;詳寫與略寫;記敘與描寫;人事景物與情理。

這四個部分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比如,結構與層次往往決定了詳寫與略寫,而詳寫與略寫,又決定了記敘與描寫。而所有記敘或描寫中,又必然地包含了感情或哲理。這幾者相互關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把一段描寫孤立出來,我們頂多判斷它是靜態描寫還是動態描寫,但無論判斷它是否多餘或恰當,除非放在語境當中。

語文教學的一個弊端,就是脫離了語境,尤其是脫離了中心主題,來孤立地討論一段描寫的優劣。實際上,很多很賣力的描寫,實際上成就有限,例如教材中的《摔跤》,一些三言兩語的描寫,成就卻非常高,例如教材中的《兩莖燈草》。

那麼,《鳥的天堂》這個文本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不是結構與層次,而是關於鳥的天堂的兩次描寫。這意味著,在這篇課文中,分析結構與層次、詳寫與略寫、人事景物與情理,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除非作為理解描寫的背景而存在。教學上應該刪繁就簡,直接討論相關段落。

舉個例子,我對課文再做一些修改,也不影響文章的價值。

原文——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邊。在河邊大樹下,我們發現了幾隻小船。我們陸續跳上一隻船。一個朋友解開了繩,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心移去。

修改後——

在距離廣州市大約100公裡外的江門市,有一條天馬河。一天,我和朋友們劃一條小船去遊玩。

實際上,課文已經進行了修改,因為巴金的原文是這樣的——

我們在陳的小學校裡吃了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在山頭,在樹梢。

「我們划船去!」陳提議說。我們正站在學校門前池子旁邊看山景。

「好,」別的朋友高興地接口說。

我們走過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珠江邊。那裡有—個茅草搭的水閣。穿過水閣,在河邊兩棵大樹下我們找到了幾隻小船。

我們陸續跳在一隻船上。一個朋友解開繩子,拿起竹竿一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間流去。

三個朋友划著船,我和葉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遠遠地一座塔聳立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那裡就是朋友葉的家鄉。

能夠這樣大幅度地修改,事實上證明,《鳥的天堂》的核心價值,就在兩段描寫上。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正確打開姿勢?怎麼教好這兩段描寫?你有什麼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直接參與cctalk的討論。

咖啡館的福利來了——

本學期老魏的小語咖啡館研課正式啟動了,周一晚上7-9點,《鳥的天堂》教研,老魏的咖啡館二三季聯播,不見不散。

(掃碼或點擊:老魏的咖啡館第三季)

相關焦點

  • 「我思故我在」(6)——「初步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中的困惑及策略
    在教師用書的單元建議中明確指出「因為是『初步體會』,教學時不宜提太高要求,學生能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了解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並根據描寫想像出具體、豐富的畫面即可,不要對景物是動態描寫還是靜態描寫進行過細的分析;藉助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品味、積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語句。
  • 賞析《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學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方法
    如果從事物存在的狀態來看,不外乎就是動態和靜態兩種形態,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若只是從對事物的這兩種存在形態進行描寫去討論描寫方法,更易理清。我們可以大概歸納為三種情形:以動態描寫表現動態,以靜態描寫表現靜態,以動靜結合描寫表現動態或靜態或動靜結合態。當然,還是那句話,所有這些只是相對而言。
  • 動靜結合,搖曳生姿 ——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相結合
    文章中的描寫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二者相結合,才能使我們所描寫的對象搖曳生姿、形神畢肖。靜態描寫有背景或畫面的效力,有助於氛圍的渲染、抒情的催化。動態描寫能賦予描寫對象以生氣活力,使得畫面更鮮明生動,甚至推動情節的發展。靜態描寫更多地藉助視覺、想像和聯想,動態描寫往往藉助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
  • 鳥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鳥的天堂》吧!
    2、朗讀課文,懂得為什麼說「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3、能說出「鳥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點,初步感受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能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朗讀相關段落。二、學習建議。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一次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藉以理清課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細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探究「這裡為什麼會成為鳥的天堂」」小鳥在這裡是怎麼生活的」等問題,讓學生感受「鳥的天堂」的特點,再練習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讀一讀相關段落,感受大榕樹的靜態描寫和群鳥飛鳴的動態描寫。
  • 【語文】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23課《鳥的天堂》
    課文記敘了作者和他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遊覽的順序記敘的,先寫了作者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然後寫了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象;接著寫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景象;最後寫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留戀和讚美。根據本冊教材的編排,本組訓練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在設計本篇課文的教學時,圍繞重點訓練項目制定如下重點和難點。
  • 巴金《鳥的天堂》教材習題答案,閱讀連結《築渝道上》!
    說說作者為什麼感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點撥:朗讀第12、13自然段段,從作者對種鳥歡騰的場面描寫中,感受鳥兒在這裡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那'鳥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樹,榕樹為鳥兒提供了廣闊的生活空間;榕樹的枝繁葉茂,為鳥兒創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人們對鳥兒的保護,給鳥兒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大榕樹臨近水邊,水草、魚蝦豐富,為鳥兒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這「鳥的天堂」,環境如此舒適,鳥兒在這裡生活得自由自在、幸福快樂,所以作者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 ​五年級語文《鳥的天堂》一等獎教案
    (1)「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作者去了幾次?看到的景象有何不同?(1)「榕樹」和「鳥」這兩部分,喜歡哪部分就讀哪部分,把特別喜歡的語句畫下來,在旁邊寫上批註。(2)讀文理清層次: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寫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近看大榕樹的情景。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寫作者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群鳥歡騰的景象。
  • 美來自動與靜的融合——統編五上《鳥的天堂》第二課時教學敘事
    出示精讀要求:默讀課文第10-13自然段,作者第二次去「鳥的天堂」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有什麼特點?劃出相關語句,寫上批註。同學讀完後談自己的體會:「請同學們看到第12自然段,作者看到了鳥。」我問:「作者如何寫看到鳥的經過?」在我反覆強調緊扣文中的關鍵詞來談感受時,同學們漸漸掌握,一同學談到「從起初、後來、便、接著等連接詞可以發現作者是由靜到動的描寫的。」
  • 《鳥的天堂》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美感利用多媒體播放鳥鳴的音頻,請學生閉上雙眼,想像一下:「鳥的天堂」應該是什麼樣的?「鳥的天堂」到底是一個什麼地方?點撥:「鳥的天堂」其實是河邊一株茂盛的大榕樹,許多鳥在上面築巢。3. 再讀課文,思考: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分別看見了什麼?點撥: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黃昏,著重描寫了「天堂」本身──大榕樹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著重描寫了「天堂」裡的居民──鳥兒熱鬧活動的情景。
  • 詞句段運用: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把畫面寫具體【五上園七】
    詞句段運用【五上園七】07.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習把畫面寫具體這兩組句子中,每組的第一句都描寫得比較概括,不生動,第二句在第一句寫景的基礎上進行細化。比如,「夕陽西下,烏鴉歸巢。」把畫面寫具體的方法:可以添加表示靜態或動態描寫的語句,或者增加恰當的修飾和補充說明的語句。二、根據上面的例子,仿寫句子,把下面的畫面寫具體。
  •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鳥的天堂》:易考點+檢測訓練
    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感受景物的動態之美和靜態之美。2、學習寫法,表達景物的動態之美和靜態之美。二、感受景物的動態和靜態之美。1、作者寫了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所見所聞。試用四字詞語,把課文中描寫的美麗畫面概括出來,填寫在括號內。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鳥的天堂》知識點+練習題
    3.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是寫大榕樹靜態的美,前半句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後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感覺,也就是大榕樹靜態的美,給作者帶來的美的感覺,「顫動」並非真的在動,那每一片樹葉都是那麼綠,作者仿佛看到它們在霞光中一閃一閃的。
  • 【教案設計】小學語文《鳥的天堂》|能寫出這樣的教案拿證不成問題了~
    正文共:1107字 3圖預估閱讀時間:3 分鐘2019年教師資格筆試備考已經僅剩40多天,在全程備考中,對大家來說最難的就是教案方面的準備,所以之後每周天龍兄都會為大家至少帶來一篇優秀的教案~今天先為大家獻上小學語文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考試面試——《鳥的天堂》教學設計
    利用多媒體播放鳥鳴的音頻,請學生閉上雙眼,想像一下:「鳥的天堂」應該是什麼樣的?「鳥的天堂」到底是一個什麼地方?   點撥:「鳥的天堂」其實是河邊一株茂盛的大榕樹,許多鳥在上面築巢。   3. 再讀課文,思考: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分別看見了什麼?   點撥: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黃昏,著重描寫了「天堂」本身──大榕樹的奇特景象。
  •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古詩詞三首》課後練習答案,動態靜態描寫
    在背誦《長相思》的時候,要藉助詞本身的韻律感背誦,上闕與下闋的對仗也可以成為我們背誦該詞的技巧。(3)、默寫《楓橋夜泊》。在背誦的基礎上默寫,默寫的時候注意「烏、眠、寒」的寫法。2、讀一讀,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體會詩句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點撥:「靜態」是靜止的狀態,而「動態」是運動中的狀態。理解這些詩句的時候,看看詩句中有沒有描寫運動的事物,從而做出判斷。)(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鳥的天堂》微課視頻
    這裡第一個「鳥的天堂」加了引號,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指的是河上的那棵榕樹。第二個「鳥的天堂」沒加引號是因為鳥兒在那裡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樣,在作者心裡,大榕樹就是鳥的天堂。
  • 課文精講丨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鳥的天堂》
    3.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是寫大榕樹靜態的美,前半句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後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感覺,也就是大榕樹靜態的美,給作者帶來的美的感覺,「顫動」並非真的在動,那每一片樹葉都是那麼綠,作者仿佛看到它們在霞光中一閃一閃的。
  • 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3.鳥的天堂》基礎重點練習解析
    文章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和美麗奇特,讚頌了「鳥的天堂」的確名不虛傳。本文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清晨群鳥紛飛、百鳥齊鳴的動態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本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讀起來是一種美的享受。
  • 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3課《鳥的天堂》微課教學視頻、知識點、練習
    3.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是寫大榕樹靜態的美,前半句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後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感覺,也就是大榕樹靜態的美,給作者帶來的美的感覺,「顫動」並非真的在動,那每一片樹葉都是那麼綠,作者仿佛看到它們在霞光中一閃一閃的。
  • 中國詩詞的意境描寫有哪些,正側描寫空間大,動靜描寫生動靈活
    一般詩人在寫作上,更多注重將這兩者結合運用,如白居易的七言律詩《楊柳枝詞》就是其中之一,詩中內容僅四句,上面兩句以正面描寫為主,通過對柳樹的嬌豔姿態的描寫,反應春天的美好。乍眼一看仿佛是在描述春天季節美好似的,但到了後面兩句「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