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麥子的作文課很久沒跟大家見面啦……都有點不好意思啦……麥子的整個暑假,都在向我的學生黑馬王子彭成祥同學學習——享受偷偷學習的快樂~~偷偷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為了給大家一個驚喜~~今天分享一個作文小技巧,讓你的文字變得靈動。暑假,一起來進化~!
文章中的描寫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二者相結合,才能使我們所描寫的對象搖曳生姿、形神畢肖。
靜態描寫有背景或畫面的效力,有助於氛圍的渲染、抒情的催化。動態描寫能賦予描寫對象以生氣活力,使得畫面更鮮明生動,甚至推動情節的發展。
靜態描寫更多地藉助視覺、想像和聯想,動態描寫往往藉助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
動靜結合的手法一般有以下幾種:化靜為動(或化動為靜);以動襯靜;動靜相生。
譬如汪曾祺《八月驕陽》裡的一段話:
柳樹上知了叫得非常歡勢,天越熱,它們叫得越歡。賽著叫。整個太平湖全歸了它們了。
張百順回家吃了中午飯。回來,那個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粉蝶兒、黃蝴蝶亂飛。忽上,忽下。忽起,忽落。黃蝴蝶,白蝴蝶。白蝴蝶,黃蝴蝶……天黑了。張百順要回家了。那人還在椅子上坐著,望著湖水。
蛐蛐、油葫蘆叫成一片。還有金鈴子。野茉莉散發著一陣一陣的清香。一條大魚躍出了水面,s_的一聲,又沒到水裡。星星出來了。
作者用十分細膩的手法,一筆一筆描繪了老捨生命的最後瞬間,極盡渲染之能事。知了的喧鬧(動態描寫)反襯了主人公的安靜(靜態描寫),忽上忽下忽起忽落的蝴蝶一如主人公投湖前紛亂的內心世界(外靜內動),而蝴蝶、蛐蛐、油葫蘆、金鈴子、野茉莉、大魚等種種生靈的美麗、生機、寧靜、祥和(以動襯靜,大自然的天籟正是一種洪大的寂靜),以及星星的悄然出現(星星本來是靜景,這裡是化靜為動),又間接表現出主人公對這個美麗塵世的眷戀,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好的描寫可以讓我們對熟視無睹的事物產生全新的感受,也可以讓我們對素未謀面的事物恍如久別重逢。
嘗試視聽結合、動靜相生,讓你的描寫搖曳生姿、形神具肖。
陶然亭的雪(節選)
俞平伯
悄然的北風,黯然的同雲,爐火不溫了,燈還沒有上呢。這又是一年的冬天。在海濱草草營巢,暫止飄零的我,似乎不必再學黃葉們故意沙沙的作成那繁響了。老實說,近來時序的遷流,無非逼我換了幾回衣裳;把袷衣疊起,把棉衣抖開,這就是秋盡冬來的惟一大事。至於秋之為秋,冬之為冬,我之為我,一切之為一切,固依然自若,並非可嘆可悲可憐可喜的意味,而且連些意味的殘痕也覺無從覓哩。千條萬派活躍的流泉似全然消釋於無何有之鄉土,剩下的「漠然」這麼一味來相伴了。看看窗外釀雪的同雲,倒活畫出我那潦倒的影兒一個。像這樣喑啞無聲的蠢然一物,除血脈呼吸的輕顫以外,安息在冬天的晚上,真真再好沒有了。有人說,這不是靜止——靜止是沒有的——是均衡的動,如兩匹馬以同速同向去跑著,即不異於比肩站著的石馬。但這些問題雖另有人耐煩去想,而我則豈其人呢。所以於我頂頂合式,莫如學那冬晚的停雲。(你聽見它說過話嗎?)無如編輯《星海》的朋友們逼我饒舌。我將怎樣呢?——有了!在「悄然的北風,黯然的同雲,爐火不溫了,燈還沒有上呢」這個光景下,令我追憶昔年北京陶然亭的雪。
我雖生長於江南,而自曾北去以後,對於第二故鄉的北京也真不能無所戀戀了。尤其是在那樣一個冬晚,有銀花紙糊裱的頂棚和新衣裳一樣綷縩的紙窗,一半已燼一半還紅著,可以照人鬚眉的泥爐火,還有牆外邊三兩聲的擔子吆喝。因房這樣矮而潔,窗這樣低而明,越顯出天上的同雲格外的沉凝欲墮,釀雪的意思格外濃鮮而成熟了。我房中照例上燈獨遲些,對面或側面的火光常淺淺耀在我的窗紙上,似比月色還多了些靜穆,還多了些悽清。當我聽見廓落的院子裡有腳步聲,一會兒必要跟著「砰」關風門了,或者「矻搭」下帘子了。我便料到必有寒緊的風在走道的人頸傍拂著,所以他要那樣匆匆的走,如此,類乎此黯淡的寒姿,在我憶中至少可以匹敵江南春與秋的姝麗了,至少也可以使慣住江南的朋友了解一點名說苦寒的北方,也有足以系人思念的冬之黃昏啊。有人說,「這豈不將鉤惹我們的遲暮之感?」真的!——可是,我們誰又是專喝蜜水的人呢。
麥子賞析:
這篇散文若要用幾個詞語來評價,則可以說:閒淡、性靈、童趣、超然。描寫和敘事抒情相結合,間或幾個富有理趣的句子,呈現出一種超然的境界、閒淡的韻味、性靈的率真、童心的情趣。寫實與想像相結合,南方與北方相對比,詩句和俚語雅俗相宜,文白相間,別具情味。
節選的這兩段文字,便是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極佳典範。
「悄然的北風,黯然的同雲」,似乎是動景,卻被作者以靜態呈現,醞釀出一種沉鬱蕭索的氛圍。《詩·小雅·信南山》有云:「上天同雲,雨雪雰雰。」 《朱熹集傳》如是解釋:「同雲,雲一色也。將雪之候如此。」意思是雲是同一個顏色,後世便以「同雲」為降雪之典。
「黃葉們故意沙沙的作成那繁響」反襯了「我」「暫止飄零」的寧靜安泰。「千條萬派活躍的流泉似全然消釋於無何有之鄉土,剩下的『漠然』這麼一味來相伴了」這一句,也是動靜結合,萬千滄桑和離亂之後,歸於平靜和漠然。
「像這樣喑啞無聲的蠢然一物,除血脈呼吸的輕顫以外,安息在冬天的晚上,真真再好沒有了。有人說,這不是靜止——靜止是沒有的——是均衡的動,如兩匹馬以同速同向去跑著,即不異於比肩站著的石馬。」這兩句尤富哲理,揭示了動與靜的真諦。「血脈呼吸的輕顫」是動,「喑啞無聲」地「安息在冬天的晚上」是靜。然而,哪裡有完全的、絕對的靜止?只不過是「均衡的動」,看你以什麼為參照物。即使是石馬,也日日在歲月中風化,世間並無絕對的靜。
第二段中「有銀花紙糊裱的頂棚」是靜景,「和新衣裳一樣綷縩的紙窗」又是有聲音的動景,「一半已燼一半還紅著,可以照人鬚眉的泥爐火」是靜景,「牆外邊三兩聲的擔子吆喝」又是動景。「房這樣矮而潔,窗這樣低而明,越顯出天上的同雲格外的沉凝欲墮」是靜景,「廓落的院子裡有腳步聲,一會兒必要跟著『砰』關風門了,或者『矻搭』下帘子了」又是動景,整個畫面有氛圍有場景,生動立體,躍然紙上。
回南天
尹一心
回南天又來了。
走廊的瓷磚地滑得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玻璃窗,洗手間的鏡子,都仿佛覆上了一層砂紙,模模糊糊。清晨的濃霧直至晌午都未散去,空氣裡漫著粘膩的水汽,連帶著肺也在水裡泡過一般,迷迷茫茫。嶺南的春秋本就如曇花一現,短暫得讓人沒反應過來便倉皇逃走了,然後響雷滾滾襲來,蟬鳴吱吱不停。或許也沒那麼短暫,但人的心思全在除溼工作上了。昨天晾的衣服還沒有幹呀,襪子也是鞋子也是,溼溼嗒嗒。睡覺也躺在沾著溼氣的床單上,蓋著粘涼的被子。
我的學校在郊區,珠江入海口的地界,回南天的厲害自是不用多說了。想必城中也是不大好受的,珠江面上的水汽指不定把我家燻成什麼樣子。
學校的草地旁有一株矮樹,去年的冬天就十分引人注目。不為什麼,就是因為它光兀兀的,沒片葉子。嶺南的冬天啊,溼冷是溼冷,但到底是沒有幾棵樹不穿衣服的。每次從食堂走向宿舍,我都會看它一眼,對這又矮又醜的異類生出些莫名的期待。許是上天不忍見它這般的醜模樣,許是百花仙子聽見了我心底的期待,到了回南天,它竟是校園裡唯一開花的樹!花不大,卻綴了滿枝,粉白粉白的,肚子餓了一上午的我倒想起了糯米餈的顏色。菊花園裡氹氹地轉吧,阿媽教你歇一歇,炒米餅啊糯米餈,你嘻嘻哈哈地跳。有了這些討喜的小生靈,那矮醜的樹驀地就賞心悅目了起來,樹枝也有了點水墨畫的味道,交錯盤生,纏綿悱惻,杜鵑在它身上停了腳步,倚著枝幹去嗅嗅那花,似是耳鬢廝磨。春呵。
如今又一輪春秋,同是在回南天,這糯米花又開了。我看來今年這花確是比去年更美了,但一個學生卻沒有什麼知與誰同的痴恨,沒有攜手遊芳叢的回憶,可我還是期待著,明年的糯米花更好。恕這個城裡長大的懶孩子吧,花名未聞。
也是這個懶孩子,從周一開始便想著周五回家。我早就打算好這周末要去哪裡寫生了,就去上下九走走吧。畫畫那狹長錯綜的老巷,畫畫那壁上滲著水珠的騎樓,那些天天在清倉的店鋪,那些把身子探出樓外的招牌。或許我還可以坐船,駛過人民橋、解放橋、海珠橋、海印橋,從西關到東山,畫那洋樓、高樓,小蠻腰、大煙囪。或許這周末春天就要不告而別,回南天走了落雨天來,或許可以畫那落雨大,水浸街。讓我用鉛和碳,勾勒這一泓珠水。
拿起傘,去白雲上踏青吧。
麥子評點:
尹一心,一個學藝術的孩子,她用七彩的畫筆描繪嶺南,也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她心中的回南天。文字如粒粒珠璣,細膩圓潤,光彩熠熠。記憶與現實交織,人與景相融,心情是繽紛的水粉,將嶺南的回南天一點點品味,一次次渲染,自然的生機,跳躍的想像,嶺南的畫意,曼妙的詩情,在微微潮溼的空氣裡醞釀出軟軟甜甜的氣息。
「玻璃窗」、「洗手間的鏡子」、「清晨的濃霧」、「空氣裡漫著粘膩的水汽」,這些都是靜景,「響雷滾滾襲來,蟬鳴吱吱不停」又是動景。
「開花的樹」像糯米餈一樣粉白粉白的花是靜景,「杜鵑在它身上停了腳步,倚著枝幹去嗅嗅那花,似是耳鬢廝磨」又是動景。
「或許我還可以坐船,駛過人民橋、解放橋、海珠橋、海印橋,從西關到東山,畫那洋樓、高樓,小蠻腰、大煙囪」是想像中的動景。「讓我用鉛和碳,勾勒這一泓珠水」又是想像中的靜景,將眼前的風景定格為畫面。
[文題展示]
夏天是孩子們嚮往的季節,自由快樂的暑假,美麗神秘的星空,葳蕤的草木,明豔的花朵,蔚藍的湖水,涼爽的晚風,蟬鳴如雨,夏蚊成雷……請你運用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以「 的夏天」為題,描寫你眼中和心中的夏天。
[思路點撥]
1、可以從色彩的角度填充題目,譬如「藍色的夏天」、「彩色的夏天」;也可以從味道的角度填充題目,譬如「酸酸甜甜的夏天」、「火辣辣的夏天」等等。
2、寫出帶著你自己的鮮明感受的夏天的特徵,不要純客觀地描繪,一定要從你自己的感受出發。不要為了寫景而寫景,要借景傳情,或寄託思考。最好是情趣理趣兼具。
3、描寫要注意動靜結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綜合運用。
暑假,一起來進化~~
熊芳芳,筆名麥子,生命語文首倡者及踐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專欄作家及封面人物、百度優課特邀「名師公開課」講師、首屆「全國文學教育名師」、首屆全國中語「十佳教改新星」、《名師透視:語文教學智慧篇》收錄的30位名師之一。系第三屆「語文報杯」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全國一等獎第一名得主,曾被《教育家》雜誌做人物專訪深度報導《生命語文:種子的事業》。出版著作《生命語文》(朱永新題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淵、王開東等題寫封底評薦)、《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孫紹振作序,曹文軒、劉亮程、黃厚江、鄭逸農等題寫封底評薦,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語文不過如此》(孫紹振、王尚文、潘新和、王開嶺等題寫封底評薦)、《高考微作文》(張麗鈞、林茶居、蘇小和等題寫封底評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