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侄子入美籍,獲諾獎後激動地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2020-12-13 騰訊網

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年,一定要說到2008,這一年是悲喜交加的。

喜,在這一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國的騰飛,中國人民讓世界人們看到了巨大的進步,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中國人民自豪無比。

悲也在這一年,汶川大地震是我們都不願提起的過去,那巨大的自然災難,讓中國人民舉全國之力共同抵禦,但仍損失慘重。

除去這些,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錢學森的孫子錢永健摘得,但是讓人震驚的是他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句: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大家看到這個名字,肯定都會很陌生,但錢學森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其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批支援我國科學建設的愛國科學家。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兩彈一星」。而錢永健,正是前學生的侄子。

在60多年前的冬天,錢學森教授和家人被百般阻撓回國,但是他們突破萬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他資深的知識儲備,主持開展當時中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錢教授曾說一句話,讓人們振奮不已,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於是很多人問錢教授,能不能造出飛彈,錢學森教授便說道:「為什麼不能,他們能搞我們就不能搞嗎!」

錢學森教授言行一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1960年,我國第一枚飛彈問世,之後成功研發飛彈核武器,隨後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這也是我國第一顆。

我國實力的巨大進步,可以說與錢學森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國該領域的巨大飛躍,錢學森先生的助力絕不可少。錢學森教授在備受阻撓仍堅持回國報效祖國的精神也讓人們動容,他的行為也為許多科學家做出榜樣,並且有不少科學家被帶動,無論何時,都以祖國為重。

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是他的侄子,美國國籍,在美國長大,但無論如何,他體內流淌的還是中國的人的血脈。

而錢永健出生於1952年,因為繼承了家族優良基因,他小時天資聰慧,年僅十六歲就斬獲了美國「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一等獎。這個獎在美國也號稱「少年諾貝爾獎」,可見錢永健從小便是個天才兒童。

後來到了2008年,錢永健的「少年諾貝爾獎」竟然成了真正的諾貝爾獎。這一年,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與錢永健三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其項目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

在得知他獲獎的消息之後,多人稱,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也代表著中國人獲獎。但是錢永健的回應卻很微妙,他如是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代表的是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獎,並非中國。由於他和錢學森的關係,國人紛紛將其對比,落差巨大。

其實大家轉念一想,錢永健錯了嗎?並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他從小不在中國,和中國沒有感情,而美國是培養他的地方,他在美國成長,所以,他愛美國是應該的。同時反過來問我們,我們愛國,不正是中國是我們生長的土地嗎?

因為我們在中國成長,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支持著我們的祖國母親。

科學提升著全地球人類的幸福,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在科學面前,國界是不應存在的,人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尊敬那些科學家,因為,他們是為全人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侄子錢永健,獲諾獎後:血統不能決定身份,我是美國科學家
    然而,科學家與科學不同,科學家是有感情、有道德準則的,他們的身上流淌著祖國的血脈,當國步艱危之時,科學家有權選擇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竭盡全力地扶危定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諾貝爾化學獎後,雲淡風輕地表示:「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他為何會發表如此過激的言論?
  • 錢學森親侄子,拿下諾獎後公開表示:我是美國人,與中國沒有關係
    美籍華人還能算是中國人嗎,如果按照官方說法來看,那就不算,因為他已經放棄了中國國籍。然而,按照老百姓口中的意思,中國人即中華民族,不管他們國籍如何,他們仍是中國人。
  • 錢學森侄兒獲諾貝爾獎:我是美國人,不是中國科學家!
    提起諾貝爾獎,那簡直是我們14億中國人心中共同的痛,自其1901年頒發以來,100多年中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獲獎者,直到近幾年莫言和屠呦呦才打破了這一尷尬的處境,但在物理丶化學等科技領域,我們從未有一人能夠獲此殊榮,2008年,錢學森的侄兒錢永健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國內大力報導,可以說是舉國歡騰,但是錢永健的一句話卻澆了一盆冷水,他說:「我這輩子都是美國人,中國人可能因此會很高興,但我是美國科學家
  • 「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錢學森侄子為何這樣說?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等等,相信很多人已經知曉了,他就是錢學森,可以說他為了我國的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他歸國後,開始不斷的為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國都得到了突破。可以說錢學森這種愛國的情懷讓人感到敬佩。
  • 他是錢學森侄子,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錢學森先生是中國近代最有名的科研工作者,他明明可以在美國享福,卻故意放棄自己在美國的一切,回到了相對艱難的祖國,用自己在美國學到的先進知識,幫助祖國發展技術。有很多人認為,錢學森先生的回國,讓整個祖國的基礎發展順利許多,少走了幾十年的彎路。
  • 錢學森侄子56歲獲得諾貝爾獎,採訪時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這種無私的愛國情懷,這種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擔當,不禁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過你知道嗎,錢學森還有一個堂弟,跟他一樣也是一位優秀的空氣動力學家,後來還是美國波音公司的高級工程顧問,可惜他當時並沒有回國。 錢學森的這位堂弟名叫錢學渠,1914年出生於杭州,比錢學森小三歲。
  • 錢學森親侄子,拿下諾貝爾獎後,坦言:我可不是中國人
    錢學森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當時祖國迫切的需要專家,錢學森那個時候還在外國留學,為了回到祖國,錢學森克服了一切的困難。▲錢學森由於當時錢學森就已經是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了,美國不會輕易捨棄一個這樣的人才,因此對他回國的想法百般阻撓,美國政府甚至邪惡的將錢學森拘禁在監牢了。
  • 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後:我是美國人,我不喜歡說中文吃中餐
    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後
  • 他是錢學森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卻堅稱自己是美國人,不是中國人
    同樣我國也有很多海歸的科學家,雖然常年在我國接受教育,但總是沒有忘記出國的初衷,錢學森先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他的故事,而今天要講的主要是他的侄子錢永健。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渠是錢學森先生的堂弟,錢學渠也是一個科學家,不過他沒有學成歸國,而是留在美國,所以錢永健從出生起就接受的是美國教育。
  • 頂級華人科學家獲諾獎,卻口出狂言:我這輩子都是美國人!
    眾所周知,我國這些年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超出了許多國家的意料,其中具體是哪些國家,就不細說了,相信大家都是懂的。而隨著我國的發展,不少原本在國外發展得風生水起的頂級科學家們,也看到了新的希望,紛紛重新回國。
  • 錢學森侄子榮獲諾獎,受訪時卻對外稱:不太會中文,是美國科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留學他國的有志青年為建設祖國,歷盡艱險,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 他們中有中國核武器開拓者鄧稼先、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國際數學大師華羅庚。 據統計,新中國建立之後,有近2000位僑居國外的科學家回到祖國。
  • 錢學森侄子榮獲諾貝爾獎,公開表示:我是美國人,與中國沒關係
    但是同時西方國家對於這頭東方雄獅也是有著防備,對於許多中國國籍的科學家都是嚴防死守,尤其是當時的錢學森先生。幾代人的拼搏,我們國家發展迅速,中國現在的國力越來越強,發展的也是很快,同時吸引到許多學子,開始回國繼續進修,或者為國獻力,反哺中國進一步發展,但是有一位卻是堅持不回國,這一位科學家的名字叫做錢永健,錢永健曾經表示自己不是中國人,一直都會是美國人,今後也不會再回中國的,也不是中國的科學家,這言論傳出來之後,受到許多人的關注,在學術界引發了劇烈的轟動
  • 中國夫妻訪問美國,孩子早產生在美國成美國籍,長大後拿下諾獎
    中國夫妻訪問美國,孩子早產生在美國成美國籍,長大後拿下諾獎很多人好奇,為什麼14億中國人出不了世界級的科學家,為什麼那麼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物理獎的全是老外?難道老外比中國人聰明。如果你也有此疑問,首先不要懷疑中國人的頭腦,華夏五千年文明舉世無雙,我們就是靠著頭腦繁衍至今。其次,去網上搜索「華裔科學家」,你會發現,中國不缺少頂級科學家,缺少的是能像錢學森一樣放棄一切回國的科學家。比如我們今天聊的這一位華裔科學家,你知道他在世界上有多「搶手」嗎?被10個國家評為院士,這個人就是丁肇中。
  •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稱:我有中國血統,但我是美國人
    1966年左右,在美國紐約的某處地下室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化學試劑瓶,五顏六色十分漂亮。這時,一對看起來才十幾歲的華裔兄弟進入了地下室,他們嫻熟地戴上口罩手套和白色實驗服,開始搗鼓了起來。兩人長舒一口氣,一同坐到旁邊的桌球臺上,一個孩子把已經別汗水濡溼了口罩摘下,對著旁邊的孩子說:「哥,咱們還是暫時別搞火藥了吧!」少年天才這個男孩的名字,叫做錢永健。他的父親叫做錢學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空氣動力學家。而他旁邊的哥哥叫做錢永佑,是未來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而他還有個更加出名的伯伯,正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勳之一——錢學森。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
  • 我的諾獎情結
    我的諾獎情結金羊網  作者:曾昭時  2020-11-09 那⼀年他整整80歲,看上去身體很健康,笑得也⼗分燦爛。
  • 錢學森回國後,沒有再踏上美國領土一步,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1955年,在美國留學20年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中國。回國前一晚,他特意去拜訪了自己的恩師馮·卡門。馮·卡門對他說:「在學術上你已經超越我了。不久後,我就會去找你的。」然而,這一別,師生兩人再未謀面。回國後的錢學森,馬上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中。而馮·卡門也因諸多因素,未能實現前往中國的願望。1979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獎」,並邀請他前往美國出席宴會。68歲的錢學森,拒絕了邀請。
  • 錢學森侄子: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自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境
    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在M國出生成長,我不太會說中文,我是M國科學家,這一點很確定,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出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自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境是培育科學家的要件。
  • 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遭冷處理?楊振寧反駁並給出補充材料
    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該文後刊登於2020年第1期的《科學文化評論》。再加上了解到兩位先生均有直系親屬在中國臺灣;而前一時期趙忠堯先生和錢學森先生回國的種種磨難尚歷歷在目。要知道錢的回國,最後是用幾個美國飛行員俘虜的交換,才得以實現。張文裕,王承書,郭永懷和李佩回國也是歷經困難、曲折,才最後成行。王承書曾告訴我,他們上船時,都經歷全身脫光檢查,所有未公開發表的資料全部沒收,不許帶出。因此十分擔心和顧慮,怕過於熱情反會引起你們兩位在美國產生諸多不便。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