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很多著名的山脈,如秦嶺、太行山等等,位於我國中部地區的大別山同樣也很出名。如果你經常看地形圖,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別山南麓非常整齊,如一把刀從西南向東北方向削過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基本成東西走向,東西綿延約380公裡,南北約175公裡,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大別山整體輪廓呈不規則的大三角形,是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山北麓的水匯入淮河,山南麓的水匯入長江。大別山雄踞我國東部、江淮之間,西望武漢、東瞰合肥,襟扼三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在大別山南麓,突兀的山峰突然變成平原,滾滾的長江在南部流過,讓人感覺大自然非常奇妙。大別山南部這種平直陡坎地貌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斷層活動和地表河流侵蝕。
一、郯廬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形成於三疊紀末期(2億年前),南方的揚子板塊與北方的華北板塊碰撞拼合的一條走滑斷層。郯廬斷裂帶並不僅限於山東郯城和安徽廬江之間,是一個統稱的概念。
郯廬斷裂帶南至湖北武穴,向東北方向經過安徽宿松、太湖、潛山、廬江、明光,江蘇泗洪、宿遷、新沂,山東郯城、臨沂、沂南、沂水、濰坊,跨越渤海進入遼寧營口、海城、鞍山、遼陽、瀋陽、鐵嶺等地,再向北穿過吉林、黑龍江省一直延伸到俄羅斯。郯廬斷裂帶在我國境內長達2400公裡,寬約幾十至200公裡。大別山南麓就位於郯廬斷裂帶中的一條斷層,這裡的地貌格局就是受斷裂帶影響而形成的。
圖-俯瞰山東郯城
在這條斷裂帶上,曾發生強烈的伸展斷陷活動,形成一系列的斷陷盆地如合肥盆地、膠萊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多次大地震,1668年(清朝康熙年間)山東郯城8.5級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7.5級地震等等。郯廬斷裂帶是活動的,在這條斷裂帶上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條斷裂帶上的城市也一直是地震防護的重點,如在山東臨沂地區,很多人家裡都有那種鋼管的防震床。
二、大河衝刷侵蝕
實際上,如果只是郯廬斷裂帶構造活動的影響,雖然可以形成走滑斷層(經常沒有明顯的斷崖),還不足以形成大別山南麓這種陡坎地貌,若要形成這種地貌,還需要流水的衝刷侵蝕。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江河道在歷史上也是頻繁改道的。我們都知道在大約現在長江北岸鄂東的源湖,皖西的龍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濱江諸湖區一帶,曾經是古彭蠡澤水域,正是因為河道不暢,江水瀦匯而成的大澤。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長江水道距離大別山南麓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在古代,長江的水道或者支流極有可能是從大別山南麓流過的。
總之,在劇烈的地質構造活動和水流侵蝕的共同作用下,經過億萬年的時間,才形成如今的大別山南麓這種陡坎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