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20 年「徵戰史」:一款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如何重塑世界

2020-12-22 虎嗅APP


如果要說,有哪一家科技能夠切實顛覆現代網際網路行業、變革現代生活方式,那無疑就是搜索巨頭谷歌。一路走來,谷歌已經不再是最開始那個以創新搜尋引擎起家的公司,而是一家運營著多達八款優質產品的綜合業務公司,這些產品各自均擁有超過10億的用戶基數。


現實生活中,谷歌各款軟體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包括知識庫搜索、工作效率提高、媒體內容消費以及日常交流互動等。今年9月4日,谷歌正式度過了自己的20歲生日。對它來說,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周年紀念,甚至給整個企業發展歷史都帶來了深遠重大的影響。


現階段,谷歌母公司Alphabet正緊隨蘋果和亞馬遜的腳步,努力躋身市值突破萬億的大公司之列。眾所周知,作為搜索巨頭,谷歌的產品管線早已得到拓展和豐富,不僅超出了簡單的搜尋引擎,更是涵蓋了地圖、無人駕駛汽車以及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等。


因此,本文對谷歌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大致梳理,簡單羅列了其核心裡程碑事項,包括新產品發布和合併收購交易等。畢竟這一矽谷巨頭已經為自己打下堅實基礎,接下來幾十年無疑將繼續主導整個行業。



1996年8月: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基於斯坦福校園網絡共同創建了谷歌


最開始,谷歌並不叫谷歌,而只是斯坦福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拉裡·佩奇開發的一個搜索項目BackRub。讀書期間,他認識了同樣攻讀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另一名學生謝爾蓋·布林。在研究基於全球資訊網的網頁連結方式時,二人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交流。


後來,佩奇開發出了一個系統,通過網絡爬行來找出有哪些網頁是可以連結到其他網頁的。而且,他堅持認為這些研究和這一系統,能夠創新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搜尋引擎。


因此,在布林專業數學知識的幫助之下,二人又開發出了一種名為PageRank的算法,專門對網頁連結方式的搜索結果進行排序。這兩項技術就為那個時代最為偉大的搜尋引擎提供了堅實基礎。1996年8月,二人以斯坦福校園網絡為基礎正式推出了自己的搜尋引擎。


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作為一家公司拿到了1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


隨著網頁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多,再加上搜尋引擎的精準度越來越高,佩奇和布林決定以數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即10的100次方「googol」,來重新命名自己的公司,並且將辦公地點從史丹福大學搬遷到了現任谷歌廣告業務高級副總裁,也就是YouTube現任執行長蘇珊·沃西基(Susan Wojcicki)的車庫中。


所有這些都完成後,他們正式以Google這一名字重組了自己的公司,並且順利拿到了來自Sun Microsystems(IT及網際網路技術服務商,已被甲骨文收購)聯合創始人Andy Bechtolsheim的10萬美元天使投資。



2001年8月: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出任谷歌執行長


2001年,佩奇和布林僱用了埃裡克·施密特負責谷歌的日常業務運營。當時,公司雖然還很年輕,但卻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正是需要專業指導的時候。而施密特不僅有著豐富的工程背景,在來谷歌之前更是擔任過Sun的首席技術官和Novell的執行長。


於是,2001年三月,施密特加入谷歌董事會擔任主席,同年8月出任公司執行長。而這一待,直接就待了十年。在那期間,他見證了公司上市、收購YouTube以及地圖和郵件等應用的問世。2011年,施密特辭去執行董事長一職,由佩奇擔任執行長。


2002年夏:雅虎提出以30億美元收購谷歌,但並未成功


但眾所周知,在谷歌火爆之前,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一直由雅虎佔據主導地位。因此,隨著谷歌的發展成熟,雅虎也不得不警惕起來,在2002年夏天提出以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谷歌。當然,對於這一價格並不滿意的谷歌,並沒有同意。在他們自己來看,公司當時至少值50億美元。


同年年底,谷歌推出了自己的新聞業務部門。藉助這一內容集成服務,它希望能夠變革數字媒體在網絡上的發布和分銷方式。現如今,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的市值已經高達8400億美元。而雅虎最終還是沒能敵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在2017年選擇賣身電信巨頭威瑞森。諷刺的是,當時的交易價格,連50億美元都沒有。



2003年:谷歌搬入位於加州聖克拉拉縣山景城的總部


伴隨著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帕拉奧圖和其他矽谷附近的辦公室都已經不夠用了。因此,谷歌在山景城租下了一系列辦公大樓,希望能夠同時容納超過1000人在內辦公,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谷歌總部Googleplex。


2004年4月1日:谷歌正式面向公眾推出內存為1GB的電子郵件應用Gmail


2001年,谷歌員工Paul Buchheit開始研發一款電子郵件產品,以處理公司越來越繁雜的內部溝通和資料儲存問題。鑑於之前有過電子郵件產品的開發經驗,Buchheit決定利用Ajax來研發一款反應和運作速度更快的郵件產品。


2004年4月1日,Gmail正式問世,提供1GB的內存空間和先進的搜索能力,完美解決了當時市場上其他郵件產品所面臨的缺陷。



2004年8月19日:谷歌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上市公司


在最開始的10萬美元天使投資之後,谷歌又順利拿到了其他幾筆天使投資,其中就包括來自亞馬遜創始人兼執行長傑夫·貝索斯的投資。


1999年,公司還拿到了來自傳統矽谷風險投資公司的2500萬美元投資,其中包括紅杉資本和Kleiner Perkins。得益於網頁廣告產品的巨大盈利,2004年,谷歌正式登陸納斯達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交易首日,公司股票價格為85美元一股,以27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將近17億美元的融資。現在的谷歌,正在卯足幹勁朝著萬億美元市值的目標進發。


2005年2月8日:谷歌正式推出地圖應用Maps


2005年,谷歌正式推出自己的地圖應用,利用可縮放地圖為廣大用戶提供詳細的路線導航服務,同時還提供酒店等目的地的搜索服務。



2006年1月27日:谷歌正式進軍中國,推出搜尋引擎服務


2000年9月,谷歌第一次針對中國用戶推出中文版網站,但這項基於加州的服務一直受到防火牆的限制。因此,在2006年,谷歌正式成立中國子公司,以進一步與中國國內搜索巨頭百度競爭。


2006年10月9日:谷歌正式收購YouTube


2006年,谷歌擊敗微軟、雅虎和知名傳媒公司維亞康姆(Viacom),以16.5億美元的價格順利收購YouTube。從這筆互惠互利的交易中,谷歌佔據了在線視頻領域的上風,收穫了大量在線視頻用戶,而當時成立僅一年的YouTube則是拿到了谷歌豐富優質的發展資源。


當然,在加入谷歌以後,YouTube仍然是保持獨立運作的,以聖布魯諾為公司總部,並非山景城。鑑於YouTube代表著現代文化發展趨勢和民眾網絡生活方式,因此買下它可以說是谷歌最為正確的戰略決定之一。


2007年4月14日:谷歌正式收購網絡廣告服務商DoubleClick,進一步加固自己的廣告帝國


早在2000年,谷歌就為了發展網頁廣告業務而推出了AdWords。這一谷歌專有的自動化數字競拍系統,能夠讓廣告商之間進行價格競拍,拿到在搜索結果頁面上投放定向廣告內容的機會。


2007年,在推出廣告產品AdSense之後,谷歌又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網絡廣告服務商DoubleClick,以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在線廣告業務。當時,那是價格最高的一筆收購交易,僅次於四年後125億美元收購摩託羅拉移動的交易。收購DoubleClick之後,谷歌便繼續大力拓展了自己的網際網路廣告業務。


2008年9月2日:谷歌正式推出Chrome瀏覽器


最開始,谷歌只是僱用了幾位來自火狐瀏覽器的開發人員,專門針對Windows研發Chrome瀏覽器。當然,後來也逐步拓展到其他作業系統。早在測試階段,其瀏覽器就已經呈現出快速、穩定、準確的特性。


為了進一步解釋Chrome的運作原理,谷歌還在發布會上特意展示了40頁的連環畫。在短短幾年時間中,Chrome瀏覽器已經比火狐和IE瀏覽器更受廣大用戶歡迎。現階段,它的全球佔比更是高達60%,無疑也是推動谷歌搜尋引擎業務高速發展的最有利因素。



2008年9月23日:谷歌正式推出安卓作業系統手機T-Mobile G1 / HTC Dream


在2005年悄然以5000萬美元收購安卓作業系統之後,谷歌推出了首款運作該系統的智慧型手機T-Mobile G1 / HTC Dream,售價179美元,提供各種開放軟體以及最為先進的消息推送功能,深度融合了谷歌的各項服務。


2010年1月5日:谷歌正式推出Nexus One


其實,運作安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並不少。按理說,摩託羅拉、三星以及HTC,均推出過搭載安卓軟體的智慧型手機。只不過,谷歌在硬體設計上確實有所欠缺。2010年,它正式推出了自主設計、由HTC負責生產的3G智慧型手機Nexus One,旨在向廣大用戶展示一款真正的安卓設備。雖然該產品並未取得成功,但所有的設計精髓,仍然留存在現如今的Pixel系列手機中。


2010年3月22日:谷歌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2010年初的一場釣魚黑客攻擊,導致多名中國人權活動家的個人信息和電子郵件地址陷入洩露風險。由此,谷歌決定轉變自家搜尋引擎在中國的運作方式。由於與中國官方審查和監管制度出現矛盾,谷歌轉而在香港提供不受監管和過濾的搜尋引擎服務。不久後,谷歌便遭到中國政府驅逐,禁止在大陸地區提供搜尋引擎服務。



2010年8月13日:針對安卓作業系統,谷歌深陷與甲骨文的法律糾紛


說到這場持續長達八年多的法律糾紛,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谷歌輸了,那將會給所有軟體開發人員帶來嚴重負面影響。至於糾紛重點,主要就是Java應用程式編程接口以及谷歌是否侵犯了甲骨文的智慧財產權。


2010年10月:谷歌宣布進軍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2010年,谷歌推出了一種前所未見、與眾不同的產品,即由七輛豐田普銳斯組成的混合動力車隊。這七輛車內安裝了特殊的傳感器,希望能夠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車輛的自動駕駛。發展到現在,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旗下獨立無人駕駛業務部門Waymo。



2011年6月15日:谷歌正式推出Chrome作業系統


在推出Chrome瀏覽器之後,谷歌又將目光轉向了一整套作業系統的開發。因此,2011年,開源作業系統正式亮相,旨在為網頁應用和Chromebook提供支持。最開始,谷歌對外公布了自己的原始碼以及全新作業系統的演示視頻資料。


同年,由宏基和三星共同生產的Chromebook開始銷售,大力推動教育行業的進步,就連微軟也仿效谷歌推出了支持Windows S Mode的筆記本電腦。


2011年6月28日:谷歌正式推出多語言社交網絡Google+


伴隨著社交媒體Facebook的火爆,谷歌也開始嘗試打造自己的社交網絡,因而推出了全新Google+,代替了原來基於Gmail的社交通信工具Google Buzz。但與Facebook不同的是,Google+不需要填寫郵箱地址來註冊,而是採用了一種邀請制度,可以便捷分享連結和照片,也可以與特定圈子裡的朋友聊天。


2011年8月15日:谷歌正式宣布收購摩託羅拉移動


由於不想在硬體設計和生產上受到合作夥伴的限制,谷歌決定放手一搏,自己全權掌控安卓設備的設計和生產工作。因此,在2011年斥資125億美元收購了摩託羅拉移動。只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谷歌希望藉助這筆收購完成的雄心壯志,最終並沒能實現。


2013年,在谷歌的領導之下,摩託羅拉移動推出了Moto X。雖然市場反響不算糟糕,但也沒能令人滿意,只能說是不溫不火。


2012年6月:谷歌正式推出拓展現實眼鏡Google Glass


除了網頁服務和智慧型手機服務,谷歌還嘗試了不少創新硬體設備,其中就包括火爆一時的谷歌眼鏡。作為一款可穿戴計算機,它能夠將增強信息融入了用戶的周圍現實環境。雖然這款眼鏡同樣沒能取得重大成功,但卻催生了不少其他的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產品,比如Snap的智能眼鏡Spectacles。



2013年7月1日:谷歌正式關閉Reader閱讀器業務


對於信息聚合服務愛好者來說,2013年穀歌宣布關閉閱讀器業務,不失為一個巨大打擊。現階段,人們只能從Twitter和Facebook這類社交媒體平臺獲得一些質量無法保證的所謂「新聞」。


2013年7月24日:谷歌正式推出Chromecast


從一開始,Chromecast的定位就是一種價格便宜的流媒體視頻服務。但可惜的是,即便擁有控制成本的優勢,這項服務還是沒能取得成功,公司也幾乎不再宣布希麼內容和功能更新了。


2014年1月24日:谷歌正式收購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DeepMind


據悉,為了買下DeepMind,谷歌費了不少事才把Facebook擠出局,還承諾會專門成立一個來獨立的倫理委員會來監管公司的技術開發。但無論最終的收購價格是多少,對於谷歌來說都是值得的。畢竟現在它能夠在全球人工智慧行業穩固佔據自己的領導地位,DeepMind是功不可沒的。


2015年8月10日:谷歌開啟新公司Alphabet的重組工作


2015年,佩奇決定開啟公司的重組工作,並且針對旗下不同公司指派不同執行長來負責具體運營,其中谷歌全新執行長為桑達爾·皮查伊。


其他包括Waymo和Wing在內的新公司,也都歸屬Alphabet管理,獨立運營自己的業務,比以往全部歸屬谷歌管理的混亂局面高效很多。為了紀念此次重組,谷歌甚至在同年九月推出了全新的公司logo。



2016年5月18日:谷歌正式推出智能助手


說到智能助手,谷歌或許是大型科技公司中最晚推出的,比亞馬遜的Alexa晚了兩年,比蘋果的Siri晚了五年。但即便如此,谷歌智能助手一經推出便實現了快速增長,給亞馬遜和蘋果帶來了較為激烈直接的市場競爭。


2016年10月:谷歌正式推出Pixel系列智慧型手機以及家用智能音箱


自Nexus項目夭折之後,谷歌在消費硬體領域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在推出Pixel系列智慧型手機以及家用智能揚聲器之後,它終於又勇敢跨出了一大步。其中,Pixel系列智慧型手機是由谷歌完全自主研發的,而家用智能揚聲器也是就此加入了Chromecast,成為家居媒體和人工智慧平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標誌著谷歌正在努力打造類似蘋果的完整產品體系。


2018年7月18日:谷歌由於安卓壟斷遭到歐盟罰款


俗話說,樹大招風。擁有如此巨大業務規模的谷歌,在過去數年中也面臨不少有關用戶隱私和反競爭的法律難題。但其中,懲罰力度比較大的,還要數今年夏天來自歐盟的50億美元罰款判決。


而且,就在罰款判決之後的一個月,連美國總統川普也指責谷歌操縱關於保守派的搜索結果。可想而知,早已不是起家於斯坦福的谷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將會遇到更多挑戰。


相關焦點

  • 走進全球最大搜尋引擎總部 看谷歌如何盈利
    谷歌衛生間的門上都掛著數學題,這裡的工程師們就算是在方便的時候都無法停止思考。  谷歌總裁埃裡克·施密特說:「這裡吸引了許多有聰明才智的人。」據他介紹,谷歌每周都會新錄用100多人,這是推動谷歌這臺機器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德勤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谷歌是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企業,其收益在5年內增長了437%,從1999年的不到20萬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9.6億美元。
  • 谷歌副總裁:韓國阻止用戶接觸搜尋引擎 世界墊底
    人民網5月17日訊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谷歌負責檢索業務的副總裁埃薩·利普科維奇當地時間14日在美國山景城谷歌總部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排除一些特殊國家,韓國的網絡信息共享水平在全球墊底。」雖然構建了信息共享結構,但卻阻止用戶接觸谷歌等搜尋引擎。大部分網絡用戶以門戶網站等的搜索信息為基礎登錄網站。如果阻止搜索,用戶必然會減少。 報導稱,利普科維奇列舉了韓國大學切斷搜尋引擎的例子。今年3月,谷歌與網絡專家協會一起針對美國和中日韓東亞3國的前100所大學網站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美中日3國300所大學除特定部分以外均允許搜索。
  • 除了百度谷歌,你還知道有哪些搜尋引擎?
    自從2010年1月13日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後,人們一直在推測谷歌何時回重返中國,各種新聞以及小道消息也層出不窮。在當地時間周一(2018.10.15)舉行的《連線》二十五周年峰會上,Google CEO 桑達爾·皮查伊表示,計劃推出一款搜索和新聞產品,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並再次為專門給中國開發的搜尋引擎辯護。「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谷歌」這幾乎已經成了老網民們口口相傳的經驗之道,然而知道這兩個搜索工具的用戶們往往不知道百度谷歌叫搜尋引擎。
  • 作為搜尋引擎,谷歌在中國為什麼競爭不過百度?
    還記得可以用谷歌的那個年代嗎,小編就是親身經歷者。但好端端的谷歌為什麼突然就從中國消失了呢?谷歌簡介:Google成立於1997年,幾年間迅速發展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搜尋引擎,並向Yahoo、AOL等其他目錄索引和搜尋引擎提供後臺網頁查詢服務。目前Google每天處理的搜索請求已達2億次!
  • 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一會兒查查電子郵件,一會兒刷刷朋友圈,一會兒去谷歌查個詞,或者去看看網頁,還時不時地點擊頁面裡的連結,於是,我們便從一個網頁跳到另一個網頁,最後竟然忘了自己當下要做的正經事其實是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你發現了嗎?自從我們習慣了網際網路,我們越來越難以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了,因為,網際網路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
  • 傳聞中的蘋果搜尋引擎,如何逆襲Google?
    事實上,我們今天在搜尋引擎上查找內容時,顯示的結果都有一定的排列次序,其中與查詢需求最相符的結果將被顯示在最前列。 這一動態不禁讓人聯想到英國競爭委員會發布的指令。該委員會認為蘋果與谷歌之間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蜜月協定」(sweetheart deal)有失公允,即將谷歌設定為蘋果iOS設備上的默認搜尋引擎。如今,不少人猜測蘋果可能很快會推出自己的搜尋引擎。
  • 常用八款搜尋引擎橫評 百度獨佔鰲頭
    的確,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網頁信息是用戶最重要又最日常的需求,但是面對如此眾多的搜尋引擎,我們應該選擇哪一款呢?下面, 我們將對兩組不同的關鍵字進行測試,來考驗各大搜尋引擎在網頁搜索的表現上是否令我們滿意。
  • 華為進軍搜尋引擎,這是要和谷歌正面剛?
    大家都知道搜尋引擎對企業意味著什麼,谷歌憑此成了世界搜尋引擎霸主,僅廣告費就能給谷歌帶來上千億的收入,這種誘惑應該沒人能拒絕。前幾天,華為就在海外上線測試了自家的搜索App HUAWEI Search,今後應該會作為華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推出。
  • 谷歌搜尋引擎在國內無法打開使用了怎麼辦
    谷歌搜尋引擎是網際網路公司谷歌的主要產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搜尋引擎之一,擁有網站、圖像、新聞組和目錄服務四個功能模塊。目前來說中國大陸地區是無法訪問谷歌搜尋引擎。而對於外貿人員來說這是一大損失了。小編自己玩很久,算算也分享一下了。
  • 反擊谷歌?俄羅斯網際網路巨頭推出其首款智慧型手機 配置自行研發的...
    俄羅斯網際網路巨頭Yandex本周推出其首款智慧型手機,售價為17990俄羅斯盧布(270美元),並且會安裝Yandex的智慧型手機助手Alice以及可支持該公司所開發的搜尋引擎。這次發布或是該公司對谷歌主導地位的反擊。
  • 華為搜尋引擎面世:用不了谷歌,試試「花瓣搜索」?
    自 2019 年 5 月以來,在美國政府的「禁令」之下,谷歌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尤其是不再提供谷歌移動服務(GMS)。這就迫使海外市場用戶在購買華為手機時不得不考慮不能使用谷歌移動服務所造成的影響,也為華為手機的海外銷售造成一定影響。在這種不利的全球情勢下,華為積極應對,採取一系列措施彌補無法使用谷歌服務所造成的損失。
  • 谷歌計劃推出「特殊版」搜尋引擎「重返中國」?媒體稱消息不實
    8月1日,美國調查新聞網站「攔截」(The Intercept)引述「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稱,谷歌計劃推出「審查版」的搜尋引擎,以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為「重返中國」做準備。這一消息被許多媒體轉載。谷歌公司1日在給媒體、包括《環球時報》記者的回應中,對「重返中國」的消息不承認也不否認,該公司股價1日應聲上揚。但在中國國內,該消息迅速被闢謠。
  • 谷歌員工反對「設限的搜尋引擎」進入中國市場
    谷歌員工反對「設限的搜尋引擎」進入中國市場 作者:BBC 發布時間:
  • 谷歌令人又愛又恨,搜尋引擎3.0時代能否變得更好?
    以谷歌為例,從零點到早上六點,谷歌已經實現了58億次搜索,足以證明需求之大。眾所周知,在數字領域,搜索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搜索,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巨大的、動態的、混亂的、充滿著人類無法破譯甚至無法找到的信息的網絡。
  • 世界十大頂級搜尋引擎堪稱「風雨雷電」
    哪些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受歡迎的搜尋引擎?除了Google和Bing以外,還有其他搜尋引擎,許多都是知名得搜尋引擎,仍然每天提供數百萬的搜索查詢。 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令人非常震驚的驚喜,但Google不是今天在網際網路上唯一的搜尋引擎!
  • 華為搜尋引擎面世:用不了谷歌,試試「花瓣搜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杜偉、小舟為了解決沒有「谷歌全家桶」的問題,華為今年接連推出了 HMS Core、地圖服務、應用商店 AppGallery,現在連屬於自己的搜尋引擎「花瓣搜索」也面世了。自 2019 年 5 月以來,在美國政府的「禁令」之下,谷歌宣布停止與華為合作,尤其是不再提供谷歌移動服務(GMS)。這就迫使海外市場用戶在購買華為手機時不得不考慮不能使用谷歌移動服務所造成的影響,也為華為手機的海外銷售造成一定影響。
  • 蘋果正在研發的搜尋引擎能幹的過谷歌嗎?
    12月22日 消息:據TNW報導,蘋果正在加快研發自己的搜尋引擎,以取代谷歌。推出自己的搜尋引擎,將有利於蘋果的產品服務的推廣,同時削弱谷歌在搜索領域的壟斷地位。迫於監管層的壓力及自身發展的考慮,蘋果推出自己的搜尋引擎已成為順理成章之事。據了解,早在2018年,蘋果就已經開始布局自身搜尋引擎的打造。蘋果進入搜尋引擎市場的時間正值必應(Bing)發布11年。儘管微軟的PR團隊聲稱必應在經濟表現和市場支配力方面無法與谷歌相比,但必應依然是迄今為止,谷歌唯一值得關注的競爭對手。而如今,蘋果也加入了「戰局」。
  • 誰說程式設計師只能用谷歌?Bing 與 SyntaxDB 要成為更好的代碼搜尋引擎
    每當你遇到不知如何去做的事情,怎麼辦?你會谷歌、知乎、Quora、或者百度一下怎麼做。但你也許會好奇,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據說在開發者江湖,百度一下的是小白,有問題找谷歌的是大多數,會去在線資料庫、碼農社區找答案的一定是老司機。2016 年,搜尋引擎開始在機器學習領域發力——承諾幫助開發者搜索 syntax(語法)。
  • 陷入過濾器泡沫:如何最好地使用搜尋引擎
    (北青網訊)像谷歌這樣的搜尋引擎只需要幾秒鐘就能找到信息,並且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根據他們收集的數據,搜索結果是高度個性化的。從前,有字典,書籍,雜誌和電話。 但是現在,當你需要查找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或奶酪蛋糕食譜時,有一個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搜尋引擎對於用戶獲得什麼樣的信息有著巨大的影響。
  • 在中國,除了百度,我們還能用什麼搜尋引擎?
    比百度稍早一些,2000年9月份,谷歌推出了中文版。90年代後期,所有人都對網際網路的存在感到興奮,但實際上,真正使用網際網路的,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至於李彥宏在《矽谷商戰》中提到的搜尋引擎的廣告費,到世紀之初後才有所轉變。譬如谷歌在2001年的收入是8700萬美元,幾乎沒有盈利,而在兩年後,谷歌的銷售額就飆升至了15億美元,利潤超過3.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