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人民法院向受送達人身份證記載的地址郵寄訴訟文書被退回後,即採用公告送達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2020-12-27 狄城普法驛站


【裁判要旨】人民法院因向受送達人身份證載明的地址郵寄送達應訴訴訟文書被退回,遂向其公告送達應訴法律文書,在公告期滿後開庭,受送達人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依法缺席判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公告送達和缺席判決的相關規定,不存在未向其送達傳票即缺席審判的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民申4185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鄭連招,女,1971年出生,漢族


委託訴訟代理人:章高雲,浙江章高雲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江文秋,男,1970年出生,漢族

委託訴訟代理人:江晨豔,浙江臺溫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訴訟代理人:柳正晞,浙江臺溫律師事務所律師。


一審被告:鄭敏,男,1968年出生,漢族


再審申請人鄭連招因與被申請人江文秋船舶物料和備品供應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浙民終158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鄭連招申請再審稱:(一)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缺乏證據證明。江文秋應對案涉15萬元和20萬元的兩張借條系由供油款轉化而來承擔舉證責任,原審判決對此部分事實的認定缺乏相應證據證明。鄭連招已經提供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證明其中20萬元借條並非拖欠供油款,而是借款。(二)原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江文秋與鄭敏之間的兩張借條和一張欠條體現了民間借貸和燃料油買賣兩種不同的法律關係,應適用不同的法律。(三)鄭連招未經傳票傳喚,一審法院即缺席判決,二審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剝奪鄭連招辯論權利。綜上,請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第六、第九、第十項規定,再審本案。

江文秋提交意見稱:(一)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正當。(二)案涉法律關係是船舶物料和備品供應合同糾紛。(三)關於案涉15萬元和20萬元借條系由供油款轉化而來的舉證責任,江文秋已經履行到位,一審被告鄭敏在二審中對款項性質也未持異議,各證據可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符合證據的高度蓋然性規則。(四)鄭連招與鄭敏惡意串通,企圖侵害江文秋的合法權益。綜上,請求駁回鄭連招的再審申請。


本院經審查認為,本案為船舶物料和備品供應合同糾紛案。根據鄭連招的再審申請理由,本案主要審查原審判決認定案件基本事實是否缺乏證據證明,適用法律是否錯誤,以及一、二審法院是否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九、第十項規定的情形。

鄭連招主張江文秋與鄭敏之間15萬元和20萬元的兩張借條是鄭敏的個人借款,並不是由案涉船舶燃料油款轉化而來,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有誤,缺乏證據證明。經查,原審判決認定案涉借款系由供油款轉化而來,其依據主要為江文秋的陳述、鄭敏以其個人名義出具的借條、相關的通話錄音。一審判決作出後,鄭敏作為案涉款項的經手人和借條的實際出具人,並未提起上訴,而且在其通過鄭連招向二審法院提交的聲明中對於一審判決認定的案涉借款系由供油款轉化而來的性質並未提出異議。此外,2017年9月7日鄭敏向江文秋出具的欠供油款17.6萬元的欠條,也表明鄭敏與江文秋之間確實存在油料供應關係。至於鄭連招申請再審所述其在原審中提交的反駁證據,是指鄭敏分別於2016年1月24日和2015年12月1日出具的金額分別為10萬元的兩份借條,而該兩份借條系由鄭敏向案外人鄭某蓮、鄭某娟出具,據此不能證明案涉20萬元款項為鄭敏個人向江文秋的借款。基於上述事實,原審判決認定江文秋訴請的案涉款項系由供油款轉化而來,不屬於認定案件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而應予再審的情形,鄭連招的此項再審申請理由不能成立。

鄭連招主張一審法院未向其送達傳票即缺席審判,二審法院剝奪其辯論權利。經查,一審法院因向鄭連招身份證載明的地址郵寄送達應訴訴訟文書被退回,遂向其公告送達應訴法律文書,在公告期滿後開庭,鄭連招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一審法院依法缺席判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公告送達和缺席判決的相關規定。經查,二審法院召集當事人進行調查質證,鄭連招及其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其代理人發表了辯論意見,二審法院並不存在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問題。因此,鄭連招的此項再審申請理由也不能成立。

綜上,鄭連招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第六、第九和第十項規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鄭連招的再審申請。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判例:人民法院向受送達人身份證記載的地址郵寄訴訟文書被...
    【裁判要旨】人民法院因向受送達人身份證載明的地址郵寄送達應訴訴訟文書被退回,遂向其公告送達應訴法律文書,在公告期滿後開庭,受送達人無正當理由未到庭參加訴訟,人民法院依法缺席判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公告送達和缺席判決的相關規定,不存在未向其送達傳票即缺席審判的情況。
  • 最高院司法觀點:約定送達地址即便訴訟文書被退回仍然視為送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法發〔2016〕21號)第三條規定,完善送達程序與送達方式。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之前約定送達地址的,人民法院可以將該地址作為送達訴訟文書的確認地址。但是該案件並沒有明確,如果法院向該地址郵寄訴訟文書被退回如何處理。實務中有些法院依據本條,支持如果訴訟文書被退回的仍然視為送達,但是爭議仍然較大。
  • 最高法院 關於郵寄送達 最新 裁判規則5則
    ,未/不足以證明有效郵寄送達即公告送達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四、法院通過郵寄送達無果後即公告送達,程序合法五、郵寄開庭傳票未妥投後通過公告送達,符合法律規定公告送達的方式依法傳喚後,五位再審申請人無正當理由均未到庭參加訴訟,原審法院依法缺席審理作出判決,並通過郵寄送達、公告送達方式送達一審判決書符合法律規定,程序合法。
  • 案例|​約定送達地址後訴訟文書被退回,能視為送達嗎?
    進入訴訟程序後,人民法院依據上述合同約定的送達地址向當事人送達訴訟材料被退回,退回之日應視為送達之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民 事 裁 定 書(2020)最高法民申2088號再審申請人(一審被告):張劍羽,男,1959年9月3日出生,漢族,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住香港。
  • ​最高院:​法院向受送達人身份證住址郵寄送達訴訟文書被拒收後,以公告方式向其送達符合法律規定
    【裁判要旨】1.法院以司法專郵的方式向受送達人身份證所載住址郵寄送達開庭傳票等訴訟文書,該郵件被拒收,在此情況下,法院以公告的方式向該受送達人送達,符合法律規定,程序並無不當。2.當事人認為法院向其他受送達人的送達程序違法,但因該問題與該當事人無關,故法院不予支持。
  • 最高院:​未保存郵寄原始單據及籤收材料的,不應認定為有效送達
    【裁判要旨】法院的《機關發文簿》雖記載曾向受送達人郵寄送達了開庭傳票等訴訟文書,但法院未保存該郵寄材料的原始單據及籤收材料,故無法得知郵寄地址是否正確、郵寄材料的種類、該郵件是否籤收及由何人籤收,故僅有上述記載不足以證明法院曾向受送達人有效送達開庭傳票等訴訟文書。據此,法院未向當事人有效送達開庭傳票等材料即缺席開庭並判決,系屬嚴重違反法定程序。
  • 最高院:法院向受送達人身份證住址郵寄送達訴訟文書被拒收後,以...
    【裁判要旨】1.法院以司法專郵的方式向受送達人身份證所載住址郵寄送達開庭傳票等訴訟文書,該郵件被拒收,在此情況下,法院以公告的方式向該受送達人送達,符合法律規定,程序並無不當。2.當事人認為法院向其他受送達人的送達程序違法,但因該問題與該當事人無關,故法院不予支持。
  • 《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答記者問
    如果當事人拒不提供送達地址,經人民法院告知後仍不提供,人民法院只能按照法定住所地推定當事人的送達地址,並按照推定的地址進行郵寄送達,即自然人以其戶籍登記中的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為送達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其工商登記或者其他依法登記、備案中的住所地為送達地址。
  • 由此案談現行民訴法中郵寄送達
    經二審庭審調查,本案中上訴人地址與一審中原告提供的地址一致,均為其法定註冊地址,涉案一審起訴狀副本、開庭通知書等,一審法院均系通過郵局使用郵寄送達方式,在到達註冊地址後被自稱上訴人員工者以「公司運作不正常」為由拒收,最終上述訴訟文書被全部退回一審法院。一審法院由此認定上訴人拒收非法,並視上述訴訟文書已經合法送達,進而作出缺席判決。那麼,一審法院對本案送達行為的認定是否符合現行法律規定?
  • 關於行政執法文書送達的幾個問題
    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籤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籤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籤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籤收。
  • 最高法院民一庭:《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送達問題解答三則
    如果被告外出務工已久,去向不明,與家人失去聯繫,法院可否以此為據公告送達訴訟文書?(第37輯)答:法律沒有規定需經當地基層組織出具被告下落不明的書證後,才能適用公告送達程序送達訴訟文書。人民法院經詢問受送達人親屬並製作談話筆錄,記明通過其他法定程序無法送達的原因和經過後,即可認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適用公告送達程序。
  • 按身份證地址郵寄訴訟文書由近親屬籤收,能否視為送達成功?
    裁判要旨法院按照受送達人居民身份證上所載住址向其郵寄送達相關訴訟材料,受送達人的近親屬在不知郵件內系法院訴訟材料時予以籤收,但其對法院之後郵寄的訴訟材料以受送達人無法聯繫而予以拒收。在該近親屬未提供進一步證據證明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確係無法聯繫的情況下,應視為受送達人已收到原告的起訴材料。
  • 《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關於規範民事送達工作的指引(試行)》將於...
    第六條【送達地址確認的法律後果】因受送達人提供或者確認的送達地址不準確、拒不提供送達地址、送達地址變更未及時告知人民法院,送達人員按照受送達人確認的送達地址或者推定的送達地址送達後,訴訟文書未能被受送達人實際接收,電子送達的,訴訟文書發出之日視為送達之日;郵寄送達的,訴訟文書被退回之日視為送達之日;直接送達的,訴訟文書留在該地址之日視為送達之日。
  • 使用EMS快遞郵寄催收文書是否足以中斷訴訟時效,法院如何裁判?
    2014年11月4日第一次退回上訴人後,上訴人理應明知催收通知未送達某二建司的事實,但仍然按原方式郵寄,可視為怠於行使權利。兩次郵寄的催收通知書均未能到達某二建司,因此不能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綜合以上情況,上訴人提交的2016年主張權利的證據,其郵寄存根記載時間與郵戳時間存在矛盾之處,投遞過程記載不符合常理,且上訴人未提交退回郵件的證據,上訴人的證據不能證實已經向被上訴人送達郵件或其拒收郵件。不能證實上訴人在2016年向被上訴人主張權利,即不能證實連續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主張權利。一審法院對上訴人要求武某承擔保證責任的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處理結果正確。
  • 最高院:​向受送達人身份證住址郵寄訴訟文書被拒,公告送達合法
    裁判要旨:法院以司法專郵的方式向受送達人身份證所載住址郵寄送達開庭傳票等訴訟文書,該郵件被拒收,在此情況下,法院以公告的方式向該受送達人送達,符合法律規定,程序並無不當;當事人認為法院向其他受送達人的送達程序違法,但因該問題與該當事人無關,故法院不予支持。
  • 最高院:電子送達中「受送達人同意」的認定
    廣西高院 今天裁判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一)〉的通知》(法[2020]105號)三十五、電子送達以受送達人同意為前提條件,符合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受送達人同意:第一,明確表示同意,即主動提出適用電子送達或者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
  • 民事案件郵寄送達之弊端及改進
    隨著人們法治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因此,大量的案件湧入基層法院,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不斷加劇,基層法官均在超負荷工作,每個民事案件都先由承辦人進行直接送達已不現實。實踐中民事案件受理後都首選用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即法院按照當事人提供的地址,通過郵政局以特快專遞方式郵寄訴訟文書,並以收件人籤收的郵件回執作為送達的依據。
  • 訴前送達地址約定條款:精準解讀+合同範本|薦讀 30
    以下正文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 ,人民法院向經過當事人確認的送達地址進行的送達可以產生推定送達的法律後果。
  • 淺談人民法院國內送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當受送達人距離受訴的人民法院所在地較遠,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把需要送達的訴訟文書通過郵局郵寄給受送達人。為了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保證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04年11月通過了《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並於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院與江蘇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鹽城分公司籤訂委託協議,以特快專遞形式對部分訴訟文書進行送達。
  • 最高法觀點:法院按營業執照地址郵寄法律文書,他人代收視為送達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裁判要旨】1.法院按照受送達人營業執照載明的單位名稱及地址郵寄法律文書,快遞單回執載明郵件妥投、他人代收,即應視為送達成功。至於代收人身份、籤收過程、內部轉交程序等均非法院送達的審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