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蕾
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過隙,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無限的價值,是每個人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許多仁人志士奮勇拼搏的金玉良言。香港中文大學的岑嘉評教授就是一位潛心科研、擁有劍膽琴心的代數學家。從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員到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其自強不息的奮鬥經歷足以成為時代的榜樣。
岑嘉評祖籍廣東省順德縣,童年在廣州渡過,1950年開始在澳門念高小及初中,1955年隨父母遷居香港,1958年在培僑中學念高中。初中時,受到老師的啟發,他對數學特別感興趣,但由於父親過去是工程師的背景,所以他當時的志願是將來攻讀工程方面的專業,並不是想當數學家。
中學畢業後,由於在中文中學讀書的關係,未能投考當時的香港大學,所以岑嘉評在浸會學院(現在香港浸會大學)念數理系及晚上在工專(現在的香港理工大學)念電機工程系。1962年,他同時取得浸會學院數理文憑及工專電機工程高級文憑。之後,他又進入羅富國教育學院讀特別一年制,取得教育文憑。1963~1965年期間,他又取得香港工專的冷凝學文憑、工作研究文憑及英國城市工聯會的直流電機及交流電機文憑。其後,他在筲箕灣工業中學任數學教員。
當時港英政府並不承認香港大專院校的學位。所以他在中學任教兩年多後,有了一些積蓄,便計劃前往英國讀書,希望取得被認可的理學士或工學士學位資格以便日後可以晉升或可以在工程界工作。按照英國大學的規定,修讀研究生院課程,必須有被認可大學本科乙級甲等榮譽學位方可錄取,多間大學均只能收錄他從本科二年級重讀。正當岑嘉評為學業發愁,苦悶彷徨之際,當時裡茲大學的系主任魯斯(H.S. Ruse)教授獨具慧眼,認為他既然能夠同時獲得多張文憑,應該有豐厚的潛質,所以就破例錄取他念碩士課程。一年多後,岑嘉評順利取得碩士學位。魯斯教授隨即把他留下,念微分幾何。由於魯斯教授生病,敖素爾教授(H.D. Ursell)收他為學生,改念數學分析。敖素爾教授對岑嘉評也頗賞識,即便休假時,也把他帶到美國及加拿大。後來敖素爾教授在加拿大病逝,岑嘉評便留在亞爾伯特大學,跟隨胡章成教授念代數拓撲。一個偶然的機會,岑嘉評看了敖素爾教授的一篇有關拓撲群的短文,十分有興趣,便獨自研讀拓撲半群。開明的胡章成教授亦尊重了他的愛好與選擇。所以岑嘉評說,在加拿大念書那幾年,生活過得很寫意。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學到了豐富的知識,為未來的教學和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1年,岑嘉評取得了拓撲半群方面的博士學位。當時,華萊士(A.D. Wallace)教授聘請他到弗羅裡達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稍後香港中文大學恰巧亦有空缺,在魯斯教授及胡教授的大力推薦下,崇基學院的唐詩樂博士(R.F.Turner-Smith)於1971年10月把岑嘉評聘請到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講師。
岑嘉評對人熱忱,隨和,有見義勇為的性格,為人公平正直,處事有自信,而且做事有魄力,獲得不少同事的信任。在香港中文大學,岑嘉評歷任崇基學院數學系系主任,數學系系務會主席,後來又獲選為香港數學會多屆會長,東南亞數學會會長及出任中文大學教師協會會長。香港回歸之後,他又出任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主席,在香港學界頗有威信。他為人心直口快,無意中開罪了不少人,但他說「我的朋友更多」,朋友們均形容他是一個皮球,越打越高。目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的講座教授。
岑嘉評教授是一位多產的學者,在國際數學學報上,他先後發表了170多篇代數方面的論文。除了與郭聿琦教授等合作,在半群的代數結構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外,他亦與許永華教授合作,在環論方面有許多精彩的文章。在環論上,有XST環,是以許永華,岑嘉評(Shum)及Turner-Smith三人的姓氏命名的。此外,他在群論、泛代數、計算器代數及模糊代數方面,也頗有著述,是國內半群研究方面的帶頭人之一。近年來,他又與史莊可夫(Strunkov)教授合作,建立了半群環上的狹義伯恩賽德(Restricted Burnside Problem)定理。岑嘉評很感謝許永華教授、博古(Bokut)、奈曼(B.U. Neumann)、吳從炘教授、章亮教授等人的幫助,通過他們,他學習了豐富的環論、一般代數、群論、模糊代數及編碼方面的知識,為他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眾多合作者都說岑教授的領悟力相當高,很快便能找到問題的重心,並常常能提出新的想法,對解決難題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很多人均願意與他合作研究。他每天都在匆忙中度過,一天之中常常要處理與業務有關或與業務無關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往往工作到深夜,數十年來一向如此,對這些,他輕描淡寫地說:「習慣了。」
岑嘉評認為一個國家,若不能建立自己的高水平學報,這個國家在數學的發展上,就沒有發言權,更不能提升本國的數學水平。自1991年起,他接任唐詩樂博士任東南亞數學學報主編後,便努力提高學報的質量。目前東南亞數學學報已變成一本國際性數學學報,刊登了不少文章,在數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在1993年又與萬哲先院士、許永華教授、李福安教授及方源教授等創立了《代數集刊》。這本學報現成為中國數學界的一本高水平的學報。此外,他又推動其它東南亞地區的數學學會創立自己的數學期刊。岑嘉評不僅是亞洲多本國家數學學報的編委,同時也是匈牙利,義大利及美國等多本國外數學期刊的編委,在推動亞洲地區的數學發展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他是一位很努力工作的人,在推動數學的發展及學術交流方面,能實實在在地工作,不遺餘力培育後進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岑嘉評在香港組織舉辦了第3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之後,在他的大力推動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臺灣、韓國、印度、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更在香港之後舉辦了競賽。因此在推動數學的普及方面,他也發揮了影響作用。岑嘉評在香港及內地,舉辦了不少國際會議,在他的倡議下,亞洲數學會議1990年在香港首次召開,以後每五年舉辦一次。通過這些國際會議,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越來越密切,促進了數學學科的發展。他為促進祖國與世界各地的數學交流及合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岑嘉評目前是國內外十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也曾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研究教授,得到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印度加爾各答數學會千禧年Cullis代數講座榮銜及東南亞數學會傑出服務獎。1993年,他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嘉許獎狀,以表彰他對香港高等教育界的服務。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說他最感謝魯斯教授,因為魯斯教授破例錄取他念數學碩士學位,把他從一位平凡的中學教員變成一位可以作獨立研究的數學家,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與際遇。由於他是數學會的會長及多本國際數學期刊的編委,他常常有機會被同行邀前往世界各地講學,開闊了他的視野。除了在中國內地,他在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日本、韓國、俄羅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亦頗有名聲。
在中文大學服務三十多年,目前,岑教授已近退休之年。他說退休後,仍會從事數學研究工作,也會閱讀歷史故事和古詩詞。他很喜歡毛主席的詩詞。少年時代,他就將文天祥的《正氣歌》和嶽飛的《滿江紅》背得滾瓜爛熟。他常說背《正氣歌》會使人增添幾分正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他將以學養心作為自己的人生支柱。對中國數學界的未來,他有著無比的信心。他認為年青人,如果能擯棄門戶之見,互相砥礪,以國人的聰明才智,中國很快會成為數學大國,中華民族也將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重振輝煌。
「神州高奏東方紅,長徵火箭越碧空。
四海群倫齊奮發,八方賢士立動功。
敢抗霸王分庭禮,豈任胡兒舞劍鋒。
長江浪滾騰龍處,正我中華數學風。」
數年前,岑嘉評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作為學者,岑嘉評是一位具有劍膽琴心的人。他的心願就是要為祖國的數學事業,盡己所能,多作貢獻。依託於自身的崗位,他兢兢業業,為數學研究的發展付出了巨大心血。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無不顯現為無休止的拼搏奮鬥,古今中外無數先賢也以自己的人生經歷說明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多年來,岑嘉評教授依靠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代數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格物致知,窮通數學妙理,成為岑嘉評教授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所在。在實施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今天,數學基礎學科的研究和發展至關重要。岑嘉評教授用自身的實踐向我們證明一位熱愛祖國的科研工作者為了實現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信念和精神,依他為榜樣,中華民族必將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