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華附講壇」第156期開講,與廣東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交流數學和基礎科學在應用科學中的重要性。
活動現場討論氣氛熱烈,丘成桐先生以「數學和基本科學在應用科學中的重要性」為題與同學們開展交流。他以與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所長交流的故事開場:「我們在這裡研究的是無用之學,這些無用之學在未來會成為社會的盤石、國家的棟梁」。丘成桐先生指出,數學和基礎科學是許多應用學科的基礎。以計算機硬體設計為例,通過利用費曼算法做「大數字因子分解」的辦法,有望提高硬體的速度和儲存的能力,為此各國關於量子計算器的研發工作紛紛展開。 第二個例子來源於人工智慧領域,近年來人工智慧從一種理念變成一種可應用的技術,得到蓬勃發展。而其中數學理論的局限,成為這一領域中許多瓶頸的本源。因此想要人工智慧技術在國際領先,基礎理論的突破不可或缺。
丘成桐先生在現場表達了對華附學子的期待,希望通過同學們的努力,實現數學和基礎科學的深度結合和不同學科的共享合作,讓量子人工智慧與量子深度學習變成實用工具,為我國前沿科技做出自己的貢獻。 接著,丘成桐先生又為同學們分享了數學基礎學科的20多種應用,如數學生命科學、控制理論、信息與通信科學等。丘成桐先生表示,作為青少年,我們要看到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指向的無限可能。
一個小時的演講沒有涉及深奧的數學理論,數學大師用他寬廣的眼界為學生打開了未來數學世界的大門,讓同學們看到了數學通往的多種可能,其分享讓在場的聽眾陶醉。事實上,這已經是丘成桐第三次為華附學子開講。2004年12月24日,丘成桐曾應邀來到華南師大附中開展了一場名為《我的數學之路》的演講,用親身經歷與來自珠三角的500多名中學生暢談如何做人、做學問;2014年5月23日,丘成桐為華附師生分享「學算五十年」的心路歷程,與同學們分享了他眼中的成才之路和高考改革。 丘成桐先生1949年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1969年獲推薦留學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1971年(22歲)獲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先後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紐約州立大學及史丹福大學任教。1982年,成為第一位獲菲爾茲獎的華人。1987年起任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至今,並分別於1994年及2003年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至今。此外,他於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全面負責數學科學中心和數學系的學科規劃、人才引進以及海外招聘等重要工作。
丘成桐先生對微分幾何學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1976年,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與愛因斯坦方程中的正質量猜想,並對微分幾何和微分方程進行重要融合,其影響直至今天。除此之外,他在幾何、拓撲學、學歷學等均做出諸多成就,曾獲馬塞爾•格羅斯曼獎、沃爾夫獎等多項國內外重要獎項,並於1984年被《科學文摘》評選為美國100位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曉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莊小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