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日前,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簡稱IMO)上中國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子饒睿斬獲金牌。
饒睿
奧數冠軍如何煉成?奧賽選手後續去向如何?成才路上需克服哪些「攔路虎」?普通孩子該不該學奧數?帶著這些疑問,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華附校長及華附奧數教練。
國際奧數冠軍如何煉成?
IMO是世界範圍影響最大、級別最高的中學生數學競賽,今年中國隊以215分的成績獲得團隊總分第一名,饒睿是中國隊6名隊員之一,以31分拿下金牌。饒睿被保送北京大學,他選擇了數學專業,希望在基礎數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華附校長姚訓琪表示,數學是科技和科學的基石,非常期待饒睿保持對基礎數學研究興趣並有所成就。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7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6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被推遲到9月,並轉為線上舉行。設置獨立的考試中心,由中立的IMO專員在場監考,通過網絡攝像頭進行全程監控。
歷年IMO的題目共六道,分兩天進行考試。每天的考試時間為4.5小時,參賽者每天需完成3道題目。每題7分,滿分42分。今年的六道題目涉及領域依次為:幾何、代數、組合、組合、組合、解析幾何。其中最後一題較難,難度不亞於大學解析幾何研究。
本屆IMO,中國隊6名選手共獲5金1銀,蟬聯總分世界第一。這是中國隊1985年參賽以來第21次世界第一。
如何成為6名隊員之一代表中國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首先,每年在全國範圍內通過測試等方式選拔出60人進入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只要進入集訓隊60人名單即獲得北大或清華的保送資格。集訓隊分為兩個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緊張培訓和選拔,產生第二階段入選名單,去年第二階段入選19人;第二階段培訓和考試後選拔出最終的6人組成國家隊,代表中國出徵。
去向:大多進入科研領域
華附校長姚訓琪介紹,華附1994年成立廣東省奧校,培養了眾多競賽人才,其中不少學子入選國家奧賽集訓隊,或進入國家隊出徵為國爭光。其中不少人工作後進入科研領域,成長為重要的科研人才。
例如1995年入讀華附奧校的梁豪兆,2016年在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原子核物理委員會(C12)在三年一度的國際核物理大會上,獲得IUPAP青年科學家獎;今年2月,華附2003屆競賽生黃皓獲得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國際科研大獎——斯隆研究獎;此前,華附奧班師兄弟陳嘉傑、張鉞一起當選北大年度人物,也一起入圍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
2009年國際物理奧賽金牌得主林倩於2003年-2009年在華附初中奧班和高中奧班就讀。高中畢業後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2013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同時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只獎勵一名物理系畢業生的「馬爾科姆·科頓·布朗獎」,同年進入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物理專業及電子工程。2015年獲得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2018年獲得史丹福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
據了解,IMO參賽者成年後大多會繼續從事數學研究,2000年以後的14位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中,至少8位有IMO的獲獎記錄。
跨越:競賽思維轉化為科研能力
縱觀取得成就的前奧賽選手們,進入大學後需要將競賽思維轉化為科研能力。國內奧數冠軍最知名的「隕落」也許是兩屆IMO滿分金牌的付雲皓,他2003年保送至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卻由於沉溺於遊戲、偏科等原因沒能畢業。
IMO是初等數學的頂峰,但數學研究更廣闊的風景在高等數學。數學競賽能培養出的能力類型,也只是做數學研究需要的能力類型的一小部分。比付雲皓更早兩屆的IMO滿分金牌得主惲之瑋拒絕再次徵戰奧賽,申請提前畢業,早一年去了北大報到。十餘年後惲之瑋在耶魯大學擔任教職,成為幾何表示論領域的領軍人物。
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在一篇講述數學競賽的文章中寫道:「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局限性,而選擇了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
普通孩子該不該學奧數?
隨著奧賽與升學逐漸脫鉤,過去十幾年的「奧數熱」逐漸降溫。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奧數,目的是培養數學思維。
學奧數究竟能否培養數學思維?華附奧數教練韋吉珠老師表示,有奧數天賦的孩子只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堅決反對人人學奧數,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分流和因材施教。
「跟普通數學相比,奧數只是思維技巧和難度高一點,就像體育運動,訓練難度大一點而已,本質是一樣的。奧數是讓適合和優秀的孩子得到適合的教育和成長。」韋吉珠說道。(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王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