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附學子奪國際奧數金牌!華附校長和奧數教練這樣說

2020-12-27 騰訊網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日前,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簡稱IMO)上中國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二學子饒睿斬獲金牌。

饒睿

奧數冠軍如何煉成?奧賽選手後續去向如何?成才路上需克服哪些「攔路虎」?普通孩子該不該學奧數?帶著這些疑問,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華附校長及華附奧數教練。

國際奧數冠軍如何煉成?

IMO是世界範圍影響最大、級別最高的中學生數學競賽,今年中國隊以215分的成績獲得團隊總分第一名,饒睿是中國隊6名隊員之一,以31分拿下金牌。饒睿被保送北京大學,他選擇了數學專業,希望在基礎數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華附校長姚訓琪表示,數學是科技和科學的基石,非常期待饒睿保持對基礎數學研究興趣並有所成就。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7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61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被推遲到9月,並轉為線上舉行。設置獨立的考試中心,由中立的IMO專員在場監考,通過網絡攝像頭進行全程監控。

歷年IMO的題目共六道,分兩天進行考試。每天的考試時間為4.5小時,參賽者每天需完成3道題目。每題7分,滿分42分。今年的六道題目涉及領域依次為:幾何、代數、組合、組合、組合、解析幾何。其中最後一題較難,難度不亞於大學解析幾何研究。

本屆IMO,中國隊6名選手共獲5金1銀,蟬聯總分世界第一。這是中國隊1985年參賽以來第21次世界第一。

如何成為6名隊員之一代表中國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首先,每年在全國範圍內通過測試等方式選拔出60人進入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只要進入集訓隊60人名單即獲得北大或清華的保送資格。集訓隊分為兩個階段,經過第一階段的緊張培訓和選拔,產生第二階段入選名單,去年第二階段入選19人;第二階段培訓和考試後選拔出最終的6人組成國家隊,代表中國出徵。

去向:大多進入科研領域

華附校長姚訓琪介紹,華附1994年成立廣東省奧校,培養了眾多競賽人才,其中不少學子入選國家奧賽集訓隊,或進入國家隊出徵為國爭光。其中不少人工作後進入科研領域,成長為重要的科研人才。

例如1995年入讀華附奧校的梁豪兆,2016年在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原子核物理委員會(C12)在三年一度的國際核物理大會上,獲得IUPAP青年科學家獎;今年2月,華附2003屆競賽生黃皓獲得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國際科研大獎——斯隆研究獎;此前,華附奧班師兄弟陳嘉傑、張鉞一起當選北大年度人物,也一起入圍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

2009年國際物理奧賽金牌得主林倩於2003年-2009年在華附初中奧班和高中奧班就讀。高中畢業後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2013年從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同時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只獎勵一名物理系畢業生的「馬爾科姆·科頓·布朗獎」,同年進入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物理專業及電子工程。2015年獲得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2018年獲得史丹福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

據了解,IMO參賽者成年後大多會繼續從事數學研究,2000年以後的14位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中,至少8位有IMO的獲獎記錄。

跨越:競賽思維轉化為科研能力

縱觀取得成就的前奧賽選手們,進入大學後需要將競賽思維轉化為科研能力。國內奧數冠軍最知名的「隕落」也許是兩屆IMO滿分金牌的付雲皓,他2003年保送至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卻由於沉溺於遊戲、偏科等原因沒能畢業。

IMO是初等數學的頂峰,但數學研究更廣闊的風景在高等數學。數學競賽能培養出的能力類型,也只是做數學研究需要的能力類型的一小部分。比付雲皓更早兩屆的IMO滿分金牌得主惲之瑋拒絕再次徵戰奧賽,申請提前畢業,早一年去了北大報到。十餘年後惲之瑋在耶魯大學擔任教職,成為幾何表示論領域的領軍人物。

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青年數學家許晨陽在一篇講述數學競賽的文章中寫道:「我認識的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這種局限性,而選擇了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

普通孩子該不該學奧數?

隨著奧賽與升學逐漸脫鉤,過去十幾年的「奧數熱」逐漸降溫。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奧數,目的是培養數學思維。

學奧數究竟能否培養數學思維?華附奧數教練韋吉珠老師表示,有奧數天賦的孩子只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堅決反對人人學奧數,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分流和因材施教。

「跟普通數學相比,奧數只是思維技巧和難度高一點,就像體育運動,訓練難度大一點而已,本質是一樣的。奧數是讓適合和優秀的孩子得到適合的教育和成長。」韋吉珠說道。(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 王嶽

相關焦點

  • 國際奧數競賽中國隊蟬聯第一 華附牛娃饒睿拿下金牌
    ,這是華附自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以來獲得的第11枚國際奧數金牌。11枚國際奧數金牌,也是近四年來第4枚國際奧數競賽金牌。「學奧數不為保送,就是有興趣,拿獎很受激勵。」9月29日,回到廣州的饒睿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對數學有興趣有天賦有毅力饒睿從小學起就展現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天賦,「小學時不知道通過學習奧數可以保送北大,沒有功利的想法,只是覺得有意思。這次拿獎很開心很受到激勵,更有學的勁頭了」。
  • 中國少年國手奪國際奧數金牌
    原標題:華附兩少年國手奪國際奧數金牌 2017年7月12日~23日,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在巴西舉行。全世界115個國家及地區623名頂級選手逐鹿裡約熱內盧。最終中國的數學少年國手們以159分的成績獲得團隊總分第二名。
  • 華附學子再奪國際奧賽金牌 媽媽的育兒經「很佛系」
    日前,第52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揭曉,廣東學子再傳捷報。華南師大附中古雲天以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佳績奪得金牌。這是該校奪得的第16枚國際奧賽金牌,第18枚國際奧賽獎牌。古媽媽笑說。充分的成長空間鍛鍊了古雲天的自律性和淡定心態。在華附,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早睡早起,而且一直有長跑的習慣,即使在備戰競賽最忙碌的階段,也沒有間斷。還非常注重膳食營養,每天多吃水果。初入華附暫時落後時,古雲天也並沒有陷入自我懷疑。「我基礎本就不如別人,考得差也是很正常的,追就是了。」
  • 華附學子淡定摘得 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日前,第52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結果在土耳其伊斯坦堡揭曉,廣東學子再傳捷報。華南師大附中學生古雲天以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佳績奪得金牌。這是該校奪得的第16枚國際奧賽金牌,第18枚國際奧賽獎牌。古雲天高一才開始接受正規的奧賽培訓,如何在短短兩年內實現完美「逆襲」?
  • 上海中學學子摘得國際奧數金牌凱旋歸來!副校長親自機場迎接!
    第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簡稱IMO)於7月10日-22日在英國巴斯舉辦,來自全世界116個國家地區,643名選手參與其中。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中國代表隊總成績榮獲並列世界第一,我校2021屆學生黃嘉俊不負眾望獲得金牌,這也是上海中學學子獲得的第12枚國際奧數金牌。
  • 長沙雅禮中學學子捧回國際奧數金牌 高中才開始接觸奧數
    雅禮學子捧回國際奧數金牌 在班主任和教練眼中,陳伊一有極強的專注力,心理素質也非常好 7月3日至14日,第5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羅馬尼亞克盧日-納波卡舉行,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的615名選手參加比賽,陳伊一以中國隊第一名的成績榮獲金牌。 兩天艱難比拼贏得奧數金牌 在雅禮中學校園,獲獎歸來的陳伊一同學略帶靦腆地微笑著出現在記者面前。記者了解到,今年17歲的陳伊一來自衡山縣,父母都是老師。
  • 華附學生奪得第52屆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實習生 劉淑銘/攝新快報訊 記者肖韻蕙 通訊員李芸報導 土耳其當地時間7月29日,第52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落下了帷幕,華南師大附中(下稱:華附)古雲天同學以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成績獲得了國際化學奧賽金牌。據了解,受疫情影響,此次競賽改為線上舉行,中國代表隊共有4名同學參賽,獲得了三金一銀的成績。
  • 華附古雲天奪國際化學奧賽金牌,他是怎麼做到的?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陳文怡 通訊員 李芸土耳其當地時間7月29日,第52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在伊斯坦堡落下帷幕,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古雲天同學以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成績獲得金牌。
  • 此'華附'非彼'華附',校名中暗藏玄機,小心別進錯了學校!
    部分街坊的擔憂,當然不是擔憂學校的性質——姓「公」,還是姓「私」,也不是擔憂「公辦」與「民辦」的教學質量,事實上,縱觀華附的各類學校,本部華師附中自不必說了,其他學校單從成績而言,在學校所在區域中排名也是靠前的。華附的幾所民辦學校中,華附新世界的中考成績較為突出,在白雲區排名靠前;番禺華附中考成績在番禺區排在第三位,生源中60%來自於其附屬小學,生源質量可把控。
  • 廣州日報數字報-初二才「開竅」 如何煉成中國奧數一等獎
    在138個一等獎中,有7名來自廣州的獲獎者,他們分別是華南師大附中和廣州市執信中學的學生。在五大學科競賽方面,華附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今年有3人入選奧數國家集訓隊。更為可喜的,五大學科競賽的獲獎學校已經從過去的華附一枝獨秀,變為多所名校百花齊放,體現廣州教育高水平的優質均衡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效。
  • 東莞專場 | 華附國際部優秀學子分享會暨招生課程說明會
    自2009年華附國際部面向東莞市招生以來,東莞已為華附國際部輸送了一批批優秀學生。他們在華附國際部收穫平臺、視野以及優秀的朋友們,我們也為他們的成長而歡欣雀躍。為此,華附國際部決定走進東莞,與各位東莞在讀學生、家長及校友相聚一堂,屆時,將有畢業於華附國際部的優秀東莞學子到場分享。
  • 簡歷視頻走寶了,給超常牛蛙留一條生路:寫在華附發榜的前夜
    我們廣東好地方,經濟和人口兩個大指標蓬勃向上,但今年清北強基招錄計劃一出來,大廣東真掛不住臉了!拿人口來說,人口萎縮大省中除了黑龍江跟廣東差不多,吉林和遼寧都比廣東多;再拿經濟來說,內地的江西、湖南,多廣東不止幾個!人口全國第一,是遼寧吉林的兩倍三倍,說起來清北強基榜,廣東人都覺得羞憤!
  • 武漢二中「數學王子」 智奪國際奧數金牌
    本報訊(記者向潔通訊員樂鋼)昨天喜訊從巴西傳來,經過兩天的考場角逐,兩天的協調閱卷,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MO)結果揭曉
  • 回憶殺:採用面試的2015華附小升初奧考發生了什麼?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2015年可以說是前後10年小升初政策變動劇烈的一年,「面談」吹遍這一的年廣州小升初,民校全中,招生從此進入「密考時代」;華附也被波及。這一年,華附一反往年筆試的做法,在招生簡章對第二輪遴選直接給出了「面談」的說法。
  • 華附132周年校慶 鍾南山回母校華附如大型追星現場
    鍾南山的到來,引發了華附學子的「追星熱潮」。鍾院士說:「華附學子是精英中的精英,你們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希望大家為祖國的科技創新奉獻自己的力量。」作為「大師兄」,他勉勵更多小「學弟」和小「學妹」學醫,並表示當醫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更好地為大家服務。有這樣的精神,就能在面對困難時,始終勇往直前。華附校長姚訓琪表示,舉行鍾院士塑像揭幕儀式主要是為了號召全體附中人見賢思齊,向鍾院士學習。
  • 今天,華附130年校慶,鍾南山等大咖都回來了!
    「現在的貿易戰其實就是科技戰,背後是人才戰,教育戰「,他勉勵華南師範大學附中學子們,現在建功立業的天地更廣闊,探索創新和團結協作更重要,因此學生們要抓住時機,踏實奮進,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強大而讀書。鍾南山勉勵學子,不但要有理想,還要有夢想,不但要有要求還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氣還要爭氣,不但要有熱情還要有激情。「我和團隊手頭還有兩項任務,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做成做好,為祖國建設事業作出貢獻。」鍾南山說。最年輕校友獲最難天文奧賽金牌已經在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創新試點班就讀的吳泓毅也特意從合肥趕回母校參加校慶。
  • 國際奧數滿分金牌得主:奧數需要天分與勤奮,僅適於1‰的人
    2020年9月27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市舉行的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成績出爐。本屆比賽,全球共有104個國家、616名隊員參賽,中國隊獲得5金1銀,以215分蟬聯團體總分第一。重慶巴蜀中學李金珉同學以全球唯一滿分的成績斬獲金牌。
  • 雅禮中學奧數金牌得主回長:找金牌急出一身汗
    5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7月15日,他回到學校和雅禮中學校長劉維朝(右)、教練彭熹老師(左)合影。記者 黃京 通訊員 姜茜昱 攝 這是頗為戲劇化的一幕:7月15日中午,剛剛在第5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的陳伊一同學回到長沙,他所在的長沙市雅禮中學的教練、老師們都特別開心,特意將他從機場接回學校;可是,當大家想一睹金牌「尊容」時,陳伊一卻找不到它了。
  • 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與華附學子「聊數學」
    今天下午,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華附講壇」第156期開講,與廣東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交流數學和基礎科學在應用科學中的重要性。 丘成桐先生指出,數學和基礎科學是許多應用學科的基礎。以計算機硬體設計為例,通過利用費曼算法做「大數字因子分解」的辦法,有望提高硬體的速度和儲存的能力,為此各國關於量子計算器的研發工作紛紛展開。 第二個例子來源於人工智慧領域,近年來人工智慧從一種理念變成一種可應用的技術,得到蓬勃發展。而其中數學理論的局限,成為這一領域中許多瓶頸的本源。因此想要人工智慧技術在國際領先,基礎理論的突破不可或缺。
  • 咖啡屋、琉璃工作坊……華附校園猴賽雷!
    14日,南方日報、南方+「南方探名校」系列直播走進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下稱「華附」)。華附黨委書記、校長姚訓琪與記者一起走遍華附校園,揭秘不為人知的「學霸」生活。工藝美術大師坐鎮琉璃工作室走進校門,向西前進,就能看到一棟現代化的圖書館。校長和記者刷臉進入圖書館,遇到了在此自學討論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