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廣東基礎教育界的旗幟,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迎來130周年華誕。從四面八方趕回母校的學子歡聚一堂,共話當年。姜伯駒、鍾南山、劉人懷三名院士親臨慶祝大會現場。
華附130周年校慶宣傳片
校友們合影留念
典禮現場超high的!
學生表演的武術《武動青春》
典禮現場
將再造1.5個華附
華如桃李,菁菁歸附。華師附中,前身乃始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廣州格致書院,如今已跨越三個世紀。1982年,更名為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一直至今。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華附先行先試,在德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走在時代前列。
華師附中校長姚訓琪表示,從一校一區到一校五區,華附開創了廣東民辦教育的先河。今年華附復辦了公辦初中,在天河區通過電腦派位招收了90名學生,接下來,希望把高中的規模擴大,比如新建一個校園,形成高中雙校區,甚至把高中整體搬遷到新校園,現在的校園則作為華附的初中。如果實現,預計可以增加近2400個高中學位,等於再造1.5個華附。
「目前,這都是我們的設想,在落實過程中還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華附現在是一所區域名校,未來要通過練好內功外功,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品質中學。」姚訓琪說。
院士師兄弟擁抱喜相逢
姜伯駒是華師附中1953屆校友,鍾南山是1955屆校友。作為北大數學系教授,姜伯駒特意從北京飛赴廣州參加校慶。今天一早,兩位院士一見面,立即互相喊出對方名字並予以熱情擁抱。
鍾南山說,雖然比姜伯駒低了兩屆,但其實兩人是同齡人。「他數學特別好,我小學的時候還去過他家裡借數學書。」鍾南山笑言。後來,學習成績優異的姜伯駒跳了級,兩人在華附就變成了師兄弟,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努力,在各自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姜伯駒:要為民族復興強大讀書
姜伯駒上臺給校友們做分享時,回憶起自己的校園生活。他說,自己當時被知識、思考、興趣、志向、個性、友情所包圍著,校園生活非常充實,老師也做出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畢業的時候,正值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高潮,升學填報志願時,不知道什麼熱、冷門專業,不知道什麼一本、二本,也沒有什麼分數線,因此少了很多糾結,大家都根據國家的建設需要和自己的興趣志向,投身於國家的建設大潮中。
「現在的貿易戰其實就是科技戰,背後是人才戰,教育戰「,他勉勵華南師範大學附中學子們,現在建功立業的天地更廣闊,探索創新和團結協作更重要,因此學生們要抓住時機,踏實奮進,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強大而讀書。
鍾南山:真正的精英要懂得寬容和協作
鍾南山院士在致辭中稱,華附是一所培養精英人才的學校,精英人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管在哪一個領域,都能調動周圍人的積極性,共同完成一個任務。
鍾南山回憶起在華附求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何老師說的一句話: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看法可以很不一樣。十五的月亮在戰士眼中像一座明燈,在農民眼中像烤出來的大餅,在秀才眼中就會浮現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意象。「所以很多事情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作為精英就應該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帶領團隊往前走。我們現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都是團隊合作的成果。」
鍾南山勉勵學子,不但要有理想,還要有夢想,不但要有要求還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氣還要爭氣,不但要有熱情還要有激情。「我和團隊手頭還有兩項任務,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做成做好,為祖國建設事業作出貢獻。」鍾南山說。
最年輕校友獲最難天文奧賽金牌
已經在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創新試點班就讀的吳泓毅也特意從合肥趕回母校參加校慶。原本應該在華附讀高三的他,還穿上了母校的校服。
在日前舉行的第12屆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OAA)中,吳泓毅以全球第八名的成績榮獲金牌,並且摘得最佳實測獎。IOAA是業界公認的級別最高、難度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天文奧賽。IOAA的年齡限制是20周歲以下;我國目前僅僅選派在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決賽,以及在國家隊選拔賽中表現優異的高中生參賽;其他參賽國家,則有不少天文或物理專業的大一、大二本科生參賽,也就是說,這是中國高中生與國外許多大學本科生的對抗。
在天文競賽方面成績斐然的吳泓毅,數學和物理成績同樣拔尖。高二的時候,他參加了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的自主招生,並且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A檔一本線即錄取。作為高二的學生參加高考,他又拿到了598分的成績,遠超重本線,順利進入中科大。正是應了那句「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更努力」,吳泓毅說,中科大圖書館最晚12點關門,而他和同學們回到宿舍繼續學到一兩點的情況並不少見。吳泓毅還是一名運動健將,田徑、遊泳、足球、羽毛球都很優秀,不久前還在中科大校運會上獲得三級跳遠的第二名。
從初一到高二,吳泓毅在華附度過了五年,他表示,學校不僅學習氛圍好,各種文化活動、體育活動也非常多,刻苦學習的品質、社會活動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也塑造了更健全的人格。
老校長老教師老同學相聚倍感親切
劉善存是原華附校長,1962年開始在華附任教,1988年離校,在華附任教長達二十七年。劉校長表示,現在的華附與當年他當校長時變化太大,當年華附只有寥寥幾座教學樓,老師們都擠在一座平房裡辦公,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華附美麗寬敞,好開心。當年劉校長管理學校的時候有兩大方針:一是「高質量,輕負擔」;二是「走班」教學。劉校長介紹,與現在的教學系統不一樣,「走班教學」給每一個學生發展特長的機會,不再細分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每個科目都開設ABC班,學生去符合自己程度的班級上課,因材施教。
黃雨晨、王君陶是華附2011年畢業生,這是她們第一次回母校參加校慶。闊別母校七年,這次回來看到當年的課室、食堂都倍感親切。王君陶說這次回校見到了當年初中時的「精神導師」葉老師:「看到當年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還在學校任教真的感覺很親切。」
對於華附130歲生日,黃雨晨表示衷心祝福學校,希望華附繼續保持自由的校風,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子。王君陶說:「華附的老師目光很高遠,開闊了我的視野。當時華附是我的精神家園,也希望它能成為更多華附人的精神家園。」
你知道華附有多牛嗎?
華師附中究竟有多「牛」?看看下面幾個圖表,你也許就能感受到:
華附高考成績多年來一直名列省市的前茅,近年來每年高考重本率在90%以上,出了不少廣東高考狀元和單科狀元,連續進入全國高中排名前15強。
華南師大附中前身可追溯至1888年建立的廣州格致書院。一百多年來,華附秉承以人為本,敢為人先的教育傳統,是享譽嶺南的著名學校。華師附中是一所由廣東省教育廳和華南師範大學雙重領導,也是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1952年,嶺南大學附中、中大附中、廣東文理學院附中、華南聯大附中等四校合併為「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這就是華附的前身。
華附從建校至今
向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
鍾南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
2018年11月,鍾南山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姜伯駒
1957年從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美國伯克利數學科學研究所等處作研究訪問,在美國加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校任客座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8年獲陳省身數學獎;1995-1998年為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首任院長;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2002年獲華羅庚數學獎,2002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6年獲教育部的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鄧錫銘
中科院院士、光學和雷射專家。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高功率雷射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氦氖氣體雷射器,獨立提出雷射器Q開關原理,發明了「列陣透鏡」,提出了「光流體模型」。1993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近、現代科學史上開拓者之一。
岑可法
工程熱物理學家,能源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 。2006年擔任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陳鏡開
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6月7日,陳鏡開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1987年5月11日,國際奧委會授予他奧林匹克銀質勳章;1997年入選國際舉重聯盟名人館,後任亞洲舉重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陳鏡開是中國首批運動健將之一,五次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兩次,是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來源:廣州日報、信息時報、廣州日報客戶端、華師附中官微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曉星、莊小龍
編輯:唐歡、吳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