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江敏編輯 | 楊悅1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這一角色引發不少討論。除了香奈兒與愛馬仕的咖位高低之外,也將中產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擺在了臺前。
對想要積極融入貴婦圈的顧佳而言,國際學校不只是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場所,更像是廣結富貴緣,並藉此實現階層躍升的踏板。即便這踏板上滿是釘子,難免割破尊嚴,顧佳們仍想夠一夠。
當然,《三十而已》裡的情節仍有戲劇化的成分。僅從P掉「塑料姐妹花」這一行為來講,就有違社會人的情商水平。有素質的貴婦圈難道學不會朋友圈分組的社交技能?
「劇裡的貴婦圈沒有代表性」。
「暴發戶才這麼做」。
「國際學校媽媽們都很會做人」。
界面教育採訪的三位媽媽如是評價。這其中,一位媽媽的孩子就讀於國際學校,另外兩位媽媽在國際學校任職。
國際學校家長圈是充滿了雞血還是Peace and Love?家委會是權勢高地嗎?以及選擇國際學校到底能獲得什麼?帶著這些問題,界面教育和三位媽媽聊了聊。
家委會「都是為了孩子」
蔡蔡:經營家族企業,孩子就讀於上海排名前三的民辦國際化學校(下稱A校)高中
我是後來才知道當年已經有中介在倒賣A校入學資格,價格幾十萬元,近兩年聽說已漲到百萬級別。
孩子是在初中申請的A校。雖然是所民辦國際化學校,但很重視中國文化。比如在語文學科上,會引導學生從藝術欣賞角度出發,系統地帶學生閱讀名著。招生過程也挺公平,看重考生個人能力。學校模式、教學理念、課外活動豐富程度都挺好,孩子學得很開心。
其實《三十而已》劇裡的貴婦圈沒有代表性,即便存在勢利的家長,也是極少數。家長們才不會因為劇中這樣的狗血事件鬧翻。
和公立學校不同,國際學校的家長們溝通交流很頻繁,會把學校事情當自己分內事。比如每年遊泳籌款、教師節、去圖書館包書皮等活動,都是家長主導完成,這已經形成傳統了。
家長們對學校有什麼意見,都是先集中反映給家委會,家委會再跟學校溝通,表現都很理智。之前食堂供應商出現問題,很多國際學校中招,當時家長們很氣憤,交了這麼多錢,小孩吃的東西還得不到保障?談判後,家委會給學校提出很多要求,比如每周開放一定名額,家長不定期去學校檢查食堂運營,校方也都接受了。
A校有每年捐款的固定傳統。建校這麼多年,學校運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基本上每學期家委會都會舉辦一波捐款,家長們自願捐,絕大部分都會參與,金額不一。有一年,我們考慮舉家搬遷去英國,就沒參與捐款。家委會還來問,是不是對學校有什麼想法和意見?大家素質很高,不會給你難堪,只是詢問而已。
家委會的成員基本上靠自薦和投票選舉產生。牽頭人不僅要有資源和能力,也要願意奉獻。因為家長很多,隨時都有意見和要求,哪怕是很簡單的問題,也要有人及時跟校方溝通,給家長們回應。內部會有分工,健康委員會、學術交流委員會等。總體來說,這是一個給力而非虛設的組織。
國際學校家長們的資源的確厲害,也樂於共享,都是盯著為孩子好這一出發點。比如學校每逢暑期都有騎行活動,環崇明島、青海湖這種,這一活動的運作很成熟。一開始依賴家長資源帶動起來,孩子們熟悉之後,再交給他們自己運作。
低年級時,學校還會組織各行各業職業體驗活動。企業高管家長會組織學生去公司參觀,讓孩子們理解企業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活動是周期性進行,家長們會輪流接龍操辦。報名參觀的家庭也很多,還有名額限定。
我們家承辦過一期,是請建築師講解我們創意園是如何從廠房改造而成的。大家會很認真準備各個流程,一則是讓孩子們學到東西;二則來參觀的家長說不定也有潛在客戶。
學校其實很看重這一點。進校前會很直白地問家長,你能給學校提供什麼?家長資源也是學校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A校的六年,我們家孩子不是學霸型,標化成績可能不太理想,會有升學壓力。但他的身心成長得到很好滋養,人格健全,三觀培養得很正。
對《三十而已》這部劇裡的顧佳,我覺得她挺累的。通過教育來改變階層,機率肯定是有,但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壓力。階層這一說法太對立了,其實最後落腳就是錢的問題。高級白領們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還想要事事做到完美,太難。我和周圍的人也都是量力而為。
許多壓力是無形中存在的,孩子上學也好、消費也好,還是你住的地方、你買的東西,都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區分。
如果顧佳呆在自己的圈子,她可以活得很好。但現在的社會環境有時候很容易把人逼瘋。
「社會地位不一定要通過奢侈品和名畫來彰顯」
一周:英式國際化學校任職,孩子享有入學福利
《三十而已》的家長可能是一些暴富的企業家吧。他們財富積累快,也會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去讀書。這類家長會比較在意穿著、打扮和品牌之類的東西。
像顧佳那樣擠破頭要入圈的家長,我至今沒怎麼遇到過。但她的行為也能理解,大多數中產沒什麼家業可以傳承給下一代,只能靠文化資本、知識資本培育孩子,說白了還是靠教育。比顧佳家庭實力再高一級的家長是不會那麼「雞血」的。
據我觀察,國際學校的家長們普遍素質很高。家族企業做得很大、工作勤奮,但穿優衣庫的家長們也不少,他們的社會地位不一定要通過奢侈品和名畫來彰顯。這部劇裡的部分內容誇張了。
不過國際化學校發展這麼多年,的確也有一些家長群體的區分——可以從他們選擇的學校來看。比如平和、世外、星河灣就有很多「雞血」媽媽,學校也很注重孩子考試成績。而包玉剛、德威和哈羅,特別是講究「全人教育」的學校,家長們就稍稍佛系一些。
當然,不能確保這個圈內所有家長都很有內涵。曾聽說有學校的一些家長,會在重要活動場合上穿著很抓馬,還聘請跟拍攝影師,全程咔咔咔地拍,場景很爭奇鬥豔。
家委會是一個整合資源非常好的組織,學校的嘉年華、集市活動一般都是家委會牽頭舉辦。活動一定會涉及到供應商,學校作為非盈利組織,是不能出面去對接的,這些工作就由家委會去處理。
從這層面上來講,家委會相當於一個小型企業。為學校和孩子做很多事,家長們也都自願參與。所以為什麼家委會大多是全職媽媽參與較多,因為工作量不小,需要有很多自由時間。舉辦這些活動,會讓孩子在老師眼裡加分。當然,孩子之間如果因此而攀比,家長們還是要積極引導。
大家對顧佳這一角色有討論,大多數出於獵奇心理。實際上,這個階層或是再往上的這群人,不需要像顧佳那樣「夠」到圈子裡來。但他們在小孩教育上仍然相當努力。
就拿就近入園來說,並不是學校入學資格裡的硬性要求。但家長們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很多人都在學校附近買十幾萬元一平的樓盤。有位高管家長本來想把孩子送去海外一所私校讀書,但後來還是決定放在身邊。還沒確定能申請上我們學校,他們家就在附近買了房。
零零總總的原因也讓國際學校的孩子看上去很不一樣。他們自信、成熟,也很不像孩子,很早就融入了成人世界。
我還沒想好以後要不要讓孩子在本校讀書,他現在還小。國際學校會拼家長資源,我只是在學校工作,不知道作為家長能給學校提供什麼。
「隱形攀比是有的,我也想進入這個圈層」
Lily:孩子十歲,就讀上海公立學校,本人在英式國際化學校做市場招生宣傳
之前在上海一家私立國際幼兒園工作時,我對家長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很會做人。比如開運動會,媽媽們會多準備一份食物專門給隨行教師吃。像是義賣活動,家長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給學校貢獻義賣產品。
別看孩子們小,他們對家長們的表現也是有感知的。比如義賣活動,各班最後會統計總帳,金額高的班級就會得到表揚。還有每次重大節日,對爸媽著裝都有要求,學校還會安排攝影師拍照,最後各班評出最佳服飾獎,孩子們還會參與投票。這些都會產生隱形攀比。
每次活動之後,那些媽媽們的照片在朋友圈到處都是。她們才不會輕易P掉一個人。去掉一個人,她的孩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跟老師同學搞好關係,也是希望自家孩子在學校裡廣結人緣、有好心情,有好環境。
很多人不知道國際化學校有隱形的招生門檻,特別是幼兒園,希望媽媽最好是全職太太。如果兩個人都是高管,肯定沒人管孩子,很多探究式的學習任務,學生就沒法順利完成。
我其實很能理解顧佳的行為,我也想進入這個圈層。雖然我女兒在公立學校,但我還是很注重和同學父母結交認識。成年人真的會有拓展人脈圈的需求。
我有想過把孩子送到國際化學校去,但經濟實力不允許。
就以學費1萬元/月的普通私立幼兒園來算,一年僅學費至少12萬;假期旅遊或參加冬夏令營也要準備10萬塊;課外培訓,徐匯區的擊劍班就得14000元/年,鋼琴課最便宜15000/年,舞蹈課1萬/年,英文培訓兩萬/年。算上十萬塊的生活費,在上海養孩子一年就得花40萬。如果是上了初高中,花銷會更多。家庭年收入要100萬以上才能忍受這樣的開支。
老師也未必贊同這樣的育兒觀。我之前接觸的一位頂級私立園園長說,她很痛心:一到中午有些小朋友就被家長接走,去學各種藝術和英語課程,為了報考好的小學。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這本書裡有句話給我印象很深。
「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