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國際學校圈媽媽的口述:P掉顧佳的貴婦家長只是少數派,他們在乎...

2020-12-14 界面新聞

記者 | 江敏編輯 | 楊悅1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這一角色引發不少討論。除了香奈兒與愛馬仕的咖位高低之外,也將中產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擺在了臺前。

對想要積極融入貴婦圈的顧佳而言,國際學校不只是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場所,更像是廣結富貴緣,並藉此實現階層躍升的踏板。即便這踏板上滿是釘子,難免割破尊嚴,顧佳們仍想夠一夠。

當然,《三十而已》裡的情節仍有戲劇化的成分。僅從P掉「塑料姐妹花」這一行為來講,就有違社會人的情商水平。有素質的貴婦圈難道學不會朋友圈分組的社交技能?

「劇裡的貴婦圈沒有代表性」。

「暴發戶才這麼做」。

「國際學校媽媽們都很會做人」。

界面教育採訪的三位媽媽如是評價。這其中,一位媽媽的孩子就讀於國際學校,另外兩位媽媽在國際學校任職。

國際學校家長圈是充滿了雞血還是Peace and Love?家委會是權勢高地嗎?以及選擇國際學校到底能獲得什麼?帶著這些問題,界面教育和三位媽媽聊了聊。

家委會「都是為了孩子」

蔡蔡:經營家族企業,孩子就讀於上海排名前三的民辦國際化學校(下稱A校)高中

我是後來才知道當年已經有中介在倒賣A校入學資格,價格幾十萬元,近兩年聽說已漲到百萬級別。

孩子是在初中申請的A校。雖然是所民辦國際化學校,但很重視中國文化。比如在語文學科上,會引導學生從藝術欣賞角度出發,系統地帶學生閱讀名著。招生過程也挺公平,看重考生個人能力。學校模式、教學理念、課外活動豐富程度都挺好,孩子學得很開心。

其實《三十而已》劇裡的貴婦圈沒有代表性,即便存在勢利的家長,也是極少數。家長們才不會因為劇中這樣的狗血事件鬧翻。

和公立學校不同,國際學校的家長們溝通交流很頻繁,會把學校事情當自己分內事。比如每年遊泳籌款、教師節、去圖書館包書皮等活動,都是家長主導完成,這已經形成傳統了。

家長們對學校有什麼意見,都是先集中反映給家委會,家委會再跟學校溝通,表現都很理智。之前食堂供應商出現問題,很多國際學校中招,當時家長們很氣憤,交了這麼多錢,小孩吃的東西還得不到保障?談判後,家委會給學校提出很多要求,比如每周開放一定名額,家長不定期去學校檢查食堂運營,校方也都接受了。

A校有每年捐款的固定傳統。建校這麼多年,學校運營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基本上每學期家委會都會舉辦一波捐款,家長們自願捐,絕大部分都會參與,金額不一。有一年,我們考慮舉家搬遷去英國,就沒參與捐款。家委會還來問,是不是對學校有什麼想法和意見?大家素質很高,不會給你難堪,只是詢問而已。

家委會的成員基本上靠自薦和投票選舉產生。牽頭人不僅要有資源和能力,也要願意奉獻。因為家長很多,隨時都有意見和要求,哪怕是很簡單的問題,也要有人及時跟校方溝通,給家長們回應。內部會有分工,健康委員會、學術交流委員會等。總體來說,這是一個給力而非虛設的組織。

國際學校家長們的資源的確厲害,也樂於共享,都是盯著為孩子好這一出發點。比如學校每逢暑期都有騎行活動,環崇明島、青海湖這種,這一活動的運作很成熟。一開始依賴家長資源帶動起來,孩子們熟悉之後,再交給他們自己運作。

低年級時,學校還會組織各行各業職業體驗活動。企業高管家長會組織學生去公司參觀,讓孩子們理解企業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活動是周期性進行,家長們會輪流接龍操辦。報名參觀的家庭也很多,還有名額限定。

我們家承辦過一期,是請建築師講解我們創意園是如何從廠房改造而成的。大家會很認真準備各個流程,一則是讓孩子們學到東西;二則來參觀的家長說不定也有潛在客戶。

學校其實很看重這一點。進校前會很直白地問家長,你能給學校提供什麼?家長資源也是學校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A校的六年,我們家孩子不是學霸型,標化成績可能不太理想,會有升學壓力。但他的身心成長得到很好滋養,人格健全,三觀培養得很正。

對《三十而已》這部劇裡的顧佳,我覺得她挺累的。通過教育來改變階層,機率肯定是有,但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壓力。階層這一說法太對立了,其實最後落腳就是錢的問題。高級白領們給孩子選擇國際學校,還想要事事做到完美,太難。我和周圍的人也都是量力而為。

許多壓力是無形中存在的,孩子上學也好、消費也好,還是你住的地方、你買的東西,都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區分。

如果顧佳呆在自己的圈子,她可以活得很好。但現在的社會環境有時候很容易把人逼瘋。

社會地位不一定要通過奢侈品和名畫來彰顯」

一周:英式國際化學校任職,孩子享有入學福利

《三十而已》的家長可能是一些暴富的企業家吧。他們財富積累快,也會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去讀書。這類家長會比較在意穿著、打扮和品牌之類的東西。

像顧佳那樣擠破頭要入圈的家長,我至今沒怎麼遇到過。但她的行為也能理解,大多數中產沒什麼家業可以傳承給下一代,只能靠文化資本、知識資本培育孩子,說白了還是靠教育。比顧佳家庭實力再高一級的家長是不會那麼「雞血」的。

據我觀察,國際學校的家長們普遍素質很高。家族企業做得很大、工作勤奮,但穿優衣庫的家長們也不少,他們的社會地位不一定要通過奢侈品和名畫來彰顯。這部劇裡的部分內容誇張了。

不過國際化學校發展這麼多年,的確也有一些家長群體的區分——可以從他們選擇的學校來看。比如平和、世外、星河灣就有很多「雞血」媽媽,學校也很注重孩子考試成績。而包玉剛、德威和哈羅,特別是講究「全人教育」的學校,家長們就稍稍佛系一些。

當然,不能確保這個圈內所有家長都很有內涵。曾聽說有學校的一些家長,會在重要活動場合上穿著很抓馬,還聘請跟拍攝影師,全程咔咔咔地拍,場景很爭奇鬥豔。

家委會是一個整合資源非常好的組織,學校的嘉年華、集市活動一般都是家委會牽頭舉辦。活動一定會涉及到供應商,學校作為非盈利組織,是不能出面去對接的,這些工作就由家委會去處理。

從這層面上來講,家委會相當於一個小型企業。為學校和孩子做很多事,家長們也都自願參與。所以為什麼家委會大多是全職媽媽參與較多,因為工作量不小,需要有很多自由時間。舉辦這些活動,會讓孩子在老師眼裡加分。當然,孩子之間如果因此而攀比,家長們還是要積極引導。

大家對顧佳這一角色有討論,大多數出於獵奇心理。實際上,這個階層或是再往上的這群人,不需要像顧佳那樣「夠」到圈子裡來。但他們在小孩教育上仍然相當努力。

就拿就近入園來說,並不是學校入學資格裡的硬性要求。但家長們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很多人都在學校附近買十幾萬元一平的樓盤。有位高管家長本來想把孩子送去海外一所私校讀書,但後來還是決定放在身邊。還沒確定能申請上我們學校,他們家就在附近買了房。

零零總總的原因也讓國際學校的孩子看上去很不一樣。他們自信、成熟,也很不像孩子,很早就融入了成人世界。

我還沒想好以後要不要讓孩子在本校讀書,他現在還小。國際學校會拼家長資源,我只是在學校工作,不知道作為家長能給學校提供什麼。

「隱形攀比是有的,我也想進入這個圈層」

Lily:孩子十歲,就讀上海公立學校,本人在英式國際化學校做市場招生宣傳

之前在上海一家私立國際幼兒園工作時,我對家長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很會做人。比如開運動會,媽媽們會多準備一份食物專門給隨行教師吃。像是義賣活動,家長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給學校貢獻義賣產品。

別看孩子們小,他們對家長們的表現也是有感知的。比如義賣活動,各班最後會統計總帳,金額高的班級就會得到表揚。還有每次重大節日,對爸媽著裝都有要求,學校還會安排攝影師拍照,最後各班評出最佳服飾獎,孩子們還會參與投票。這些都會產生隱形攀比。

每次活動之後,那些媽媽們的照片在朋友圈到處都是。她們才不會輕易P掉一個人。去掉一個人,她的孩子就可能失去一個朋友。跟老師同學搞好關係,也是希望自家孩子在學校裡廣結人緣、有好心情,有好環境。

很多人不知道國際化學校有隱形的招生門檻,特別是幼兒園,希望媽媽最好是全職太太。如果兩個人都是高管,肯定沒人管孩子,很多探究式的學習任務,學生就沒法順利完成。

我其實很能理解顧佳的行為,我也想進入這個圈層。雖然我女兒在公立學校,但我還是很注重和同學父母結交認識。成年人真的會有拓展人脈圈的需求。

我有想過把孩子送到國際化學校去,但經濟實力不允許。

就以學費1萬元/月的普通私立幼兒園來算,一年僅學費至少12萬;假期旅遊或參加冬夏令營也要準備10萬塊;課外培訓,徐匯區的擊劍班就得14000元/年,鋼琴課最便宜15000/年,舞蹈課1萬/年,英文培訓兩萬/年。算上十萬塊的生活費,在上海養孩子一年就得花40萬。如果是上了初高中,花銷會更多。家庭年收入要100萬以上才能忍受這樣的開支。

老師也未必贊同這樣的育兒觀。我之前接觸的一位頂級私立園園長說,她很痛心:一到中午有些小朋友就被家長接走,去學各種藝術和英語課程,為了報考好的小學。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這本書裡有句話給我印象很深。

「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相關焦點

  • 三位國際學校圈媽媽的口述:P掉顧佳的貴婦家長只是少數派,他們在乎的也不是鉑金包
    記者 | 江敏編輯 | 楊悅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這一角色引發不少討論。除了香奈兒與愛馬仕的咖位高低之外,也將中產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擺在了臺前。對想要積極融入貴婦圈的顧佳而言,國際學校不只是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場所,更像是廣結富貴緣,並藉此實現階層躍升的踏板。
  • 國際學校圈媽媽的口述:P掉顧佳的貴婦家長,只是少數派
    除了香奈兒與愛馬仕的咖位高低之外,也將中產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擺在了臺前。對想要積極融入貴婦圈的顧佳而言,國際學校不只是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場所,更像是廣結富貴緣,並藉此實現階層躍升的踏板。即便這踏板上滿是釘子,難免割破尊嚴,顧佳們仍想夠一夠。當然,《三十而已》裡的情節仍有戲劇化的成分。僅從P掉「塑料姐妹花」這一行為來講,就有違社會人的情商水平。
  • 三十而已顧佳:貴婦圈、學區房,「為了孩子,我必須無所不能!」
    小路真的一口氣刷完,電視劇裡的故事情節,被大家稱為「人間真實」,好幾個片段都在網上成為熱門視頻,而童瑤飾演的顧佳這一角色也圈粉無數。「雙商高,知識面廣,共情能力強,願意為孩子捨棄一切。」這就是網友對顧佳的評價。作為一名三歲男孩的母親,她為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操碎了心。
  • 《三十而已》顧佳:上海精英媽媽為了讓孩子去國際學校,太拼了!
    顧佳和其他精英媽媽們都知道,因為值得。02國際學校對孩子和家長的加成有多大?劇中,顧佳的兒子成功進了國際幼兒園之後的生活,與普通幼兒園截然不同。藝術課程也是所有國際學校都會設置的,老師會先了解學生的繪畫水平和興趣方向,再根據學生水平和興趣的不同,因材施教,定製個性化的課程~除了孩子會在國際學校中獲得加成外,家長也會獲得不少資源。
  • 林志穎嬌妻終於站C位!獲貴婦團簇擁慶生,曾鑲邊被嘲現實版顧佳
    12月16日,林志穎嬌妻陳若儀生日的第二天,有媒體曝光了一段她的貴婦姐妹團為她慶生的視頻。再定睛一看,被貴婦們簇擁,站在C位,雙手捧臉,笑得超級開心的可不就是陳若儀本人嗎!網友又說了:「這回合照陳若儀終於不是站在角落裡了!」
  • 下午茶禮儀出錯,背百萬包只帶萬元首飾,三十而已只是塑料貴婦圈
    自從電視劇《三十而已》開播以來,劇中呈現的精英圈、貴婦圈都一直霸佔著話題榜的榜首。前段時間更是憑藉著一幫所謂名媛太太的奢華愛馬仕配件,還引起了「全民討論愛馬仕」的風潮。各種名媛貴婦的背包文化幾乎快成為了2020年下半年,討論數最高的娛樂話題之一了。
  • 《三十而已》中顧佳背一個六萬多的包被背幾十萬包的富太太看不起
    尤其讓吃瓜群眾熱議的是劇中向觀眾展現出來的「貴婦圈」。劇中顧佳的老公開著煙花公司一年百十來萬的收入,直到他們搬去了新家後,顧佳才算見識到了什麼叫有錢人。顧佳買的新房子背負了很多債務,結果一看鄰居王太太直接買了三層,那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顧佳和王太太搞好了關係,進入了一個貴婦圈。
  • 想買鉑金包的「顧佳」,全世界有相似焦慮的媽媽們
    一張「靜安區鉑金包媽媽」的劇照刷爆了社交網絡。這是時下熱劇《三十而已》裡的一個橋段。女主角顧佳想打入上海上流社交圈,還沒抬腳就先摔了個大跟頭:聚會上魔都貴婦們一水兒都背鉑金包,導致背香奈兒的顧佳在合影中被直接裁掉。
  • 《三十而已》國內外貴婦家居圖鑑
    ,完全是令人羨慕的「精英型媽媽」。在國際學校,家委會一般用 「PTA」表示,即「家校協力會」。PTA最早起源於美國,是家校之間溝通的重要家長組織。美國當地學校的PTA會議可以討論各種教育問題,社區專家會與家長談論如何與青少年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家長可以對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式或者課程安排提出自己的想法。
  • 《三十而已》的姐姐被愛馬仕難住了,敲開貴婦圈的磚為何非得是鉑金...
    最近一周,愛馬仕因為被國產熱播劇《三十而已》作為展現貴婦圈層身份象徵的配飾道具,又引發了一輪廣泛熱議。 劇中,演員童瑤飾演的女主角顧佳為了獲得事業所需的資源,想盡一切辦法融入貴婦圈。
  • 《三十而已》:學區房、貴婦圈、贊助費,當媽的為了孩子有多拼?
    從入學趁早、學業趕快的「快」怪圈,到「順義媽媽」打造精英乃至貴族的決心。壞處自然不少:製造焦慮、不腳踏實地,但是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付出努力,不斷驅動向前。《三十而已》的顧佳,為了獲得校董太太的幼兒園推薦信,幫她提鞋,自己光腳走下了21樓。
  • 順義媽媽的帳單:一年為孩子花近百萬 她們就是現實裡的「顧佳」
    在國際學校,除了學習成績外,還需要評測個體綜合素質,這些孩子走了一條與國內高考不同的道路,是教育理念的差異。教育這個事情沒法千篇一律,不過為孩子付出一切這點所有家長的心都是一樣的。「在孩子教育方面,我們就是現實裡的顧佳」,聊起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一位孩子就讀於北京順義某國際學校的家長李麗(化名)告訴我們。
  • 《三十而已》顧佳為上國際學校重金買包 深圳母親找學校各種絕招
    最近《三十而已》熱播,擇校君朋友圈的家長們除了熱議裡面那款貴出天際的包,還因女主顧佳為孩子選擇國際學校的經歷感慨不已。深圳地區國際學校的媽媽們其實也有自己的私密小圈子,只是段位不一樣而已。段位高一點家長總能了解到國際學校的最私密的消息,比如某某國際學校要換校長了,某某國際學校老師被教育局請去喝茶了,某某國際學校投資方撤資了,某某家長花了幾十萬疏通關係進入某某學校了……他們的關係網,人脈圈足矣讓孩子去到任意他們想去的學校,可是他們還是很焦慮:究竟哪一個國際學校更好呢?中等段位的家長高知又理智。
  • 番禺區劍橋郡加拿達外國語學校分享:《三十而已》顧佳為什麼拼命讓...
    最近,女性都市情感劇《三十而已》在全網大火,作為女主之一的顧佳更是以其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教育觀念,而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在劇中,顧佳為了讓孩子上名校,不惜重金貸款買高檔小區、買愛馬仕打入貴婦圈,這一切都是為孩子上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中學以及出國留學做準備。
  • 太喜歡顧佳格局比丈夫更大
    ;;;而在這三位主演當中,最先出圈的人設便是童瑤飾演的顧佳了,在這部劇當中,顧佳算是三個人當中最先走入婚姻生活的人,婚後在家裡坐著賢妻良母,但每當公司出現棘手的問題時,會出面幫丈夫解決公司的問題,對於她來說家庭和事業都是一把好手。在某視頻軟體上面被網友稱之為「三觀超正的媽媽」。她的人設簡直愛到不行!她手撕綠茶、狂打潑婦的戲份,看的那叫一個爽快!
  • 《三十而已》裡國際化教育家長圈都是真的嗎?
    最近,最火的電視劇非《三十而已》莫屬,引發的熱議話題層出不窮,隨著劇情的發展,大家討論的已經不再只是女主們各種霸氣的場景,而是更加深入的探討婚姻關係、國際教育、階層焦慮……今天我們想從教育視角探討《三十而已》裡國際教育家長圈的那些真真假假。01奢侈大比拼的頂級富豪?
  • 中產階級女性拼命擠進富太太圈的樣子,真的很狼狽
    這幫人當然有資本橫,C位的李太太,家族企業,富了三代,俗稱old money,老錢!拎著愛馬仕的喜馬拉雅,單包就要70多萬,加上配貨得上百萬。 但太太圈裡,於太太的老公擁有好幾家大型公園,迪斯尼級別的那種,每天晚上來個煙花秀,要是單子砸在顧佳老公頭上,夠他們撐一段時間。 進圈前顧佳先搭上的人是王太太。雖然她倆住同一個小區,但顧佳住在樓層中間,王太太是頂層(咦,連樓層也在隱喻她們的階級)。
  • 同樣是融入貴婦圈,闞清子在《親愛的自己》中比她演出了更多東西
    她對女兒是全心全意珍愛的,為了讓女兒在有錢的幼兒園裡跟有錢的人打成一片,她先以身作則,努力的讓自己融入貴婦圈。即便是那些女人對她冷漠和瞧不起,三番五次的刺撓她,她也還是沒有尊嚴似的要跟他們相處。為了女兒,為了她認為值得的東西,她用撕碎著自己,爬著也在堅持和靠近。這像她骨子裡的東西,不僅是在外人面前沒有脾氣。就是在自己家裡,她也沒有任何脾氣。
  • 陳若儀成現實版「顧佳」,豪門聚會被擠邊位,C位的她家世顯赫
    經過《三十而已》的普及,大家應該大概知道貴婦圈是什麼樣了吧,在現實中,也確實存在一幫富太太閒來無事搞聚會,近日,關穎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一組富太太合照,其中也有不少大家熟知的人物,例如侯佩岑、陳若儀李靚蕾等等。雖然都是暗黑穿搭,一片和諧,但是每個人都在暗中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