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為了子女教育往往會投入巨大的教育成本,甚至尋找一些快捷跳板,教育焦慮也無處不在。
從入學趁早、學業趕快的「快」怪圈,到「順義媽媽」打造精英乃至貴族的決心。壞處自然不少:製造焦慮、不腳踏實地,但是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付出努力,不斷驅動向前。
《三十而已》的顧佳,為了獲得校董太太的幼兒園推薦信,幫她提鞋,自己光腳走下了21樓。
你說是忍辱負重也行,說是想走捷徑也罷。既然目標已經明確,結果就比過程重要。畢竟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頭等大事。
01
不管我們再怎麼強調教育的公平性,但稀缺性資源,大概率都出現在資本左右,與資本共生。
所以有了《三十而已》的顧佳,削尖腦袋往上爬,為兒子爭取教育資源的場景。
顧佳是階層流動的存在,她鼓勵設計師丈夫創辦煙花公司,一路披荊斬棘,衝破階層壁壘,從工薪階層成功躍升為中產階層。
敏銳的她總能找到向上的敲門磚,更是在兒子身上埋下階層流動的種子,流動的跳板,便是稀缺的教育資源。
為了給讓兒子拿到頂尖幼兒園的報名資格,顧佳說服丈夫咬牙買下富人云集的市中心大平層,背上了巨額貸款,但幼兒園的面試卻沒有一次性通過。
在得知住在頂樓的王太太(校董夫人)的推薦信很有分量時,她不僅親自做蛋糕登門拜訪,不惜給王太太提鞋,還為王太太解決小行星命名的問題。並最終,以「每年為幼兒園舉辦一場成本80萬以上的煙花秀」為籌碼,順利讓兒子入學。
她為了給公司拉訂單,讓孩子的精英教育之路不受經濟的制約,忍辱負重打入上海「貴婦圈」。
02
像《三十而已》一樣,影視劇裡為子女教育投入很多的父母比比皆是。
《虎媽貓爸》裡的趙薇為了女兒可以上重點小學,將豪華複式樓換成了老破小的學區房。
《初來乍到》裡的潔西卡,為小兒子埃文制定了人生規劃,勢將他培養成醫生或者總統。
在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一個家庭有了孩子後,全家的重心便往教育上傾斜。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長們總是不惜投入大量成本。
買學區房、陪讀、報班補課、上私立名校,已是常態。
之前有篇《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引發熱議,其中,事件的主人公——一位高管媽媽,曬出了自己在女兒暑假的支出帳單:
一趟美國行:10天20000元
暑假請阿姨照顧:5000元
鋼琴考級,每周2節鋼琴課:2000元
遊泳班:2000元
英語、奧數、作文培訓:6000元
以上幾項開支總計35000元
所以很多父母紛紛表示:寒假和暑假,可以說是家庭一年兩度的破產季。
除了大量投入以搶佔國內最好的教育資源,當孩子到達一定年齡,很多有條件的家庭還會為子女謀劃留學之路。
03
無論如何,父母們都在用自己最大的財力和精力,帶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也有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想移民。
比如一些外地家長,受制於戶籍、學區房等問題,沒法讓孩子入讀當地的好學校,所以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海外教育。
而一些經濟條件能跟上,能支持孩子就讀本地國際學校的家長,但苦於孩子沒有海外身份,拿不到入學資格。
還有一些家長本身想讓孩子出國留學,想提前拿一個移民身份,做好參加華僑生聯考和申請歐美名校的兩手準備……
父母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而在教育這條路上,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投資是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如何規劃?如何讓孩子以後有更多選擇?值得深思!
免責聲明:本文封面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到侵權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