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會傳染,叫「父母的焦慮症」。
比如孩子小時候覺得他天真可愛,可有天聽說別人家的孩子睡整覺,不挑食,身高體重蹭蹭蹭好,你會忽然覺得自己的孩子落後了。
比如自己平常帶著孩子樂呵呵地四處撒歡玩,可有天聽說別人家的父母每天陪孩子風裡來雨裡去地送各種興趣班,外加各種啟蒙不斷檔,你又會忽然覺得自己做為父母落後了。
比如我原來一直沒認真思考過小柚子讀哪個學校的事,覺得就是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就好了。
直到昨晚,柚子爸回來鄭重其事地跟我說起,自己的同學正忙著賣房買房,準備給孩子找個好學校,我才知道還有這操作。
再細細一聽,整個人立刻感覺不好了。
我知道,我的「父母焦慮症」又犯了。
柚子爸說,他同學嫌自己現在房子附近的那個學校不夠好,現在正想辦法買個能讀好學校的學區房。
同學還給他發了一張廈門各小學、初中的劃片文件,以及各學校排名的資料。
剛開始我對柚子爸的認真樣嗤之以鼻,直到他說了一句話,我沉默了。
他說:「你知道嗎?廈門的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只有50%,好像我們小時候升學率沒那麼低」。
這句話瞬間點擊到我的痛點,害我一晚上睡得不踏實。
早上鬧鐘沒響就醒了,爬起來搜各種資料,還主動和柚子爸討論起學區房的話題。
想起印度電影《起跑線》裡的女主,一直逼著老公想辦法讓孩子進名校,每當老公不積極時,她就會絮叨地對老公說:「不去這個學校,以後女兒就可能會不學好,然後會變壞……」
於是她老公就立刻被鞭策到,趕緊陪她一起想辦法。
記得當時我看這段時,還覺得她有點誇張。現在竟然瞬間理解她了,因為我也開始浮想聯翩了:「假如小柚子讀完初中,上不了高中,他該怎麼辦?」
……
伴隨不安的情緒湧起,我們開始想對策了。
我們想如果參照了柚子爸同學的做法,就是換更好的學校讀。
研究了一下,我們目前劃片區的學校,小學還是可以的,中學就略差一些。
如果要換學校的話,我們有一個辦法,是我的戶口還落在父母買的小房子那,而這個地段的中學可能比我們這個要好一些。
但有個問題,小柚子如果要去那讀書,為了接送方便,我們肯定要舉家搬遷;那邊的房子比較小,也不夠住,我們肯定要租新房子住,這樣生活成本每月至少要增加2000塊,9年下來,差不多也要二十幾萬。
然後這邊的房子又得空著,因為租出去我們肯定是不捨得的。
最大的問題是,這9年的時間,我們都得住在另一個地方,生活環境也大變樣了。
這樣折騰真的有必要嗎?
我們在心裡打了一個大寫的問號。
於是,開始諮詢其他朋友。
有個朋友買房在島外,為了孩子能讀好點的學校,就買了個幾十平的學區房。但是不夠住,只能再租個房子住;原來的房子也就這麼晾著了。
還有個朋友,直接買了個十萬一平的學區房,讀的是第一梯隊的中小學;但她是兩個孩子,也算划算吧。
除了一些狠人,也有幾個朋友,跟我們一樣比較佛的。雖然也有琢磨過學區房的事,最後都因為不願折騰,放棄了這個念頭。
捫心自問,我不是那種佛到底的媽媽,也想過如果今天沒有為了孩子拼一點,孩子未來肯定會比別人起點低一點,說不擔心是假的;但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我也是做足了的;什麼人生不是短跑,是馬拉松;考上了名牌大學,人生也不一定人生就會從此一帆風順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想,假如我真這麼拼了,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心理失衡,在以後的人生裡,忍不住埋怨和綁架孩子:「你看看爸爸媽媽為了你,這麼辛苦,這麼折騰,你還有什麼理由不爭氣」!
這麼一想,我開始轉換思路,搜集現在房子所在片區學校的優點,也發現我們要就讀的學校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好很多。
於是,就下定決心,不折騰了。
經過這一番研究,我發現身邊對學區房執著的家長原來挺多的;為了孩子,很多家長真的挺拼的;想想焦慮的情緒怎麼來呢?大概就是那句常常被家長們掛在嘴邊的話:
「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
關鍵是什麼是能力範圍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想著夠一夠頭頂的天花板,卻沒發現腳底都踩不著地了。
而所謂「最好的」或許根本就是一個坑,是我們用欲望的鏟子,越挖越深的一個坑。
就像《三十而已》裡顧佳爸爸對她說的,「有時候人就是這麼把自己繞進去的。」
柚媽覺得,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修行,就是要懂得不時去安撫自己起波瀾的內心。
這份波瀾,可能是育兒中的艱辛,也可能是對生活的彷徨和恐懼,不管是什麼,我們都要聆聽它,然後等待這份波瀾過後,自己的想法變得澄澈寧靜。
最好的學區房,是父母的心早已安住下來,也給孩子一個可以安住下來,健康成長的港灣。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