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教學形態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作為教育者,不管我們是否願意,變革就發生在我們的教育之中。在教學領域,從上世紀80年代的各種教學改革實驗,到新世紀以來的新課程改革,再到時下炙手可熱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等,無不跳動著變革的音符。身處變革之中,有時並不知道教學到底要朝哪裡變、需要如何變,加之,各種教學改革的提法又各不相同,因而容易讓人感到教學變革成了迷霧般的存在。難怪不少教師發出了「越來越不會教書」的感慨。

書籍是人類前行的燈塔。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習中心教學論》與《學習中心教學的學校行動研究》兩本書,好似一絲光芒,穿透教學改革的迷霧,讓我們看到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清晰輪廓和基本方向。

探尋我國課堂教學變革的基本方向,是陳佑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以課堂教學轉型為旨趣的中小學學習中心課堂建設的理論與行動研究」的研究主題。在此項目的研究中,陳教授對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學改革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解讀,帶領我們跳出各種改革的具體細節,發現它們共有的特徵,如強調「少教多學」「以學定教」「以學評教」等。在此基礎上,結合對國外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研究,明確指出,我國的課堂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性變革,其基本方向就是,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文字不多,卻非常有力地闡明了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與特徵。

閱讀《學習中心教學論》有助於我們「看準」和堅定當前教學改革所應堅持的方向。作為教育者,面對教學改革的不同提法,我們容易搖擺不定,甚至止步不前或推倒重來。的確,教學改革是存在風險的,尤其是面對承載著我們未來希望的下一代,謹慎的態度是絕對必要的。但這並不是拒絕變革的理由,只不過,在變革之前,必須科學論證,認準方向,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變革的風險。陳教授在《學習中心教學論》一書中,以其嚴謹的治學風格和科學的理論研究,論證了「學習中心教學」這一變革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於我們堅定教學變革的信心。

該書由四部分共計八章內容組成。其中,第一部分「課堂教學的當代轉型與建構學習中心教學」,主要從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及其歷史改進的反思、當代社會發展對課堂教學變革提出的要求等問題的分析入手,提出建構學習中心教學是我國課堂教學轉型的基本取向。第二部分「學習中心教學思想與實踐的歷史回顧」,對西方和我國學習中心教學思想和實踐的發展過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第三部分「學習中心教學的特質及其教學過程組織」,在對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特質、存在理由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習中心教學過程組織的邏輯、實施策略、教學設計以及評價標準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探討。第四部分「學習中心教學實踐推進中的問題及其應對」,基於對國內學習中心教學改革經驗的反思,對我國學校推進學習中心教學所遭遇的困難、挑戰及如何突破等進行了分析討論。

這一系統的理論研究在兩個方面為我們消除了疑慮。一方面,陳教授通過對於傳統教學、時代特徵和國內改革需求之間關係的分析,雄辯地證明,學習中心教學是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改革良方,是培育當代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路徑,是國內外教學改革經驗的繼承發展,從而表明,堅持此方向是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他通過對於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特質、過程組織、實踐策略等進行深入研究,證明了堅持此方向是可行的選擇。

《學習中心教學的學校行動研究》一書則完整呈現了四所參與學習中心教學行動研究的學校的研究過程及其成效。閱讀這本書,有助於了解學習中心教學在中小學進行實踐操作的具體樣態,對於有志於進行學習中心教學變革的學校和教師而言,從中可以獲得很多借鑑、啟發或參照。當然,教學改革是複雜的,儘管陳教授團隊所進行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詳盡有力,但終究不能代替各個學校和各位教師自己的探索。令我們欣喜的是,這兩本書本身呈現了他們探究的過程,也展示了他們的探索方法,可供我們借鑑。其中對教學理論與實踐關係的處理以及對作為教學變革主體的教師的培訓,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與轉換。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是教學變革中常見的問題,但是,作為身在變革中的教育者,是否具有將兩者結合的勇氣,能否掌握將兩者結合的方法,直接決定著教學變革效果。陳教授的研究在這兩個方面都提供了示範。他首先在對國內外已有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反思基礎上提出對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理解,然後,以這種基本理解作為假設,在中小學進行學習中心教學的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檢驗、修正和發展這種假設,進而完善對於學習中心教學的理解。這一做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管是教學研究者,還是教學實踐者,要想改革現有的教學形態,就需要不斷地在兩者之間進行轉換。

第二,關注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線教師擅長基於自身經驗或模仿他人做法去「做」,但有很多教師不善於運用新的教學理論去變革教學實踐。有鑑於此,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與中小學合作開展行動研究之前和行動研究過程之中,通常會進行適量的培訓,將新的教學理念、原則教給教師,尤其注重引導教師「學習如何進行教學思維」。這種培訓的取向是,「不以教教師具體教學知識為目的,而以教教師學會教學思維為目的」;培訓的過程體現了「用中學」「做中研」「做中創」等將「學、做、研、創」一體化的特點。

對於有志於進行課堂教學形態變革、建構學習中心教學的教育人而言,閱讀這兩本書是很有益處的。它們既能提供思想啟迪,又能提供操作策略。但是,僅僅閱讀是不夠的。尤其是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閱讀教學理論書籍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而教學素養的形成必須通過自身的能動活動來發展。面對這兩本書,我們最好的辦法是採用「坐著學」+「做中學」的方式,先沉下心來,認真閱讀,然後將它們運用到實踐之中,邊做邊體會,如此定能有所收穫。(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6日第10版 

相關焦點

  • 學習者本位的未來學習場域形態及其建構
    針對未來學習可能面臨的更大困境和挑戰,為幫助學生在智慧多元的技術支撐下的學習場域中成功學習與生活,學界有必要對未來學習的本質、價值、特徵表現、學習場域形態及其建構進行研究,以期為學習者未來學習提供實際意義上的素材與信息,培養其成為終身學習者。1未來學習的本質及終極價值學習一詞古已有之。過去的學習指向個體認知活動,重在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 「圖式教學」:建構新的學習方式
    原標題:「圖式教學」:建構新的學習方式  ■王學金 王家躍   近年來,我校提出了建設「優學課堂」的主張,而達成與實現「優學」的校本課堂樣式與學習策略則是「圖式教學」。   圖式教學是認知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根據兒童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適度的延伸,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認識與實踐系統。
  • 建構性教學模式在傳播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建構性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建構性教學來源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發現知識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建構。這一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獲取,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建構情境(相關社會文化背景)和其他人的幫助(老師和同學)獲取學習資料,採用意義建構的方法獲得。
  • 【好文共賞】新型建構主義理論——中國學者對西方建構主義的批判吸收與創新發展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念是單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還是有其他內涵?建構主義的認識論到底是主觀主義的還是主客觀相統一?當前是否還應該將建構主義作為指導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論基礎?(一)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主導—主體相結合西方建構主義者一貫標榜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以學生為中心,即與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
  • 陳佑清等:學習中心教學建構的學理依據及對傳統教學的變革
    三學習中心教學建構的學理依據當代教學為何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從當代教學的價值取向(目標追求)以及實現這種教學價值取向的教學過程的特殊性,進行深入的分析。2.基於素養學習與教導機制的教導與學習的關係教與學的關係是理解教學過程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將教學過程區分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過程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過程時,實際上主要是從教與學在教學過程中的關係不同來理解教學活動結構。
  • 教學設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注意要點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設計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識要利用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知論認為,知識既不是通過感覺也不是通過交際被動獲得的,知識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啟示
    建構主義本身並不是一種學習理論流派,而是一種理論思潮,並且目前正處在發展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能動性,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是我國現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頻繁出現的考點。除了建構理論的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觀外,還需注意建構理論給實際教育教學的啟示。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一、引言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快速更新,學校3.0時代提上日程,混合式教學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綜合運用不同學習理論、不同技術與手段和不同應用方式,集班級授課制群體學習優勢與網絡學習個性化為一體,成為教師研究的新型教學形態。
  • 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傳播學教學模式探析
    教學中如果運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理論講授為主,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僅僅作為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的教學不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造成學生對傳播學理論知識理解的一知半解,也難以吸引學生上課興趣,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並得到國內外眾多教師關注與認可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引入到傳播學課程教學模式設計中就顯得非常必要。
  • 建構主義十大核心教學主張
    教學羅盤:jiaoxueluopan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本文將整合對教學實踐具有影響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建構主義世界觀、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四個維度為框架(如下圖),進行建構主義教學主張的綜合解讀。
  • 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導讀:在傳統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高於一切的,它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
  •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什麼?
    建構主義的三種主要類型是什麼?通常,這個統一體分為三大類:基於讓·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建構主義,基於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會性建構主義和激進的建構主義。根據GSI教學與資源中心(2015,p.5):認知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基於其現有認知結構主動構建起來的。因此,學習與他們的認知發展階段有關。
  • 教師招聘-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的基本理論有四大流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我國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考試中重要考點,因此幫助大家梳理一下主要內容,從而輕鬆應對考題。一、建構主義的產生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在吸取認知等理論觀點後,朝著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方向發展起來的。
  • 以學生為中心 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大工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舉辦...
    以學生為中心 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大工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舉辦「教學創新大賽」專題系列培訓 2020-06-21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快速明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二、不同建構主義學習觀的主要分歧和共同點主要分歧:1.知識是怎樣建構的2.世界是否可知3.知識是情境性的還是普遍性的共同點:1.強調複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學習任務2.強調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3.強調學生用多種方式表徵教學內容4.強調學生理解知識建構過程
  • 學習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在皮亞傑的"認知結構說"的基礎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對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並提出了
  • 讓學員成為學習的主人-基於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上)
    我們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情景式、體驗式、研討式等等,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情景教學法,一個能讓每一個學員都全身心地都能夠參與進來的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建構主義最經典的四個概念是「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
  • 基於建構主義的五大教學模式之:討論教學模式
    一、討論教學模式的含義討論教學模式,也稱研討教學模式,是指圍繞某個主題,運用深入的討論、交流、探究、辯駁、反思等,找到解決方案並最終達成共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討論教學模式中,學習者成為真正的學習中心和主體,通過自我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深入的建構。
  • 六模塊「3+X」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 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作用
    六模塊「3+X」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將全國十八大優秀教學模式加以概括、規範,使之更為成熟、完善,並上升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具有較強實踐性和獨特的個性特點。它所建構的教學理論,不僅是精練濃縮的,而且是具有可行性、典型性和優越性。
  • 基於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讓學員成為學習的主人(下)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基於建構主義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學習發生的過程(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和四大要素(情景、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今天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設計一個基於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項目。我們知道建構主義情境教學包含了四大要素,情景、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對應的一個基於建構主義的情景教學項目必要包含了情境共融、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意義建構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