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作為教育者,不管我們是否願意,變革就發生在我們的教育之中。在教學領域,從上世紀80年代的各種教學改革實驗,到新世紀以來的新課程改革,再到時下炙手可熱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等,無不跳動著變革的音符。身處變革之中,有時並不知道教學到底要朝哪裡變、需要如何變,加之,各種教學改革的提法又各不相同,因而容易讓人感到教學變革成了迷霧般的存在。難怪不少教師發出了「越來越不會教書」的感慨。
書籍是人類前行的燈塔。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習中心教學論》與《學習中心教學的學校行動研究》兩本書,好似一絲光芒,穿透教學改革的迷霧,讓我們看到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清晰輪廓和基本方向。
探尋我國課堂教學變革的基本方向,是陳佑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以課堂教學轉型為旨趣的中小學學習中心課堂建設的理論與行動研究」的研究主題。在此項目的研究中,陳教授對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學改革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解讀,帶領我們跳出各種改革的具體細節,發現它們共有的特徵,如強調「少教多學」「以學定教」「以學評教」等。在此基礎上,結合對國外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研究,明確指出,我國的課堂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性變革,其基本方向就是,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文字不多,卻非常有力地闡明了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與特徵。
閱讀《學習中心教學論》有助於我們「看準」和堅定當前教學改革所應堅持的方向。作為教育者,面對教學改革的不同提法,我們容易搖擺不定,甚至止步不前或推倒重來。的確,教學改革是存在風險的,尤其是面對承載著我們未來希望的下一代,謹慎的態度是絕對必要的。但這並不是拒絕變革的理由,只不過,在變革之前,必須科學論證,認準方向,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變革的風險。陳教授在《學習中心教學論》一書中,以其嚴謹的治學風格和科學的理論研究,論證了「學習中心教學」這一變革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於我們堅定教學變革的信心。
該書由四部分共計八章內容組成。其中,第一部分「課堂教學的當代轉型與建構學習中心教學」,主要從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及其歷史改進的反思、當代社會發展對課堂教學變革提出的要求等問題的分析入手,提出建構學習中心教學是我國課堂教學轉型的基本取向。第二部分「學習中心教學思想與實踐的歷史回顧」,對西方和我國學習中心教學思想和實踐的發展過程進行了回顧和反思。第三部分「學習中心教學的特質及其教學過程組織」,在對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特質、存在理由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習中心教學過程組織的邏輯、實施策略、教學設計以及評價標準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探討。第四部分「學習中心教學實踐推進中的問題及其應對」,基於對國內學習中心教學改革經驗的反思,對我國學校推進學習中心教學所遭遇的困難、挑戰及如何突破等進行了分析討論。
這一系統的理論研究在兩個方面為我們消除了疑慮。一方面,陳教授通過對於傳統教學、時代特徵和國內改革需求之間關係的分析,雄辯地證明,學習中心教學是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改革良方,是培育當代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路徑,是國內外教學改革經驗的繼承發展,從而表明,堅持此方向是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他通過對於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特質、過程組織、實踐策略等進行深入研究,證明了堅持此方向是可行的選擇。
《學習中心教學的學校行動研究》一書則完整呈現了四所參與學習中心教學行動研究的學校的研究過程及其成效。閱讀這本書,有助於了解學習中心教學在中小學進行實踐操作的具體樣態,對於有志於進行學習中心教學變革的學校和教師而言,從中可以獲得很多借鑑、啟發或參照。當然,教學改革是複雜的,儘管陳教授團隊所進行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詳盡有力,但終究不能代替各個學校和各位教師自己的探索。令我們欣喜的是,這兩本書本身呈現了他們探究的過程,也展示了他們的探索方法,可供我們借鑑。其中對教學理論與實踐關係的處理以及對作為教學變革主體的教師的培訓,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注重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與轉換。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是教學變革中常見的問題,但是,作為身在變革中的教育者,是否具有將兩者結合的勇氣,能否掌握將兩者結合的方法,直接決定著教學變革效果。陳教授的研究在這兩個方面都提供了示範。他首先在對國內外已有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反思基礎上提出對學習中心教學的基本理解,然後,以這種基本理解作為假設,在中小學進行學習中心教學的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中檢驗、修正和發展這種假設,進而完善對於學習中心教學的理解。這一做法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管是教學研究者,還是教學實踐者,要想改革現有的教學形態,就需要不斷地在兩者之間進行轉換。
第二,關注教師教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線教師擅長基於自身經驗或模仿他人做法去「做」,但有很多教師不善於運用新的教學理論去變革教學實踐。有鑑於此,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與中小學合作開展行動研究之前和行動研究過程之中,通常會進行適量的培訓,將新的教學理念、原則教給教師,尤其注重引導教師「學習如何進行教學思維」。這種培訓的取向是,「不以教教師具體教學知識為目的,而以教教師學會教學思維為目的」;培訓的過程體現了「用中學」「做中研」「做中創」等將「學、做、研、創」一體化的特點。
對於有志於進行課堂教學形態變革、建構學習中心教學的教育人而言,閱讀這兩本書是很有益處的。它們既能提供思想啟迪,又能提供操作策略。但是,僅僅閱讀是不夠的。尤其是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閱讀教學理論書籍的最終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而教學素養的形成必須通過自身的能動活動來發展。面對這兩本書,我們最好的辦法是採用「坐著學」+「做中學」的方式,先沉下心來,認真閱讀,然後將它們運用到實踐之中,邊做邊體會,如此定能有所收穫。(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6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