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培訓工作中,時常困擾培訓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是如何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我們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式、情景式、體驗式、研討式等等,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的情景教學法,一個能讓每一個學員都全身心地都能夠參與進來的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建構主義最經典的四個概念是「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它重要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經驗、信念和價值觀,並且這些都將影響他們學習。而學習就是讓學員對已有的信念和價值觀進行重新建構,形成新認知的地方。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首先我們來看孔子東遊的一個小故事。孔子東遊,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讓弟子顏回到前面飯館討點飯吃。飯館的主人說提出要求:「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不然,亂棍打出」 ,拿筆寫了一真字。顏回自認很簡單:「我五歲就識此字,是認真的真字。」結果店主以冒充孔子學生將其亂棍打出,顏回就這樣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
孔老夫子前去答曰:「此字念『直八』。」
店主笑到:果是夫子來到,快請父子用餐。
顏回不懂,問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 『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的事是認不得『真』啊。
在這個故事中,顏回看到「直」和」八「是」真「字,是顏回已經建立的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範式。建構主義教學是基於學員自己已經存在的知識(圖式),如果已有的知識經驗較少,都不知道「直」、「八」和「真」是什麼,要達到理想的建構高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顏回的看到「真」並且能夠辨別出真,就是一個同化的過程。同化是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
平衡是一種認知狀態,學員能用現有的圖式去同化信息的時候,他處於平衡的狀態;當圖式不能同化信息的時候(「真」不是真),平衡就會被打破,修改或者創造新的圖式(「真」是直八)的過程就是新的平衡。學習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而顏回理解了「真」可以是「直八」,就是一個修改和重建圖式的過程。順應是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
基於建構主義的情境教學的四大要素
在建構主義中,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1)情境
在情境教學中,我們以工作中常遇到的典型場景作為教學載體,結合實際工作場景,提煉並設計相應教學情境,讓學員以角色參與完成任務推動學員自主性的參與解決問題,並依次進行相應的考核、評估和復盤,將工作情境搬到培訓現場的培訓方式。用情景來激活學員已有的知識。
2)協作
協作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培訓師與學員之間,學員與學員之間的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協作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協商的意識。協商主要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覆商量什麼是比較合理的;相互協商是指學習小組內部之間的商榷、討論和辯論。
3)交流
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交流來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怎樣更多的獲得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於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
4)意義建構
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其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員建構意義就是要引導學員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總而言之,基於建構主義的情景教學,是讓學員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和對情景信息的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應對方案。每個學員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構成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員原來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