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一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選擇、判斷、填空、簡答、論述都有涉及,以全題型備考。難度在中等偏上。下面將這部分知識做一個梳理,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我們所說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如斯拉文所說:「在教學心理學中正發生著一場革命,人們對它的叫法不一,但是更多的把它稱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分為個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個人建構主義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如何建構某種認知或情感方面的過程,代表人物皮亞傑,基本觀點是: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社會建構主義關注學習和知識建構背景後的社會文化機制,代表人物維果斯基,基本觀點: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
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態性。首先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其次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並不是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最後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普遍認可,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建構主義的學生觀。首先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其次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
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是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簡單是知識的呈現者,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現在的想法,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首先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吸收者,相反,他們要主動的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其次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者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最後學習的情境性。知識存在一個具體、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於情景的知識符號,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繫在一起,通過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步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工具、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知識觀、學生觀和學習觀是建構主義三大觀,也是學術研究界普遍、共同認可的建構主義觀點。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和教師觀,我們一一併來了解梳理。
四、教學觀。由於知識動態性和相對性以及學習的建構過程,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成知識,而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活動,以實現知識經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
五、教師觀。與傳統教師觀提倡教師權威和中心地位不同的是,建構主義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為教學活動創設有利的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在這種環境中通過實驗、探究、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激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答案。教師還應培養學生批判性的認知加工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應該通過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意義建構。
鑑於學生總是分不清建構主義和認知主義。我們將這部分內容以習題進行鞏固。
1.簡單概括建構主義與認知主義的區別與聯繫?
1.【參考答案】
區別:
(1)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情境性、動態性是一種解釋和假設。認知主要強調知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直接藉助用來學習。強調原有知識對新知識的作用。
(2)學生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是知識的建構者。認知主義認為學習是知識的吸收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
(3)教師觀。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習學習的合作者和幫助者。認知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習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建構主義更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展。
聯繫:建構主義與認知主義都是強調原有知識對新知識的作用。建構主義更強調是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新知識對原有知識的擴充、改進、補充。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