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是各地區教育心理學的一大。學習理論包括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等。
考生在複習中除了要對最基礎的行為主義理論有深度了解,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也是一大重點,因為這兩個理論是我們開展新課程改革的依據和理論基礎。單方面理解建構主義並不難,包括書上的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觀。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等。
對此我們常常疑惑,皮亞傑不是認知主義的嗎,怎麼歸入建構之中了。這是考生心中常有的疑問,也是在考試中較為容易混淆的考點。下面中公教育劉亞迪老師跟大家一起辯證分析下。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認知主義是建立在對行為主義批判的基礎之上,行為主義只強調刺激和反應的聯結,而忽視了二者之間個體心理意識的作用。因而,認知主義認為解釋刺激和行為的中間過程,才更有意義。他們認為,學習就是面對當前的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的組織,從而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繫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
建構主義的觀點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這一觀點也強調這個認知結構建構的過程。在知識觀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動態的,是具體情景中生成,學習觀認為學習是積極建構心裡認知的過程,學生觀認為學生有巨大的潛能,每個人有自己的認知結構。
二者都是建立一種知識結構,認知主義的代表人物布魯納的觀點就是讓學生主動發展認知結構,但是這種結構主要是讓學生去發現已經存在或者說被證實過的,而建構中的主動發現是發現一個適合具體情境中的知識結構,因而不是去理解已有的知識,而是在應用中重新建構出來的。這是二者的主要區別。建構主義的動態知識觀,強調兒童認識的個別差異,以及學習中具體情境應用,這都是與認知主義不同的。
二者讓我們產生很大疑惑原因就是建構主義是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會有很多相似點,因而只簡單理解其表面特徵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深層次了解。
中公講師劉亞迪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