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象棋大小的圓形塑料塊放在額頭,十幾秒鐘,它就能將你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心電圖等數據上傳到你的手機。如果這不是科幻小說,會有多少人為這個小物件兒掏錢買單?
這是移動醫療設備製造商Scanadu的創始人 Walter De Brouwer(上圖),在創業四年後的今天需要回答的問題。
這位比利時人在矽谷創辦的企業,不久前剛剛獲得來自復星昆仲資本、騰訊等亞洲投資者總額3500萬美元的投資。本文開頭提到的那款智能硬體名叫Scanadu Scout,目前已打包發往全球8000位首期用戶手中試用。
將科幻電影《星際迷航》中的「三錄儀」(Tricorder)帶到現實世界,幾乎是如今全球移動醫療硬體製造商們的最高夢想之一。電影中的「三錄儀」,是24世紀星際巡航中的必備手持設備,能便捷迅速地對人體進行檢測及診療。
但相比「三錄儀」,Walter De Brouwer 希望Scanadu Scout不再是醫生的專屬設備,而是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按照他的構想:未來的家庭藥箱將不再僅限於一支溫度計和一打創可貼;急診室、CT中心和化驗室這些醫院的專屬部門,將都會被集成進移動硬體和智慧型手機。
「 通過簡單易用的體驗,讓任何用戶都能隨時隨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能把這些數據提供給醫生獲取專業健康意見,讓預防--診斷--治療的一體化方案成為可能。這是我們投資Scanadu最核心的原因。」 復星昆仲資本管理合伙人鮑周佳對FT中文網表示。據鮑周佳介紹,入股之後,復星將致力於將Scanadu產品引進中國。
根據波士頓諮詢的預期,2013年到2020年間,中國醫療科技市場將保持14%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年收入將從220億美元增加到550億美元,幾乎所有的產品品類都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增長。「移動終端和網際網路對人們健康意識和醫療服務的提升,將打造一個萬億級別的產業」 ,這是鮑周佳的預期。
但這顯然並非故事的全部。移動醫療硬體從科幻電影到現實商用的道路,無疑也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迷航」之旅。
Scanadu Scout(左)和《星際迷航》中的「三錄儀」(右)
以中國市場為例,根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今年發布的《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中國移動醫療APP目前已達2000多款。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混亂;用戶隱私存在隱憂;傳感器精度不足,難以獲得實質價值數據等問題,日益突出。
與此同時,因為缺少明確的網際網路醫療通信協議和相關行業標準,來自監管層面的影響,也是不確定因素之一。即便是成立四年的Scanadu,其產品目前也仍在美國接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核,登錄非處方市場的時間懸而未決。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移動醫療的淘金大潮中,至今仍未誕生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象級公司。目前的主流移動醫療設備廠商,除了靠出售硬體賺取價值,尚未看到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如何挖掘數據平臺背後的價值,打通真正貫通上下遊的生態價值鏈,是每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帶著諸多疑問,FT中文網專訪了在矽谷的Walter De Brouwer,想聽他談談,「三錄儀」的科幻夢想如何照進今天的商業現實。
對話Walter De Brouwer(FT中文網:FTC,Walter De Brouwer:DB)
FTC:和我們說說Scanadu的最新融資吧。
DB:Scanadu的A輪融資均來自美國的風險投資者。投資人之一是Ame Cloud Ventures的楊致遠(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的到來,改變了Scanadu的整個狀態,我們開始思考中國市場的機會:
一個200多萬註冊醫生的國家,卻擁有超過13億消費者,後者還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大部分醫療費用。 而同時,中國中產階層的湧現速度正在超越美國。論移動技術,中國領先美國五年,但實體醫療水平卻要落後美國十年,這無疑是移動醫療領域的黃金機會。
復星昆仲資本對此興趣很高,郭廣昌特意飛過來達成了交易。其他投資人還包括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寬帶產業基金和新加坡iGlobe。
FTC:你認為中國的投資人看重Scanadu的原因是什麼?
DB:首先是我們的改革願景:Scanadu希望全球每個人都能通過行動裝置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我們致力於將重點照護檢驗(POC)、快速診斷測試(RTDs)和體外診斷(IVD)集成到行動裝置上,並應用於非處方醫療市場(OTC)。
第二,消費者可以用我們的產品為他們的親人和朋友提供檢測,用戶的關係網效應會發揮很大的槓桿作用。
第三,我們還會構建雲構架和移動醫療數據,讓用戶將自己的原始數據儲存在屬於自己的設備和雲上。用戶自主控制,是未來醫療數據的趨勢。
FTC:中國投資者的到來,是否會考慮未來把產品引入中國市場?
DB:會的。20世紀,美國是超級經濟體,中國還是新興市場。但到了21世紀,美國和中國都成了超級經濟體。美國的增長率是2.2%,而中國仍是7%。
醫療產品需要適用不同國家消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我們選擇美國與中國並行的發展戰略:Scanadu既是一家美國公司,同樣也是一家中國公司。
FTC:這幾年,移動醫療已是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加入這個市場。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難度在哪裡?
DB:門檻其實非常多,你需要一個涉及多領域的團隊:數學、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醫學工程、生物化學和計算機等等。這不僅要有經驗豐富的五零後,也需要年輕人。還要有懂得政策的專家,以便和不同國家的監管者打交道。與此同時,你也要通過有效的市場反饋來不斷證明自己。
FTC: 但目前的移動醫療產業,尚未看到成熟清晰的商業模式,作為一個初創企業,未來你打算靠什麼盈利?
DB: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產品通過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審核,用戶能用上我們的設備來監測自己的體徵信息,並將其儲存至雲端,那時將會發生什麼?解讀這些醫療數據的市場就會井噴。醫生就會變成數據分析師,設備會被用來解析數據。到時候會湧現出很多新工種,比如基因組數據專家。
FTC:Tim Cook已經宣布了蘋果進入醫療領域的計劃,作為一個行動裝置的初創企業,怎麼應對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大公司的競爭?
DB:蘋果和谷歌會持續砥礪我們。但是他們是大企業,他們進入一個領域的主要目的在於構建商業平臺。但我相信,未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容。就像Founders Fund 的創始人Peter Thiel所講的,從突破性技術(0到1)到逐步改善(1到N)是有很大區別的。
蘋果在1到N的層面做的很成功,當看到有效的模式,他們就像博格人(《星際迷航》中的人造人種族)一樣,通過同化,為己所用。但初創企業專注的是從0到1。
FTC:如何確保你們設備檢測結果的精確性?
DB:醫療設備和醫療數據都是被政府監管的。監管者會向我們出示需要符合的數據標準差和絕對誤差,以及需要遵從的臨床試驗原則與協議。如果通過了這些標準,我們就能夠得到許可進入非處方市場。
我們在中美兩國的調研中發現,消費者都希望,他們使用的移動醫療設備能夠接受和專業醫院的醫療設備相同標準的監管。所檢測出的數據也要和醫生使用的相同。這樣監管者實際成了醫生與行動裝置消費者之間的橋梁。
FTC:Scanadu Scout在FDA的審核還需要多長時間?
DB:這是一個非常深入的過程,不能確定確切的時間。我們計劃在今年底遞交上市前通知書(510k),並且希望產品能在2016年正式上市,這也將是我們四年來收集數據的成果。
FTC:現在移動醫療設備的消費者不光想得到一組數據和曲線圖,他們也想知道面對健康問題該如何採取行動?,如何滿足他們這一需求?
DB: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都會變成數據專家,就現在使用電腦和網際網路一樣。醫藥領域將向公眾開放,其他行業的科學家會進入這一領域,就像在今天編輯Wikipedia一樣重新書寫這個行業的格局。
FTC:未來十年的移動醫療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DB:到2016年,首款通過監管審核的智能移動醫療設備和一次性用品,將會面向社會消費者;很快,手機也將實現醫用化,定點照護設備會被集成到智慧型手機中;這一領域的終極形態將是:大多數的硬體將會被融進軟體和算法,並可能植入人們體內,這樣不但能不受幹擾地檢測身體數據,還會提供實時治療。
這些技術變遷可能引發社會劇變。健康也會變成數據,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數據是可以改變和掌控的。「診斷」(diagnosis)這個詞將消失,會被一個更適合21世紀的詞彙--「建議」(recommendation)所代替。
(原文標題:Scanadu:門診部真能裝進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