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為何明朝打不過滿清?清朝又打不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2020-12-19 騰訊網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我今年讀博士,旨在研究國家的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問題。往期欄目中,我發現堂主多次強調近代化國家的在和平時期的競爭能力和戰爭時期的生存能力,相較於中世紀國家完全是代差碾壓,給的依據是近代化國家的上下層之間緊密聯繫,政府可以直接統治到老百姓,而中世紀國家的上下層完全脫離,也就是「皇權不下鄉」。為什麼前者可以獲得碾壓後者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西方是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式做到了中世紀國家到近代民族國家的脫胎換骨?我想好好研究這段歷史,除了佩裡·安德森的《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霍布斯的《利維坦》,還有哪些著作值得一看?請堂主大人推薦,不勝感激!

近代國家的整個組織架構的提升,並不只是單純組織本身,是整個經濟模式的提升進步。

在古代,地租是勞役地租轉向實物地租,再轉向貨幣地租。勞役地租就不用說了,是農民到地主的自留土地幹活,地主拿走自己自留土地的收成。實物地租那就是地主自己不留土地了,總產出按照比例抽成。而到了貨幣地租更進一步,農民把產出賣了錢,再拿錢給地主。

圖:我國先秦時的井田制就屬於勞役地租,公田就是周天子的地。

國家的稅收也是如此,像明朝主要入帳收入是四千多萬石糧食,加上兩、三百萬兩的商稅和鹽等稅,但是其實最大頭收稅是來自於勞役,比如說每年抓幾萬山東人去砍柴、修房子,十幾萬山東人幾十萬江蘇人去保障運河漕運,幾十萬陝西人、山西人、河北人去給邊界運糧,就是勞役稅收為主,實物稅收為輔,加上少量貨幣收入。後面說的幾百萬白銀之類,其實只是把部分勞役稅和實物稅改收白銀。

圖:徭役是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雜役、軍役等,凡國家無償徵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明代徭役分為三種,一為裡甲役,裡甲役即一裡的事務,二為均徭,即供官府經常性的差役,三為雜泛,為臨時派遣的一切差役。

這樣的財政體制,是因為商品經濟不夠發達,政府的能力也弱不能統計市場流通。畢竟抓人服役簡單粗暴,比體積小重量輕的白銀好查多了。

結果問題就是複雜的勞役和實物模式,使農民總體付出很多,但是最終能使用的量卻很小。像唐代每年在邊界地區和糴五、六百萬石糧食,只需要內地農民付出千把萬匹絹就行,等價購買力折銀也就是千把萬兩,而勞役體制下簡單粗暴的運輸成本可能就是三、四千萬了。

明代後期邊軍糧餉折銀,以前有研究說是導致邊界糧價貴,以前12石一年的實物米軍餉,折銀後只能買三、四石了。但是最近研究是士兵反而願意要白銀,因為民運不可能運到哨所,還需要士兵自己去幾百裡外運回家,這成本比糧價貴還要命了……

圖:大宗貨物運輸肯定是專業商隊成本最低,而讓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自己運幾千裡地,這個時間、消耗、人身風險都極其巨大,很容易把人壓死。

近代國家的關鍵就是商品經濟發達,整個社會都基於商品經濟和貨幣化地租重組,所以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現金,可以用現金做槓桿撬動整個社會組織。像清朝遠徵科布多,放到明朝就是抓幾十萬山東人去運糧,死掉幾萬,清朝就可以交給商旅來執行,大不了多給點錢嘛。

同時對於人民服役的組織也就更好了,實際上義務兵役制的形式,中古國家也一直在執行,只不過這些被動員的人力就去砍柴運糧了。在貨幣化以後,這些被抓來的人力就直接拿去當兵,比砍柴運糧有效率得多。

圖: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到過,西歐的軍需保障非常方便,一個銀行匯單就可以採購到足夠幾萬人使用的物資,通過密布的河流港口運到軍營,這就是商業發達的原因。而在西歐之外物資保障就困難得多,需要自己組織軍站。

同時中古國家,要麼是歐洲一樣只能分散成很多小邦國,要麼是中國一樣靠儒生官僚湊合搞大一統。小邦國的組織體系只能在很小範圍內使用,而儒生官僚掌權的同時他們自己截留了大部分地租,幾萬儒生官僚背後是上百萬個秀才以上家庭和上百萬胥吏家庭,這些人不事生產,主要工作就是收稅(包括地主的地租和侵吞國稅),但是收稅又自己全消耗掉了,既不產生生產力也不產生動員力,等於國家動員力就沒了。

圖:看《水滸傳》就知道,宋江這種胥吏就是坐地虎,背地裡是山東黑社會組織頭目。而明代秀才就有免稅特權,考上秀才還有人投獻土地,等於考一個國家損失一筆錢。

而近代國家用專業官僚體系代替了半吊子儒生,官僚數量比儒生官僚多,但是又比秀才少得多,可以代替胥吏深入一線收稅,可以控制的稅源就大大增加了。收上來的錢多了,那就有錢直接採購軍需品和養兵了。

明朝一個大帝國,被滿清撿了漏;滿清王朝又是一個大帝國,中央政府收入比不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原因皆在於此。

圖:清末和民國時期,收稅能力最強的衙門是海關,是他支撐了清政府、北洋軍閥、蔣介石等勢力,外國人將海關稅收交給誰,誰就掌握了最強財權,進而可以發展勢力。

有一本書叫《競逐富強》,寫軍隊和國家的財政體系演變發展歷史,蠻有意思的,不算深,但是有趣。

問:堂主,最上這種1.4萬噸的巡洋艦出現,讓各國都開始大規模建造萬噸級輕巡。而在與裝備203毫米主炮重巡洋艦的對抗中,裝備152毫米炮的大型輕巡洋艦有多大的價值?在這個問題上,為什麼英國人更偏好於裝備6寸炮的萬噸輕巡,美國人縱使全都要,布魯克林和克利夫蘭級也遠多於巴爾的摩級,而始作俑者的日本卻恰恰相反?

為什麼要巡洋艦之間互相對抗?打仗又不是鬥獸棋……打仗那是軍棋,我能用司令管你軍長,那幹嘛要軍長對拼。

巡洋艦發展是有幾條不同的脈絡的,條約是幹擾了正常發展,但是戰術的強大慣性還是會讓他回歸正常。

在一戰前巡洋艦是三種,一種是決戰向巡洋艦,就是重火力重防護,遇到戰列艦也能槓一下的裝甲巡洋艦-戰列巡洋艦,他們的任務就是消滅敵人的巡洋艦;一種是輕型巡洋艦,航速快,有達到口徑上限的速射炮,可以引導魚雷部隊也可以靠速射炮消滅魚雷部隊,保護自己的主力艦;還有一種是殖民地巡洋艦。殖民地巡洋艦不是為了艦隊戰設計的不提,剩下兩種就是巡洋艦發展的正統,都屬於必不可少的。

圖:不管英國戰巡還是德國戰巡,其核心任務都是艦隊偵察,因此首先保障速度指標,之後防護和火力各有側重。

但是條約限制了主力艦的建造,所以新增戰列巡洋艦的可能減少了,而高速大威力主力艦的需求又擺在那裡,所以才搞出來8寸炮級別的巡洋艦,作為破產版戰列巡洋艦使用。而反魚雷任務,就從過去的敞開式炮架手動裝填的6寸炮輕巡洋艦,發展成了炮塔+機械裝填的6寸級別輕巡洋艦。

圖:巴爾的摩級重巡。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1921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巡洋艦的排水量與火炮口徑的上限。根據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規定,巡洋艦按裝備火炮口徑分為兩級:A級的巡洋艦主炮口徑為155 -203毫米,即重巡洋艦;B級主炮口徑不超過155 毫米,即輕巡洋艦。

8寸炮巡洋艦其實就是半吊子,尤其是條約限制內,它的火力不足以壓制6寸炮輕巡洋艦,防護大家都差不多,有效交戰距離也頂不住6寸炮,而6寸炮的反驅逐艦能力它又沒有。最後證明其實沒啥用,但是缺乏戰列巡洋艦的情況下又不得不造。

圖:完美重巡德梅因級。它的標準排水量增至1.75萬噸,滿排2萬噸。而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對列強出售軍艦的噸位限制只有1萬噸,這也是各國巡洋艦長期噸位限制。

最上是因為日本人特別重視雷擊戰術,設計上其實也是小型戰列巡洋艦,他的155毫米艦炮是新設計的,長管高初速重彈丸,跟203毫米炮已經是近似了,考慮的是在保證反驅逐艦能力的情況下,在雷擊艦隊的對抗下能比別人的輕巡洋艦強。當然後面還是換成203毫米炮,因為他這個155也是半吊子,射速和旋迴速度都沒法跟正經的6寸炮比,所以只能放棄反驅逐艦能力,而是把炮塔拆了裝大和上,讓大和自己保護自己。

圖:最上級重巡洋艦共4艘,用二等巡洋艦的河川命名,最初安裝5座三聯裝155mm主炮,後換裝5座雙聯裝203mm主炮。

條約戰列艦時代,戰列艦速度也上去了,可以執行很多戰列巡洋艦的勤務,這時候這種乞丐版戰巡就沒啥大用了。

問:堂主,你上期為什麼說1972年越戰結束,美國二戰形成的軍工利益集團徹底完蛋?現在軍工利益集團對美國政治沒有影響嗎?

圖:二戰使美軍勢力空前擴張,軍工企業空前強大,這一切推動陸軍元帥艾森豪於1952-1960年任美國總統。他顯然應該是軍工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但是看看他怎麼說的。1953年,艾森豪《和平的機遇》演講稱,「從廣義上來說,每門大炮的完工、每艘軍艦的下水、每枚火箭的發射都是些竊國大盜——那些飢餓和填不飽肚子的人被偷了,那些忍受寒冷而穿不起衣服的人也被偷了。」1960年他告別演說時說:在政府各部門中,我們必須警惕軍事-工業複合體取得不正當的影響力,不論它這樣追求與否。

圖:美國軍費及佔GDP比例,1967年前維持高位,之後迅速滑落,這是軍工集團因為連續的戰爭失敗(朝鮮和越南)而垮臺的直接證據。從67年到72年,美國人考慮的就是如何體面的撤軍了。

70年代有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美國二戰的大型軍工集團開始了大規模的整合,二戰時期最強盛的幾個企業,道格拉斯航空直接被新秀麥克唐納兼併,錢斯沃特、北美、格魯曼這種二戰時期呼風喚雨的企業也舉步維艱最後被收購,美國造船企業也逐次關張,二戰時期生產規模最嚇人的通用汽車面對德國和日本汽車企業的競爭,也是步履蹣跚。

圖:道格拉斯公司最著名的產品是DC-3客機,也就是C-47運輸機的原型,此外還有SDB艦載轟炸機,1967年被麥克唐納公司兼併為麥道公司。

實際上就是美國的工業本身全球擴散,大量製造業務已經轉給了德國和日本執行,本國因為世界貨幣政策導致的滯脹,已經讓製造業企業很難生存。這個情況下,除了波音以外,都是新生的傾向於輕資產的高科技企業逐漸代替了舊企業。

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利亞的電子企業成為了新的軍工集團的增長點,雷神、諾斯羅普這種以作戰系統整合為主的企業成為新貴,老的以金屬加工為主的企業就逐漸被拋棄,成為新興企業的製造業分部。

圖:二戰後美國形成十大財團,他們控制著包括軍工、能源、化工、機械、計算機等行業在內的各個行業,軍工集團已經被消化。當然因為各財團對不同企業的控制權不同,所以還是會有財團偏向於某一行業,但從美國2016年至今的表現看,各大財團總體行動仍然能夠維持統一。

問:踢館,求糖糖支招,在某乎說了幾句二戰蘇德炮兵裝備、戰術不如美英,然後被一通懟呀,懟的我都懷疑自己了,糖糖我還該咋辦?

某乎嘛,這種話題下評論活躍的其實就那麼點人,純粹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信仰高於一切嘛。

圖:蘇軍炮兵的創舉,不過如此。

來來來,白俄羅斯戰役,著名的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聯官方自己的總結是啥?在決定性地段,採用了雙層徐進彈幕射擊。去翻翻蘇聯官史,看看之前哪次行動這麼說了?因為蘇聯炮兵在之前的行動都是單層徐進彈幕護送衝擊部隊,到白俄羅斯戰役才有能力搞雙層徐進彈幕。

圖:徐進彈幕就是炮兵用炮彈打出一道火牆,以此確保進攻部隊前方敵軍被壓制在掩蔽部內等著被進攻部隊清理,隨著部隊前進會逐漸往前延伸。雙重徐進彈幕就是有兩道火牆,不僅摧毀工事壓制火力效果更強,而且敵人在第一道火牆過去後馬上進入陣地,就會被第二道火牆大量殺傷,等於阻擋了敵軍預備隊。

而雙層徐進彈幕,那是一戰後期開始推廣普及的戰術……到二戰時期德國人和美國人繼續玩雙層徐進彈幕,還有分散部署的炮兵集火一個目標等指揮模式,已經從集中轉向分散了。蘇聯戰術思想可能沒問題,但是身體很誠實,打起來還是只能用一戰水平的炮兵戰術,畢竟無論通信、運輸能力都太弱了,吹得天花亂墜,沒這個能力執行都是白搭。

圖:雙重徐進彈幕不僅需要更多火炮,而且需要炮兵部隊分頭協調好,這又需要更多專業參謀和圖上作業。分散部署集火射擊同樣如此,需要更多更多的專業參謀計算彈道,需要更多電話協調工作。這些,蘇軍炮兵都缺。

德國和美國在運用思想上沒啥區別了,但是德國人缺乏美國那樣的通信能力,而且還是神聖騾馬帝國,炮兵機動性差,大量火炮還是靠馬拉。而美國人那機動性就沒法比了,德國摩託化的150毫米榴彈炮用130馬力的半履帶車拉,美國人155毫米榴彈炮直接用220馬力的履帶車拉,速度沒得比。

圖:牽引長腳湯姆155榴彈炮的高速牽引車。這意味著美軍炮兵有更強的機動能力和物資保障能力,於是可以用火力摧毀更多目標,而無需坦克步兵拿頭硬頂。

當然蘇聯用65馬力,速度只有7公裡的農業拖拉機拉,更加等而下之了,拉著炮的行動速度不到美國人的十分之一。

圖:蘇聯炮兵主要依靠S-65農業拖拉機

問:火箭裡的發凍雞,為毛煤油的打低軌這麼好看,高軌就不成了得上氫氧發動機?固體發動機是不是打高軌更難看,為毛棒子的小火箭 上面級用固體?

這個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定律決定的,或者說回頭又到動量守恆了。

比如說一個發動機在靜態是一秒鐘噴出1噸燃料,速度10000米/秒,那等他的速度達到5000/秒的時候,推力硬生生就砍掉一半了。

圖:噴氣的分子量越小速度越快,由於煤油中的碳氫比相對甲烷高的多,例如煤油中的重要成分十二烷是C12H26,甲烷則是CH4,所以燒煤油的噴氣裡,二氧化碳-水蒸汽比也相對燒甲烷噴氣更高,而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比水高,自然噴氣速度低、比衝低。

煤油機的問題就是比衝小,所以到高速推力下降就比氫氧機大得多。而這個不是單純的倍數關係,而是幾何倍數的增加,越要求高速就越需要高比衝的發動機,用低比衝的發動機,可能就是需要這個上面級有幾倍的燃料重量才行。

圖:日本新一代大推力氫氧火箭發動機,比衝可以達到420-440秒,而液氧煤油發動機在大氣層內還只有300秒,真空中也不過340秒。

同樣打一個6噸載荷到GEO,可能是一個50噸的火箭來推,而用煤油可能就是200噸了。等於是同樣的下面級,實現同樣功能需要四倍的推力。而如果下面級推力差不多,結果自然就是上面級小了,能打的載荷也小了。

圖: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線速度是3公裡/秒,遠低於地面高度7.9公裡/秒的第一宇宙速度,更小於線速度30-50公裡的低軌道衛星。但是要達到同步軌道需要在重力井中爬行更遠,因此還是需要消耗更多燃料。

固體發動機本身比衝更小,但是結構簡單、冗餘重量小,這樣的話跟低比衝發動機也沒太大劣勢,但是生產製造比用液體發動機簡單多了。

圖:固體火箭發動機結構,就是一個耐高壓殼體內澆築固體燃料,然後接個噴管的事。固體火箭一般用於起飛助推,發揮其推力大的優勢,做上面級這種美蘇中歐都不選的事情,肯定是因為棒子技術不行。

問:感謝上牆,再問一個,載人武裝直升機因為現階段動力不足,所以目前應用效果不太好,如果以後動力提升大了,這種空中裝甲戰車的思路可行嗎?

載人武裝直升機其實很多了,美國人的MH-60系列就不少,外掛火力跟阿帕奇差不多,還能帶步兵。實際上哪怕UH-60也加裝了門槍,也相當於輕型武裝直升機了。

圖:所有黑鷹系列直升機都可以外場加裝這個短翼,用於攜帶各種武器。

只是說任務存在一個不兼容問題,反坦克和對地攻擊任務為主的直升機,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可能分身出去運人登陸,那運人這個能力對於這些直升機來說沒意義。反正用不上,那浪費重量就不划算了。

圖:米-24是世界第一種專業武裝直升機,1966年提出概念,1968年開始研製。他很明顯受越戰的強烈影響,是以適應直升機機降作戰為目標設計的,用於執行反遊擊戰、特戰等任務,第一專業並不是反坦克,所以才會搞這麼大的載員艙。對他來說,載人才是第一位,反坦克是第二位。

圖:米-28也有個小型可載人艙室,不過是用來裝電子設備的,專業並不是裝人,比米-24的小得多,但遇到友軍墜毀也可以緊急降落把人帶回去。

而登陸的直升機,帶上武器就是合理的,但是他的單純使用武器能力,比起專業的武裝直升機就必然有差距了。

這麼搞下來實際上是兩種直升機,一種主業打擊不能帶人,一種主業運人有支援火力,那不就是現在的格局嗎?現有的UH-60這樣的直升機,實際上也在不斷強化防護、增加火力,滿足登陸場自身支援需求,V-280更是要增加可以側射的炮塔。

圖:V-22研製階段,曾考慮發展一種炮艇機,用於伴隨V-22作戰。

所以你這個思路也就是現在正統的直升機運用思路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也沒法取代阿帕奇這樣的專業化打擊航空器,取代阿帕奇的只會是飛機或者無人機,而不是米-24。

迷你踢館

問:堂主安康,想問現代戰爭下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二戰德國被盟軍犁地,糧食生產是怎麼保障的,蘇聯二戰時期丟了大部分糧食產區,又是怎麼撐過那幾年的。我感覺重點城市可以重點保護,那大片的糧食產區面對敵方的空襲該如何保護呢?如何保證幾年內不會因為沒有糧食而不戰自敗?

少吃肉就是了,現代農業生產的大部分糧食實際上是做飼料用的,少生產肉,把飼料、大麥、燕麥給人吃就是了。

圖:當前我國走的是石油農業路線,即依靠石油生產的化工能源物資進行農業生產,比如化肥、燃料、農機。戰時需要儘可能保障石油供應,其次可以發展農機電力化和產量極高的農業工廠。

問:堂主,日本明治維新後咋就很快湧現出許多民族政治家,專業素養、職業操守都沒得說(當然對於東亞其他國家就是災難),民族覺醒的太快了吧?咱鴉片戰爭到民國小百年,地主階級沒有大量覺醒,很多鬧革命的反而墮落成軍閥,都是封建主義咋差距這麼大呢?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民族意識已經開始成熟了,而且他的藩閥政治家本身的力量不足,要是能力不足早被幹下去了,尤其是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在自己藩內都是DIAO絲,能力不行咋上得去。

問:堂主老師,美國德國等武器賣家會限制買家使用武器,比如巴基斯坦不能用F-16參加雄鷹軍演,為什麼俄國允許印度派蘇-30參加紅旗軍演呢?是不是印度只參加空戰格鬥,也沒有電子對抗,所以最多洩露蘇-30的機動性能?保密也有保先進和保落後,而且俄羅斯要跟美國一樣苛刻,誰會買他的?

問:堂主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本子的信濃、大鳳、金剛等很多主力艦都被美軍潛艇幹掉,而且還把日本的海上交通線給掐斷了,而本子潛艇實力也不弱,為什麼沒有什麼出色的戰績,也無法對美國的海上運載線構成危脅?

日本這些主力艦往往都是在交通線上損失的,而日本潛艇還是傾向於輔助艦隊作戰,很少分散執行破交任務。

圖:中途島戰役裡,約克城號棄艦後未立即沉沒,美軍人員又重新登艦,被日本潛艇I168號發射的4條魚雷擊沉。

問:看了今天最前面的幾張仿真圖片,忽然又開始杞人憂天,如果美國把ANSYS和ACAD斷了,西門子把UG斷了,達索把Solidworks斷了,我們自己的CAD和仿真軟體能頂上嗎?這方面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怎麼樣?

可以,無非是很多模型要重新做了而已,搞出替代品還是做得到的,不會有被掐死的風險。而且你真以為國內企業都是用的正版麼……中小企業根本捨不得買,包括堂主電腦裡的也是破解版。

問:美國金融資本這麼喜歡賺快錢,是不是意味著美國再工業化阻力重重,對我國有什麼啟示?沒啥好啟示的,等我國的經濟發展到後工業化時代,全世界其他國家可能都沒工業了……

美國資本在國外投資工業等賺快錢的過程,放到我國就是工業化內部擴散過程,畢竟我們一個省就相當於歐洲一個大國。我們根本找不到這麼龐大的國外市場,因為我們本身體量是美國四倍,一個美國是靠全地球的快錢,我們難道靠四個地球的快錢麼?

圖:中期內美國再工業化只有2個可行的途徑,一個是能源產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放鬆能源開採限制,大力發展頁巖氣,批准建設對墨西哥能源管道;第二個是高科技,所以美歐矛盾在逐步激化。

問: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一般不會捨得殺牛。那麼小說裡面經常會看到一些俠客去酒店吃飯,一叫就是「二斤牛肉」,難道古代物質真的那麼豐富?還是只是部分富人可以如此任性地吃?

因為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寫的……元朝的耕牛保護沒那麼嚴格,而且水滸傳的好漢們本身就要標榜反體制。

問:阿三的P-8反潛巡邏機上高原當偵察機,我軍有什麼偵察機能和它對標?

高新系列那不都是麼,還是專業的,不像P-8是拿60年代的海面搜索雷達換數位化後端做對地偵察。

圖:P-8A可以攜帶雷達吊艙,執行戰區縱深監視任務,但是印度是否有這種雷達吊艙尚不清楚,可能只是過去作為電子偵察機使用。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日本明治維新前的稅收制度和中國差不多,但在明治維新後改了稅制。實行的是「地價地租「,在這樣的制度下,地主就很難偷稅逃稅,也避免了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同時也維持了政府的收入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
  • 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何失敗了?日本的維新為何成功了?對比後才明白
    4、 礦產總量:清朝當時約擁有當時日本100倍的礦產資源。 5、 進步思想:清朝先有魏源和林則徐的《海國圖志》,後有李鴻章、張之洞、梁啓超等人,日本有伊藤博文和福澤諭吉。
  • 明治維新後日本曾強推「普通話」,為何仍被關西方言打敗?
    02 推廣「共通語」前面說了,日本方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分藩治理,國家分為大大小小的藩國,彼此之間只是名義上效忠於天皇,並受到將軍的管制,實際的本地事物還是自己治理。明治維新「廢藩置縣」後,原來的藩國不復存在,日本被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不過由於之前分藩治理的歷史,國家的根基並不牢固,於是,統一各地語言被認為是統一國家後的首要任務,政府要藉此提高國家的凝聚性。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看過《鬼吹燈》和《盜墓筆記 》的朋友都知道,盜墓在民間操作起來也非常方便,何況是團夥有組織的作案,更不要說孫殿英這樣調集軍隊,大規模行動的。活著不過幾十年,死亡卻是永恆,在皇陵中儘量多放些東西吧,千秋萬載永享繁華。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很骨感。人死了就相當於被社會淘汰了,埋在皇陵中的寶貝死人也是享受不了的,但註定會引起盜墓黨的關注。三國時,魏國的軍隊為了補充軍需,就派出了大量專業的盜墓人,也就是傳說中的摸金校尉。
  • 公元960年的宋朝和明治維新
    所以長期以來,日本人堅信日本從歐洲引進了議會制度和民主主義、法制國家和人權理念以及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增長,成功實現了西洋化,打敗了西洋化失敗了的中國,一躍成為了亞洲強國。那麼這標題到底什麼意思,明治維新跟宋朝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情,為什麼會寫在一起呢?
  • 任人擺布的明治天皇,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明治維新?
    然而,綜觀現有不少的文章和書籍,對於明治維新的描述大多集中在國家層面以及領導人物的傳記上,但關於這場日本近千年以來最大革命的核心人物──明治天皇的討論卻相對地少得可憐。這種說法,相信會讓不少閱讀過明治天皇相關傳記的讀者會立即站出來表示不同意,但我並非想惡意冒犯這些作者,我關注的是不少文章都或多或少有一個硬性的框架。
  • 大金國擁有100多萬虎狼之師,為何總是打不過蒙古軍隊?
    既然兩個國家的差距這麼大,不可一世的大金國為何反而打不過蒙古。其實,這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金國軍隊雖然多,但很多都是花架子。在金國建立的初期,金國軍隊確實強悍,當時被稱為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金國建立的10多年時間裡,先後滅掉了大遼國和北宋王朝。要知道,這兩個國家都是龐然大物。
  • 明治政府是繼承了秀吉遺志嗎?為何總想侵韓?其實還是要侵華!
    明治維新後百廢待興的日本馬上提出「徵韓論」,而徵韓的背後還是要搞老祖宗豐臣秀吉的一套「長驅直入大明國」。1868年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宣布承認、遵循舊幕府和列強籤訂的條約,同時繼承幕府積極向外學習精神,力求富國強兵。新政府剛成立,舊國家真可謂千瘡百孔,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內部維新最大功臣之一的西鄉隆盛高唱「徵韓論」,並迅速以西鄉為中心形成一股徵韓勢力。西鄉的「徵韓論」為何如此有吸引力?
  •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有句話說得好:「強是相對的,弱同樣也是相對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強,或許也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弱,那麼咱們也只能用相對的方式來說了,如果非要說準噶爾很強的話,估計也就只能是限於和清朝對比了
  • 為何說從明清兩朝日本就不再是亞洲小國了?先看日本都做了什麼
    日本看似是學習的德國,但日本卻有自己的教育歷史,那就是著名的「寺子屋教育」。所謂寺子屋就是日本寺院以慈善的方式給日本窮人開設的基礎教育,採用不收費或微收費的模式為日本底層孩子提供基礎的教育。寺子屋不是清朝明治時期的產物,而是明朝江戶時代就產生了的東西。
  • 為何說日本的工業水平超過了明清兩朝?而明治維新只是此前的延續
    看看當時明朝的疆域是日本的多少倍,在日本殺了朱元璋的使臣之後,朱元璋為何不藉此機會滅了日本呢?因為他知道自己很難取勝。在隨後的嘉靖年間,明朝沿海受到了來自日本十多年的攻擊,明朝卻怯懦地選擇了被動防守。而當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卻毫不猶豫地將他的野心伸向了明朝的國土。
  • 同樣是維新變法,為什麼明治天皇成功了?光緒皇帝卻失敗了?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許多人都知道,因為明治維新成功,所以日本快速地崛起,進入了列強的隊伍裡。而對比中國的光緒皇帝,他也搞了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因素。第一,日本的狼群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國門被迫打開了。
  • 266年的德川幕府為何倒臺?明治天皇為何變法?日本近代化不簡單
    為何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反常態,開始了各種徵伐活動呢?真的是因為日本人口爆棚的原因嗎?01德川幕府與清政府一樣,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幕府統治,其實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只有象徵性意義。
  • 日本大阪造幣廠—明治維新開啟日本貨幣現代化
    日本古代的貨幣採用的是和中國一樣的形制,即圓形方孔銅錢。明治維新後,日本拋棄了中國這個老師,開始全面向西方現代文明學習,為了實現鑄幣制度的現代化,明治政府在大阪建立了日本第一家現代機械化的造幣廠。而一些輕工業設備,比如天平、時鐘、油墨則在日本本地製造。以上這些都是機械鑄造錢幣不可缺少的,可以說單單一個大阪造幣廠就帶動了周邊很多工業的發展,為日本明治維新開了個好頭。大阪造幣局的壓印車間,全部機械都是進口的,這道工藝就是往硬幣正反面上壓印圖案。明治天皇參觀大阪造幣局時,在門口列隊的日本近衛軍。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遼東地區西鄰蒙古,北接女真,東連朝鮮,南望日本。有明一朝,蒙古始終是其心腹大患,遼東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明永樂時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即為防範蒙古這一勁敵,而距北京僅七百餘裡之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但是前行的人們還需要留心:要知道,春天的老路依然充滿了泥濘……」這是《平凡的世界》中改革後作者說的一句話。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
  • 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有感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拜讀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並寫一點讀後感。日本明治維新曆時三十餘年,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於改革的發生國而言,明治維新的重要性、影響深度以及複雜程度,客觀地說相比同時代中國的洋務運動要大。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明治維新也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勢力,這與日本強大以後最終走向對外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也有一定的關係。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明治天皇即位後,新政府改稱江戶為東京,並圍繞此政治中心來著眼新的國家體制建設。新的政治體制雖於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頒布後才塵埃落定,不過日本在開啟明治維新後便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重要政策朝近代國家迅速轉型。日本還進行多種改革,如通過貫徹「廢藩置縣」,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並設立文部省來從國民教育層面鞏固中央集權。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