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城市文化中浸淫久了,自然會關心並追究起它的一些由來。對上海話裡的外來語現象,早在沒有去學習翻譯之前,小譯就很感興趣,拉拉雜雜地尋了不少詞的根源,這在翻譯學習時還派上了用處,在翻譯理論課學習到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時,我在研討課上就講到了上海開埠後,英國租界對上海話的深刻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趣的是,當我念出一個上海話詞組「嘎三胡」並說明它的意思,然後請外國同學們猜它原來的英語單詞時,他們很快就猜出是「gossip」,這也說明上海話借用外來語之渾然天成、音意合璧,到了讓人心領神會的地步。
另外,看港劇長大的我們,對粵語也是有一份特別的親切感。在學習翻譯的過程中,我也特別探究了港式粵語中的外來語。記得在翻譯實務研討課上,我還請香港同學友情出演,念了幾個粵語單詞,讓同學猜測它的意思和英語來源詞。這些趣味點滴和實例,是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調劑。我總認為,翻譯在現代語言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日常口頭語對外來語的接受和融會貫通,讓語言變得更加鮮活有趣,更增添一份活力。
最近看到一些對上海話外來語總結的冷飯熱炒文章後,不禁又想對兩地的外來語做一些粗淺的比較。自然,這裡說的外來語大多指的是英語,因為這兩座城市都受英國影響頗深,但是在程度上和時間上,自然香港所受影響更多。只是就語言而言,半個世紀與一個世紀的影響似乎並不明顯,所以兩地方言受英語的影響都相當深刻,從某種程度上,滬語中的翻譯現象更多、手法更豐富些。而港式粵語則應用得更為直接,呈現雙語混雜的形態。
➤滬語和港式粵語中的名詞借用現象
兩地方言外來語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借用了大量的外來語名詞。翻譯方法上,滬語似乎更注重音意結合或是引申義。港語則多為直接音譯,而且更為簡潔明快,省去了原詞的尾音。
滬語舉例
差頭➔charter (計程車)
羅宋➔Russian (俄國)
水門汀➔cementing (水泥)
開司米➔cashmere (羊絨)
三文魚➔salmon (鮭魚)
司的克➔stick (手杖)
戇度➔gander (呆鵝,引申為傻瓜、糊塗蟲)
帕克➔parka (風雪大衣)
康樂球➔corner ball (角球)
撥落頭➔plug (插頭)
噱頭➔shit (胡說、謊話、譁眾取寵的手段,shit現在是罵人的話,但上海話「噱頭」的意義要豐富得多)
打➔dozen (12個)
飛➔fit或fitting (傳動齒輪,單齒輪傳動叫「單飛」,三級變速自行車叫「三飛」)
赤佬➔cheat佬 (騙人,與「佬」結合,混帳東西之意)
拉三➔lassie (少女,引申為妓女、生活不檢點的女青年)
癟三➔beg sir (乞丐)
大班➔大banker (大銀行家,引申為有錢人之意)
拿摩溫➔No. 1 (一號,引申為工頭之意)
沙蟹➔saw (your) hand (一種牌藝)
老虎窗➔roof窗 (屋頂的窗戶)
白脫➔butter (奶油)
斯達特➔starter (啟動器)
回絲➔waste (工廠中廢紗、廢絲,家中清潔用的抹布)
慕客➔mug (流氓,引申為嫖客之意)
小開➔小kite (風箏,顧名思義為不牢靠的人,即騙子,又有富二代的引申義)
阿三➔ I say (上海人對印度人的稱呼,其一說法是上海租界的巡捕多為印度人,說話時總以I say開頭,阿三是諧音,但細品之下,也有一些打趣之意)
味之素➔味の素 (日語,味精)
港語舉例
巴士➔bus (公交車)
的士➔taxi (計程車)
士的➔stick (手杖)
多士➔toast (烤麵包片)
士多➔store (商店)
士多啤梨➔strawberry (草莓)
啤梨➔pear (梨子)
BB➔baby (嬰兒)
褒呔➔bowtie (蝴蝶結領帶)
沙展➔sergeant (警長)
巴打➔brother (兄弟)
撲成➔boxing (拳擊)
安哥➔encore (再來一個,再表演一次)
菲林➔film (膠捲)
薯嘜➔schmuck (笨人、老土等意)
蝦碌➔hard luck (厄運、倒黴)
花臣➔fashion (新款式)
撲街➔poor guy (常被人誤認為動詞,其實是名詞,意為粗劣、低俗之人)
士碌架➔snooker (彩色撞球)
梳乎釐➔soufflé (法語,蛋奶酥)
他媽哥池➔たまごっち (日語,寵物蛋、淘氣蛋)
➤兩地外來語對形容詞、動詞的借用方法大有不同
在形容詞、動詞中,滬語基本譯成了中文,且與本地方言的語言元素嚴絲合縫,與原意若即若離,形神合體。而港語中形容詞、動詞的外來語雖也有音譯現象,但大多習慣直接使用原文單詞而不做翻譯,體現了「語碼轉換」現象,但有時原來的英語單詞又未必完全是原意,甚至連詞性、讀音都發生變化。兩種風格大異其趣,但殊途同歸,體現了中英雙語混雜產出的有趣語言現象。
滬語舉例
發嗲➔發dear (親愛的,引申為撒嬌、嬌柔,純粹本幫出品)
軋朋友/鬧猛➔get朋友/鬧猛 (交朋友、湊熱鬧)
撮克➔tricky (狡猾,刁鑽)
麥克➔much (很多,比如「伊鈔票多得來麥克麥克」)
時髦➔smart (時髦、漂亮)
坍板➔too bad (太壞)
大興➔dashy (華而不實,引申為冒牌貨之意,上海有條「大興街」,以前就是買假黃金飾品的集散地)
煞根➔shocking (令人震驚,引申義為太爽了)
拉司卡➔last card (老上海話「最後」之意,比如「我是拉司卡一個人」)
刮(老)三➔grocery (雜貨鋪,引申為醜聞曝光、不好看等意)
骯三➔on sale (打折貨,引申為廉價、下流之意)
混腔勢➔混chance (混機會,引申為渾水摸魚之意)
退灶私➔退juice (舊指流氓退還敲詐得來的油水,引申為丟面子之意)
接/豁領子➔接/豁leads (得到/給出暗示、提示)
扎臺型➔(衣)著dashing (打扮漂亮,引申為出風頭、炫耀等意)
門檻精➔monkey精 (猴精,精明、會算計的意思)
窩色➔worse (更糟糕的,引申義為心情鬱悶)
邋遢➔litter (亂扔垃圾,引申為不修邊幅、雜亂,該詞已經融入普通話)
港語舉例
唱錢➔change (貨幣找換)
符碌➔fluke (僥倖)
老粒➔rob (搶劫)
痾畢甩➔痾blood (遇上難題、麻煩或死路一條時的自嘆)
派頭➔pride (威風、自豪)
茄呢啡➔carefree (無需注意,引申為臨時演員之意)
發蹄騰➔frightened (受驚嚇)
索➔sharp (鮮豔奪目)
喊到飛呢發辣➔喊到fully flates (喊得好悽涼)
你唔好咁蛇quare啦! (你別這麼大驚小怪啊!蛇quare即英文scare)
佢哋好friend (他們很友好,friend這裡由名稱轉為了形容詞)
唓,都唔make sense嘅 (嗤,真不好懂啊/真沒有意義啊)
你su唔sure?(你肯定不肯定?)
我miss咗架巴士 (我沒趕上那輛公交車)
至yeah (最流行)
喱個雜誌好update (那本雜誌很新潮,update這裡有動詞轉為了形容詞)
你用個mou-si right-click嚟highlight個mon (你右擊滑鼠在電腦顯示器上突出顯示,mou-si是mouse的港式發音,mon是monitor的簡化,這句話的中英混雜已經出神入化!)
小譯的以上舉例不過是滄海一粟,並不能體現兩地外來語的生動全貌。對於滬語、港語兩地語言發展史更熟悉的同學可以舉出你知道的外來語例子。而且,小譯對於港語的認識肯定不太全面,歡迎補正。
殖民地(租界)環境產生的語言雜交現象,其來源雖然一言難盡,大家對於它們的看法也是見仁見智,但它畢竟是歷史的產物,體現了人們對外來文化從抗拒、到接受、到完全融合的態度轉變。
如今,在國際化的環境下,語言的糅雜倒反而變得生硬了,比如很多上海白領往往習慣用英語單詞表達一些意思,殊不知很多單詞早就有了其方言版本。如今,語言借用再也沒有了文化心理障礙,但也就少了原先那種糾結的、欲拒還迎的趣味性。
最後,小譯再拋出段位較高的滬語和港語外來語各一個,請各位積極留言,說出它的意思和來源詞吧!
滬語:畢的生司
港語:吽吽豆豆
(本文插圖選自谷歌圖片)
參考資料:
豆瓣網「黑毛阿姨」《上海話的英語詞源》
微信公眾號「上海女性」《阿拉上海寧一言不合就飈英文,儂自家曉得伐?》
維基百科《香港粵語》、《香港語文之粵英夾雜》
信報財經新聞網「釗藝」引用《正到爆的英式廣東話》,原出處不詳
新浪博客「Ryan的博客」《看看粵語怎麼說》
東方網《上海話的外來語》
推薦閱讀(來自公眾號「青未來」):
海裡垃圾太多影響帥哥衝浪,一不開心就發明個「桶」把你們統統吃掉!
你享受的藍天白雲…原來暗藏臭氧汙染殺機!
Ethan, 杜倫大學翻譯研究文學碩士,坐標上海的一枚自由譯者
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電郵:ethanl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