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 「共建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科技自主自強」推進會在寧舉行,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出席並致辭。會上,南京市副市長沈劍榮,浦口區區長曹海連分別與重慶大學常委副校長廖瑞金籤訂校地合作協議。
此次合作籤約,既是浦口區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打造「科-技-產」與「產-技-科」的全鏈條貫通式「雙迴路」研究格局的一種探索,也是浦口區落實「百校對接計劃」的一個重大突破,標誌著南京市浦口區與重慶大學的合作邁上了新臺階。
「面向未來發展,創新是唯一出路,也是制勝一招,我們要把校地融合作為創新的一項核心工作抓緊抓實。」張敬華在會上致辭道。
緊扣「百校對接」,加強互動求突破
今年以來,浦口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實施的「百校對接計劃」要求,以浦口高新區為主體,與重慶大學保持對接和往來,推動雙方在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人才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產生新突破。
「百校對接計劃」是南京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深化創新名城建設的最新舉措,與已經實施的「生根出訪計劃」互為補充,分三年序時推進,聚焦國內重點高校和大院大所。通過指派科技人才專員,以「創新大使」的身份被派遣至重點高校院所任職,架起「府校對接」橋梁,推動校地雙方共謀創新,產學研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新型研發機構。
計劃啟動以來,浦口區與重慶大學以「百校對接計劃」為紐帶,圍繞產學研合作、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等開展了頻繁的雙向交流互動。浦口區委書記祁豫瑋率團赴渝洽談,重慶大學張宗益校長、劉漢龍副校長先後來寧考察。
今年10月22日,張敬華會見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一行。雙方圍繞深化跨區域校地融合、共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進行深入交流,雙方就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切實加強實質性合作達成了一致意見。距離此次框架協議籤訂僅一個半月時間。
借力「校地融合」,同心同向謀發展
近年來,南京市積極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聚力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嘉陵與長江相匯而生重慶,人文與科學相濟而衍重大。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重慶大學坐落在長江經濟帶上另一顆「明珠」重慶市內,創新「能」厚實穩健、創新「源」動力十足。名校與名城創新志合,不以江河為遠,反而催生出強烈的「化學反應」。
今年以來,浦口和重慶大學親密往來,碩果連連:2020南京創新周期間,重慶大學與浦口區籤署了校地戰略合作協議;8月份,雙方進行了友好互訪,並成功籤署了「重慶大學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浦口中心)合作協議」;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成功組織和推進了本地新型研發機構與重慶大學各國家重點實驗室對接合作,展開合作。
此次合作籤約更是雙方進一步整合校地優勢資源,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推動科教融合、匯聚海內外高水平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的有益探索。
聚焦「創新名城」,合作共贏展新篇
當前,南京市正全力推進「創新名城」建設,重慶大學正加快「雙一流」建設,雙方合作恰逢其時、正當其勢,以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為依託,實現對校地雙方發展「雙支撐」。
「重慶大學長期堅持產學研合作辦學道路,這一項目是重慶大學與南京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也是重慶大學首個異地研究(生)院,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下一步學校將以此籤約為新起點,主動加強與南京市浦口區的溝通配合,鎖定時間表、掛出作戰圖、吹響集結號,充分整合重點師資資源,全力推動項目建設。」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說道。
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選址位於浦口高新區範圍內,將重點建設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重慶大學南京研究院,培養一批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團隊,搭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共性技術成果,規劃用地約145畝。
研究生院建成後將以研究生教育為主,培養培訓各類國際化適用型人才為輔,5年期內逐步達到1000人研究生培養規模。除了教書育人,南京和重慶大學還將以研究生院為載體,共同探索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包括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構建具有戰略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創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同飲一江水、共謀新藍圖。此次浦口和重慶大學再度深化合作,通過全面對接融合發展,共同探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模式,充分運用雙方的稟賦資源,強強合作,成功詮釋了校地融合的互利共贏,必將推動雙方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謝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