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得好不好,關鍵看作文。
拿中考語文來說,大作文60分,小作文一般也有10分,滿分150分得試卷,光作文就佔了70分了。語文要得高分,少不了要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文,自然是有技巧的。但現在新課標並不建議老師把作文技巧灌輸給學生,一則因為限制多了,學生無從下筆,鼓勵學生多寫、寫真實是當務之急;二則因為,強把作文理論裝到學生的腦子裡,也不見得能給學生寫作能帶來什麼幫助。
但寫作的理論知識真的沒有用嗎?
當然是有用的,關鍵是如何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教給他們。
被稱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文壇的常青樹」的臺灣散文大家王鼎鈞先生於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創作了一本暢銷臺灣、香港的寫作指導書——《作文七巧》。在書中,王先生以通俗的筆法,輔之以詳盡的事例,生動地介紹了寫作的七種技巧。我覺得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寫作技巧的啟蒙書。
記敘:直敘和倒敘
通常,我們都是用記敘的文體來寫人記事。何謂「直敘」?
王鼎鈞先生在書裡表述得很清晰:
「我們記下我們所發現的動靜常變今昔表裡。我們賴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心靈思想發現它們。發現的過程佔一段時間,我們先發現什麼,後發現什麼,有個先後的次序。文章按著這個次序寫,就是直敘。」
比如說寫人的時候,我們會根據自己的感官觀察,按照順序來寫。在《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一課中,作者先寫熙鳳的出場時,想先寫王熙鳳的聲音、再寫外貌、然後寫動作言行,是符合人的觀察順序的。
直敘是最常見的寫法,但也是最難的一種寫法。文章若是被說成是「平鋪直述」,是一種很嚴厲的批評。那麼,如何才能讓直敘變得生動呢?
一則是在選材時儘量選擇事情本身比較生動的,若是選材很平淡,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二則是需要注意文章的起落、詳略和表裡。
起落就是文章帶給讀者反應的強弱,好的文章應該有「起」也有「落」。比如說《刷子李》這一課,一開始寫刷子李的刷牆技藝高超是"起",徒弟看到刷子裡身上有白點時是「落「,最後發現白點是抽菸時燙的洞時又是「起」,起落之間,給讀者帶來了更多的懸念和驚喜。
詳略,就是寫人記事要有側重點,不能每一個環節的內容都「平均」。詳略安排,在下筆之前就要想清楚。假如我們要想寫一篇《難忘的一件事》,選材是「考試考砸了,回家後父母並沒有責備,而是鼓勵了自己,給了自己信心」,那麼考試過程中就不應該費筆墨,拿著試卷回到家時心裡所感,父知道成績後的反應,應該要多下工夫。
表裡,聽起來有點複雜,但其實很好理解。《臨死前的嚴監生》中的嚴監生臨死前一直不肯咽氣,只伸出兩個手指頭,身邊的人猜了很多次,也難明其意,最後還是嚴監生的老婆趙氏懂他,原來嚴監生是看到床頭點了兩莖燈草,怕費了油,吊著一口氣就為這事兒呢!當然,這些都是表面,「裡子」裡,作者就是在寫嚴監生「吝嗇」呢!好的文章,往往人中見性、景中見情、事中見理,處理好了表裡的關係,敘事的情節才更生動、文意才更深刻。
倒敘,和直敘是個「死對頭」。直敘按照時間的先後,倒敘就偏偏要把後發生的放到前面。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一般是為了讓平淡的題材變得更生動,有時候,也是為了讓情節更加吸引人。比如文章《梅花魂》,幾乎全文都是採用倒敘的形式,使得文章更加富有懸念。
抒情
我們常說,文章要富有感情。抒情的技巧在文章中十分多見,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因事生情......那麼,抒情和記敘、議論究竟有何不同呢?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主觀。抒情是個人內心的一種感受表達,它可以打破客觀的限制。比方說,寫到文章裡的主人公悲痛欲絕的時候,連上天也為他哭泣。我們不能較真說上天下雨不是人能決定的,只是湊巧罷了。而應理解為連上天都為之哭泣,更可見主人公悲痛程度之深。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抒情文要以作者的內心感受為主題。抒情的文章,寫事情就不必太詳細,有時候也無須寫得清晰。葉聖陶先生在《荷花》一文中,交代「看荷花」這件事情的筆墨就很少,更多的是作者心裡所思所感。當然,作為讀者,在讀抒情文時也不能用現實經驗去考據,否則是要鬧笑話的。
描寫
在美術和書法中有描摹的練習方法,用來供練習者模仿出字畫的本來面貌,語文中的描寫則是用文字來還原事物本來的樣子。用得最多的就是說明文。對於一些比較常見的事物,使用描寫的技巧時要注意,儘量要描得生動新鮮才顯出彩。好比寫鐘錶,大家都見過,直接寫「錶盤上有12個數字,3根指針」是沒有多大意思的,寫成「三個兄弟在圓形跑道上賽跑」就新鮮得多。
描寫有三個好朋友:比喻、烘託和想像。
比喻的基本句型有「...像.....一樣」,如「鳥兒的蹄聲像優美的歌聲一樣」;「想」型,如「看到她的臉,我想起了紅蘋果」;「成」型,如「爸爸把自己變成了超人」。一般的比喻句型有本體和喻體,高級點的,本體消失了,稱為「隱喻」或「暗喻」。
烘託,通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寫或者是不太容易寫的地方。某位學生考試沒考好,心情很失落,回去還要挨一頓「竹筍炒臘肉」,挨打的畫面不好寫,寫出了被老師看了自己也會尷尬,就寫奶奶在邊上如何不忍心,很著急地勸媽媽不要打了。讀者就知道了,作者被打得很慘。
想像,主要用來寫心中想的事或景。李白見了黃河,揮筆寫下「黃河之水天上來」,就是一種想像,他不用去黃河源頭考察黃河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只要寫出了黃河浩浩蕩蕩的磅礴氣勢即可。白居易寫《琵琶行》,琵琶聲了,他也不寫聽眾如何稱讚琵琶聲美,「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渾然天成地烘託出了琵琶技藝的高超。
議論:歸納和演繹
議論,就是用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議論文要有明確的觀點和依據。王鼎鈞先生就提倡,布置議論作文題目後,要給學生起碼一個星期的時間去搜集參考資料。語文《新課標》中對於初中學段的習作要求中明確有規定,初中生要能「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
歸納,什麼是歸納呢?我們先去搜集一個事實,一件一件的列出來,稱為「個案」,如果每個個案都有一個共同點,那麼我們就可以推出一個論據。「湖南的麻雀會飛」、「北京的麻雀會飛」、「上海的麻雀會飛」,於是我們可以提出「中國的麻雀會飛」這個論據。當然,「個案」之外,我們也可以用名言名句來助陣。我們可以用蒲松齡的那句」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來證明立志的重要。
演繹,演繹和歸納剛好相反。不知為何,演繹的技巧讓我想起了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在普遍性原理和前提正確的情況下,我們總是可以推斷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所有的地方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大前提)我們住在中國。(條件)我們能看到白天和黑夜。(結論)
推及到寫作當中,假如我們提出了一個大前提:「人不可不學習」。
那麼我們在可以在文章中寫古今中外憑藉學習成功的例子來做論證。
綜合應用
雖然在前面介紹的技巧分得很清,但在寫作當中,更常見的卻是,一篇文章中需要用到多種技巧。如何來把控使用技巧的比例呢?其實,要以文章的體裁來論。如果是寫議論文,那麼,抒情、記敘、描寫的句子就要少一點,議論的句子要多一點,免得喧賓奪主。
作文有法,但無定法。希望我整理的直敘、倒敘、抒情、描寫、歸納、演繹、綜合這七個寫作技巧對於你的寫作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