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沒上學前,父母和孩子之間母慈子孝,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切幸福都是從孩子上小學的那一天起戛然而止。
父母真的很難淡定。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一對比別人家的孩子,父母就更焦慮了。每一個父母心裡都住了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敵人----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
精英父母的焦慮,更是提前到孩子還在幼兒園。
誰都知道「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個謬論,都知道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可是攀比心、虛榮心,還有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得不焦慮,不得不一手拿著鞭子,一手連推帶拽,讓孩子從小就不停向前奔跑。
如何在焦慮情緒遍布的大背景下儘可能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態,就如同如何在洪流中保持自己不被衝走,是當今社會中每個人無時不刻面臨的修行。
社會上的課外班那麼多,我們先來分分類。雖然它們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其實就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學科類課外班。主要是提高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基礎學科的。這類課外班又可以細分為「超前班」、「同步班」和「補缺班」。
第二種是素養類課外班。主要分為特長班和興趣班兩種。特長班是孩子可以長時間、一級一級進階學習的,比如像鋼琴、舞蹈、民樂等;興趣班一般時間不長,就是根據孩子的喜好集中學一段時間。這類班名目更多,戲劇班、旱冰班、少兒編程班應有盡有。
是否給孩子報課外班的問題,您需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所學內容是否符合孩子認知的發展階段,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所學內容是否存在與學校內容的完全重複?如果不做課外或超前學習孩子成績是否就一定落後?……
家長都知道,小學的課程,通常由國家統一的基礎課程和有學校特色的拓展課程兩部分組成。
基礎學科的大部分問題能在學校解決,那選「同步班」的意義就不大了,你可以按照孩子的情況,選能幫助他專項提高或者查缺補漏的課外班。
一般家長更著急的是怎麼給孩子補弱勢學科。但主要還是看孩子薄弱的具體程度再作出決定。
如果孩子只是某一門課稍差點,你最需要的是增加和任課教師的溝通,重點收集孩子的作業信息,及時反饋給老師,請老師幫忙診斷,增加對孩子個別指導。
差得比較多的學科,才需要在外面請有經驗的老師一對一給孩子補缺。但也不能把孩子完全扔給老師,你也要和輔導老師配合,找出孩子的薄弱環節,重點加強。時間一般在兩個月左右就好,時間太長就變成「學兩遍」,而不是補缺了,孩子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
其實,小學階段的學業難度不大,日常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能按老師的要求,上課認真聽講,回家寫好作業,你也能經常和老師溝通,反饋孩子學習的重要信息,甚至爭取到老師的個別指導,那孩子的成績就會基本穩定在比較好的水平,而且還很好地保護了他的學習積極性。
除了學好基礎學科,孩子在小學階段發現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其實更為重要。比如科學、藝術、人文、運動、思維等不同領域的拓展課程。
這類拓展課程的好處主要有3個:
所以,如果你主要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完全可以多選幾門拓展課程。
但記住,一定是要讓孩子自己選,你儘量不要插手,只需要多觀察他是怎麼規劃、按什麼標準選擇,喜歡和哪些孩子在一起就可以了。
但隨著孩子年級升高,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的興趣班就要有意識地逐漸減少了。
一般從四年級開始,就最好聚焦在一兩項孩子真正愛好、可以持久發展的特長上。這時,就可以給孩子選更加專業的校外特長班了。
一個小竅門,有的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考級拿證,會緊盯校外的各種比賽,但其實校內也有很多展示的機會,往往被你忽視了。
你可以把校內和校外連接起來,孩子在校外學到的東西在校內展示出來,孩子就會特別有成就感,這樣說不定還能帶動他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他的自信心提高了。
選好了課外班,家長比較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容易中途放棄。這時你可以和他籤訂「學習合約」,提前做好預期管理。可以先開個家庭會議,坐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
比如孩子想學鋼琴,你可以問問他:為什麼喜歡鋼琴?如果報個班,你能至少堅持三個月嗎?然後再一起約定合約的細節,比如達成目標有什麼獎勵,不按合約做有哪些損失等。這樣既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也教會他為選擇承擔責任。
「要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這本身就不是一道有明確答案的數學題,孩子不會因為從不上課外班就快樂滿分,也不會因為上了課外班就能蕩平一切挑戰。
報還是不報,要取決於不同孩子的具體情況。當你覺察並釋放掉自己的焦慮後,答案就會自然呈現在你的眼前。
關於這個糾結的難題,我更想說的是,父母的選擇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跟期待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成績並不矛盾。
競爭是自然界的法則,更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真正愛孩子,不是要幫他迴避掉一切競爭,而是要幫助他在真正進入社會競爭前做好準備。
孩子的成長必然會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也會需要為提升能力、磨礪自身而付出努力,在這些過程中,孩子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還有自信、力量和堅韌。
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幫孩子擺平一切挑戰,而是在他遇到挑戰的時候,站在他身後支持他,給他幫助和鼓勵,讓他自己去克服困難。
哪怕暫時失敗了,他也還可以回頭找你療傷,然後再繼續出發。
真正的佛系,不是迴避現實問題,而是拎得清、分得明自己到底應該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什麼角色。
本文圖文整理於網絡,貴在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