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似較長的暑假已經過了一半了,很多家長通過孩子的期末考試,還在猶豫:是該讓孩子去參加課外輔導班,培優補弱;還是讓孩子休息一下。
再看看學霸們暑假裡各種興趣班、補習班一個也沒停,學霸們雖然不用在學校上課了,但是仍然暢遊在各個課外學校裡,繼續在「校」學習。
最近相當多的家長提到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孩子要不要上課外輔導班?
今天將集中統一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也歡迎各位家長朋友,及時反饋。
一、面對課外輔導班,家長都有哪些的誤區?
1、關於培優補弱
一般來說,家長選擇課外輔導班,都會只選弱項去補習,這是毋庸置疑,對的;
不過別忘了,進一步加強孩子的優勢科目,尤其是優勢科目並不十分突出時,更需要;
2、關於期望值的合理
經過輔導班的上課,家長通常總以為自己的孩子成績會直線上升。
結果呢,孩子上完輔導班回到學校一考試,成績不但沒上去還下滑了,於是乎家長們就對輔導班很不滿意。
其實這種錯誤心理非常的普遍。
孩子成績的好與壞,一是家長二是學校老師三是孩子自己四才是輔導班,這幾個因素相互制約與互聯,缺失了每一方,都可能對孩子成績有很大的影響。
每個家長也只有協調好了這四個方面,才能真正的看到自己孩子有所進步與提高。
成績的提高不是朝日之功,需要的是長久的積累與努力,如果一個輔導班在孩子學習期間能做到溫故而知新,就是好的輔導班。
3、缺乏長期與堅持
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是孩子缺乏長期的堅持的學習,上一次輔導班,就再也不去了,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規律來了一個調節與破壞,可以說是學習的斷路;
二是家長也不總是支持孩子上輔導班,總以為上過了也就不再上了,選擇輔導班也缺乏堅持。
其實每個孩子在哪個輔導班上課,已經熟悉了那裡的環境與老師,這個輔導班的老師也熟悉了孩子,彼此熟悉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會有很大的好處。
家長不應該這次來這個輔導班,下次再去那個輔導班,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試驗品。
其實每個輔導班都有自己的特色與規律,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二、必須面對的現實
孩子要不要上課外輔導班?比如數學、英語、作文等。這些與快樂的童年是否矛盾?
現在學校學習的要求很高,比如學校的課程進度完全是為上課外輔導班的同學準備的。
如果沒有報班,除非學習很自覺的孩子,很多孩子可能只能得良或者達標甚至待達標。
另外,學習很重要的是比較,現在很多孩子上輔導班,注重早期教育的開發。
如果您孩子不做一些儲備,盡情享受奢侈的快樂的童年,如果在比較中落後了,那麼可能陷入不愛學習的惡性循環中:
學得不好上課吸收不好作業做不好考試考不好家長老師同學的壓力不愛學習的惡性循環之中。
如果不去做早期教育,不在上學之前適當學習一些基礎知識,上學的前一兩年可能不易適應,需要家長花費較大的力氣,還不一定能改變過來。
如果家長能力不夠強,最好還是及早開始抓孩子的學習為好,不要讓童年太奢侈。
當然,基礎好的孩子上學後也要注重習慣的培養,太輕鬆了也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小學的成績雖然不必太糾結,但是如果不在小學打好英語、語文的基礎,培養好數學的思維,適當做歷史地理生物的儲備,啟發興趣,那麼上初中可能就會比較累,學得吃力,容易走向惡性循環。
因為學校學習是學生十幾年內的頭等大事,如果孩子落後,學得吃力,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沒有信心,沒有興趣,還不得不學,那就可能難以快樂了。最終產生厭學情緒。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也是必須面對接受的現實。
三、家長如何正確、快樂地上輔導班
不是簡單地一個「是否上輔導班」的問題,而是如何能讓孩子快樂地、至少不痛苦地上輔導班的問題。
1、適當輔助孩子
孩子報班,不是把學習交給老師了,家長還需要適當幫助孩子度過難關,獲得成就感,培養興趣。
2、先以興趣培養為主
開始不要著急報太多的班,最好先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習慣、信心和動力。
孩子如果具備了這些條件,那麼適當上興趣班自然不會有太多問題。
另外,也不要給孩子報太多的輔導班,還是要留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安排的太滿可能會有問題,讓孩子厭倦。
上輔導班,可以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能力水平的班。讓孩子儘量學得輕鬆些,這樣更容易培養興趣。
避免好大喜功,一下子報一個高級別的興趣班,總讓孩子去克服困難,這樣容易厭學。
四、不上輔導班,就對家長和孩子有較高要求
當然,不上輔導班也可以。
這需要家長更具教育的智慧,或者孩子的悟性自覺性較高。
家長善於引導,孩子悟性也不錯,習慣培養得好,成績一般都是全校前幾名。
但如果自己不大懂得如何輔導孩子,那麼適當地上輔導班還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