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一、到農村去

2020-07-04 李八情懷

我的知青生活

寫在前面的話

我沒有讀過多少書,由於受父親成分的影響,所以我只讀過初中,但是是那個時候的初中都是農村小學的戴帽初中,所謂「戴帽初中」,是在小學的基礎上增設初中,有點類似給人戴了個帽子,所以叫「戴帽初中」,它是「文革」中農村教育特有的現象,目的是為解決農民子女就近讀初中的問題。我是初68級的,先在石堰五桂小學(嚴家祠)讀初中,這裡有語文老師(魏永修)、數學老師(卓長華)、美術老師(汪錫堯)。由於五桂初中較遠(約十裡路),後來轉學到絳溪增產小學初中學習,增產小學只有陳洪安一個老師教初中全科。七零年初中就畢業了,想繼續讀書,但是我下鄉了,沒有機會再讀書。我後面的敘述都是按照當時的情境一一敘述,在敘述中儘可能保留原來的場景和人物對話,不用現代網絡詞語和文學的寫法。

留下點記憶給後人,讓後人知道我當時下鄉的情況。希望各位看官不要用對文學家的標準來要求。

70年到農村去76年走上教學崗位,幾年來的知青生活在那個時候,很多無奈也很多悲哀。 有些事有些人已經模糊,對於模糊的就不寫了,只寫一些記憶較深的。

用語平庸,多數是一些土語方言,如果你喜歡看就將就看吧,但是希望不能要求太高喲。

一、到農村去


我的知青生活一、到農村去


我的知青生活一、到農村去


1970年2月我就初中畢業了,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遇到的是什麼秋季招生改為春季招生,所以我們的初中實際沒讀多久。其實在初中裡也沒學到些什麼,很多時候都是扛著國旗到每個生產隊去表演節目,你也可能想到那個時候是怎樣的情境,人家「貧下中農」在地裡幹活,我們這些學生娃娃就乖乖的站在那裡背誦毛主席語錄,唱歌曲,跳舞等。那些節目都是在學校學的是毛澤東思想課上找的,有時到某個生產隊去聽貧下中農講家史,或者參加哪裡舉辦的批鬥大會。初中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數學中的代數、方程什麼的都是快要畢業了才學了一點點。畢業後自己就天天呆在家裡,像無頭的蒼蠅一樣無所事事,不是撿柴就是到處找人玩。雖然想繼續讀書但是不行,因為1968年12月,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毛主席一發表這樣的指示全國上山下鄉運動就由此大規模展開。因為我媽媽是教師,我是吃商品糧的,所以沒逃脫下鄉的命運。


我的知青生活一、到農村去

要下鄉首先還要寫申請,我問媽媽怎麼寫,媽媽說申請裡就寫你自願申請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些話吧。我簡單的寫一些話,媽媽幫我交上去,一個星期後上面下文了,大概意思是同意我下鄉,下鄉地點是走馬一隊。同時還送給我一本書,書名叫住《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我於5月10日那天就到了走馬一隊報到,報到那天就在距離走馬小學不遠的一個半山坡地裡栽棉花,那天吹著風,感覺很涼快。


相關焦點

  • 我的「知青」生活
    走的那天, 武漢關碼頭熱鬧非凡, 鑼鼓喧天, 近萬人載歌載舞, 「聽毛主席的話, 到農村去幹革命」、「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 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等巨幅標語掛滿江灘、泵船等顯眼的地方。我們列隊在「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周隊長的帶領下, 登上了「東方紅208號」火輪船, 隨著汽笛的一聲長鳴, 我們大家全擠在靠碼頭的船舷一邊望著自己的親人。
  • 我說知青下鄉就是一句話:知道了農村真苦,農民真苦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要說知青到農村去什麼這這那那的,我說就是一句話:知道的農村真苦,農民真苦。離開農村以後,你的生活工作馬上就煥然一新,當時的這個剪刀差可是把農民整苦了。所以要說知青有什麼收穫,我想這就是最重要的收穫。人都是同情弱者的,我們這一些16-17歲的知青到了廣闊天地,也成了弱者,生產隊的農民儘管的當時生活不寬裕,總是能給予我們一定的幫助和照顧。特別是生產隊裡面的五保戶,本來自己就是弱者,看見知青到了農村裡面的種種糟糕的事情,還是伸出手來給予幫助。
  • 知青生活逸事丨江南知青(13)
    回顧起下鄉當年那段崢嶸歲月,又勾起了我對知青生活的逸事回憶。 01  砍 柴 到生產隊有些日子了,面臨生活第一個問題,就是燒柴做飯。知青們輪流煮飯,農村的大鍋灶,我們都不太會用,火不會燒,搞得滿廚是煙,薰得一臉墨黑,鼻涕眼淚雙流。 剛開始,柴是社員們送的,後來,我們自己去打柴。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這樣的家庭背景在那階級歧視的年代, 想當兵?做夢!想留城?妄想!唯一去向, 上山下鄉。我很清楚, 當然大家都清楚。可我母親拎不清, 說啥不讓她獨養兒子離家, 更不用說務農。昏暗的路燈下, 我拉著她漫無目的地走著。嘴裡翻來覆去一句話, 「媽, 我要去農村插隊, 我一定要去。我能養活自己。
  • 我的知青生活 (一)
    一九七七年七月,我從長春市實驗學校十年二班畢業,上山下鄉來到了吉林省榆樹縣秀水公社蘇家大隊第六生產隊集體戶,當了一名知青。我沒有誰來動員我,就自覺報名下鄉了。下鄉前,父親單位贈送我們下鄉知青每人一個木頭箱子,一個筆記本。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英文是educated youth,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知青的稱謂,是指從1968年開始一直到1978年末從城市到農村、到農場或到軍墾兵團務農及「建設邊疆、保衛邊疆」上山下鄉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了初中或高中的教育。
  • 70年代,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發誓留在農村生活,如今怎樣了?
    在如今這個重視知識的時代,許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能夠進入到一所好的大學中學習專業知識,從而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上能夠擁有更大的競爭力。在國內,清華和北大無疑是無數寒窗苦讀的學子所嚮往的大學。作為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清華和北大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招收優秀的高材生,而學生們也會因為能夠上清華北大而自豪。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芬姐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姐去,她就去,我姐不去她就不去。可是那時我姐必須得去的,因為上山下鄉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已經是全社會的事,工作都做到學生家長的單位,要求單位的黨員、幹部帶頭。爸爸既是黨員又是幹部,責無旁貸,姐姐沒的說必須去。其實,就是父母不同意,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個熱血青年能擋得住嗎?芬姐的父親是工人群眾,如果她不去,是可以躲過去的。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1970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務農的運動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章,反映知青生活的美術作品與同時期美術中的農村題材和農民圖像具有緊密聯繫。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達到高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務農的運動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章,反映知青生活的美術作品與同時期美術中的農村題材和農民圖像具有緊密聯繫。  1954年創作出版的宣傳畫《畢業了,參加農業生產去!》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令後,城鎮開始了動員,我就第一批報名下鄉插隊落戶了。當時想法很單純,根本沒想到下鄉後能幹多久、什麼時候能回來這些問題,只是想到這是毛主席的號召,我應該響應,而且下鄉總比待業等待要好。就這樣簡單。  我家三弟兄,我是老大,是開江中學初67級的學生,當時18歲,大弟成政是初68級的學生,才16歲,小弟成憲還在讀小學。
  • 知青往事:我是吃到天鵝肉的那個「蛤蟆」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是在校園裡長大的。打我記事起,我的父親一直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母親在旁邊的小學任教。那時候的高中生都是住校的,我經常去他們的宿舍玩,交了好多大朋友。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我的「黃土情節」  四年前,我從山西省一個小縣城考出去,邁入中國礦業大學的校門。四年後,走出大學校門的我毫不猶豫響應國家「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重新回到黃土地。走入基層,走進學校,走上鄉村教師的崗位,在實踐的大熔爐中熔鑄自我。
  • 上海知青生活趣事:那年在延邊插隊落戶,我與黃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半個世紀前,1.8萬名上海知青來到延邊地區,分別在七個縣的生產隊插隊落戶。上海知青初來咋到,對延邊農村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特別是對延邊的黃牛更是讓上海知青情有獨鍾。再來兩次還是沒騎上,大黃牛竟然會欺生,橫豎不讓我騎,我和大黃牛僵持了好一陣子,見此情景圍觀的知青和社員們樂不可支。我哭笑不得,今天總算搞清楚了牛的犟脾氣。 第一天出工,就碰上大黃牛的犟脾氣,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一阿爸依教我騎牛的訣竅,把牛韁繩由中間緊緊往上拉緊,牽住牛鼻子,再一躍跨上。我一試,嗨!真好使,大黃牛不再和我打轉轉了,我一躍騎上了牛背。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那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甘肅省會寧縣一些城鎮居民和知識青年到農村安家落戶的消息,關鍵是傳達了毛主席一條最新指示,就是:「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 最後的知青
    「最不願意來,卻堅持到最後」——張芬用這句話來描述她在一個偏遠貧困山村40年堅守。她是最後的「知青」之一,猶如一塊被政治浪潮遠遠拋上岸的浮木。十年「文革」期間,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大約1700萬城市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和邊疆地區,接受農民再教育。與絕大多數知青不同的是,張芬在「文革」結束後仍然留在農村。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一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鐵下一條心,紮根在農村,甘願吃盡天下苦,樂把青春獻人民!」這句話是吳獻忠寫在日記中的,也是她真實生活的寫照。撫順市第十中學的學生的她,當年響應號召下鄉當了知青。在上世紀70年代,吳獻忠來到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工作幾年後,知青們可以回城了,由於吳獻忠表現出色,有幸成為回城大軍中的一員。但是吳獻忠拒絕了,她初心不改,她愛上了那片土地。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1968年12月,毛主席進一步作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決策。《人民日報》等權威報刊把這一決策稱為「無產階級司令部的新的戰鬥號令」,是「實現知識青年思想革命化、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根本途徑。」
  • 《知青點滴》
    九月十七日,是我上山下鄉的紀念日子。報名六八年八月畢業後,學校街道不斷的動員鎮內畢業生報名上山下鄉。開會家訪,形式多樣。到後來,家長先鬆口,還是去吧。理由倒很簡單,人家都去了,你還能不去?那幾天,揣著戶口本,挨過一天又一天。天天在街裡逛蕩,像是告別?戀戀不捨。即將離開城市?心裡充滿著惆悵和迷茫。
  • 我的知青歲月:難忘當年排演現代戲
    文:吳中芹圖:來自網絡為了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偉大號召,1968年10月,我們作為肖縣黃口鎮第一批老三屆的畢業生共計30餘人,分別到孫廟公社老黃口村及東閣公社大徐莊村插隊落戶。
  • 1970年,一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誓言一生留在農村
    不過在1970年的時候,有一位女知青在眾人的推薦下獲得了清華北大的入學資格,然而她本人卻對此表示了拒絕,還發誓要紮根農村。那麼,這個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來到了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