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我是吃到天鵝肉的那個「蛤蟆」

2020-08-09 回眸如煙往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我是在校園裡長大的。

打我記事起,我的父親一直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母親在旁邊的小學任教。

那時候的高中生都是住校的,我經常去他們的宿舍玩,交了好多大朋友。他們開會,我就在旁邊坐著聽,聽他們討論國家大事,討論班務或評點佳作;他們唱歌,我就在旁邊跟著哼,許多老歌都是跟著他們哼會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他們唱得特別投入,而且總是只唱前面四句,反覆兩遍,害得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為這首美麗的歌曲就是只有這四句歌詞。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現在想起來,他們可能是想家了,高考的壓力實在太大。

到了暑假,有些人不聲不吭打起背包就走了;有些人則喜笑顏開,逢人便打招呼,我知道這是考上大學了。有時候他們還會給我一塊糖,並給我快快長大也能考上大學之類的鼓勵。

對於這些糖和鼓勵,我從來都是照單全收的,我甚至都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可能會與大學無緣。我一直認為,上初中、高中、大學,就像每天要吃早飯、中飯、晚飯一樣,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再普通不過的日程。

但是這種觀念在我六年級的時候便開始動搖了,初中畢業時則是徹底顛覆。

我的初中是直升的,當時學制縮減為兩年,基本上沒學到多少知識。

第一個學期上課還算正常,數學學正負數加減乘除及因式分解,這也是我後來參加高考時數學知識的全部基礎。語文除了一些歌頌文章外,還學了若干魯迅的短篇,比如「痛打落水狗」的那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記得有一篇歌頌《東方紅》的文章,文字特美,我到現在還能背上開頭的幾句:雄偉壯麗的旋律,簡練明確的音樂語言,激情磅礴的氣勢,猶如大海的怒濤,長空的雷電,摧枯拉朽,呼嘯奔騰……

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學期便改學「工基農基」了。上課就是製作「920」農藥,然後去農村給農作物塗抹。期末考試就是用手柄搖動柴油機,發動起來就能通過。

兩年時間很快,一晃就過去了。就在我準備接著上高中的時候,事情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按照我的成績排名,我是完全有資格升學的,但是負責升學的貧農代表卻不以為然。她當著我的面說:「高中,貧下中農都應上上。你家已經有兩個先生了。」「先生」指的是我父母的教師身份,意為我們家已經有文化人了,我不應該再去讀書了。她嘴裡的「先生」可不是尊稱,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屑。

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她在眾人面前揮著食指衝我比劃、吼叫的情景依然是那麼的清晰而揮之不去。她之所以強調「貧下中農」,是因為我的母親出身不好。

1949年前,我的外公長期擔任小學校長,薪水還算可以。外婆除了支出四個子女上學的全部費用外,剩下的錢就全部拿去「得田」(即買地),硬是把外公原來的中農家底「得」成了後來土改時的「地主」。

外婆被評為地主分子時,她唯一的兒子,我的舅舅在福建前線剛剛經歷了慘烈的金門戰役。舅舅是在高中時參加南下工作隊並加入人民解放軍的,金門戰役中歷經生死,本來他應該大有作為的。但外婆的地主身份影響了四個子女的發展,尤其是舅舅的政治前途,還殃及了第三代,比如我的上高中資格。

貧農代表的堅持,阻止了我上高中的希望,也粉碎了我自幼以來就有的大學夢。

第二年春天,我成為了一名插隊知青,這一年我剛滿15周歲。考慮到最好有人照顧,我的下鄉之地是久違了的老家蘇南農村。

蘇南農村比較富裕,我們村裡最差的年份10個工分也能值7毛9分錢,一個男勞力一年大約能得3000多個工分。我的工分雖然折上打折,去的第一年依然拿回了全部口糧,還得了9元錢分紅。

第二年秋天,縣報的總編來我們村勞動改造,主辦了大隊的秋收戰報。在他的鼓勵下,我發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戰地黃花分外香》。這篇文章後來又被公社廣播站的自辦節目錄用,兩天一期,一天播放三遍,我一下出了名。

逐漸我的活動多了起來,公社的、縣裡的通訊創作會議經常有我的通知,還因此被選為優秀知青代表,獎到了一套青年知識叢書。其中一本數學知識,概括了當時初中到高中數學教材的基本內容,在我後來的複習高考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插隊的第5年,我被抽調到公社黨委秘書辦公室工作,月薪31元,當時叫半脫產幹部,但是農村戶口不變。因為有了這些經歷,1976年公社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時,我有了一定的底氣。因為明確以勞動實踐為主,不論學歷高低,我本已沉寂的大學情結又被激活,大著膽子報了名。

考試那天,為了取得好的印象,我特意穿了一條屁股和膝蓋上都打了補丁的褲子,順腳套了一雙涼鞋。到了現場我卻懵了,我以為自己夠艱苦樸素的樣子了,人家有些人居然是赤腳來的,褲管卷到膝蓋處,讓我自慚形穢。

好在我迅速調整了心態,口試時應答順暢,自我感覺還不錯,因而滿懷著上大學的希冀。然後卻是石沉大海,似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我還在焦急中等待呢,卻獲知錄取工作早已結束,勝出者都已經去學校報到上學了。我認識的兩位中,一位是公社團委書記,一位是烈士的親屬。唉,確實不在一條競爭線上。

轉眼到了1977年10月,國家忽然宣布恢復久已荒廢的高考制度,而且所有人都能報名。我和大家一樣,心急慌慌報上名,未及複習就匆忙進了考場。忙忙亂亂一場努力,卻又名落孫山,不夠複試成績。

知道內情的人告訴我,說我的語文成績考得很高,可是數學分數只是個位數。現在想想或許也是幸運,要是那次我僥倖進了複試,因為數學的原因,總分可能會拉得很低,即使錄取了也不一定能進好的學校,更不用說南京大學了。

1977年的失敗雖然令人沮喪,但是高考制度的恢復也讓人有了希望。我立即投入到了下一屆考試的準備之中。考慮到我的數學過於薄弱,我準備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數學複習上。

其實在這裡說複習是很不準確的,因為絕大部分內容我都沒有學過,複習兩字從何談起?其時有人給了我一個信息,說中學某位數學老師正在給應屆生複習高考,並把我介紹給了他。但是我一共上了兩節課就沒法繼續了。去時老師正在複習三角函數,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一節課下來如同在聽天書。為了記好筆記回去繼續琢磨,下課時我對老師提了個要求,指著sin和tan等符號說能不能寫得不要太潦草,我看不懂。

他很驚訝,說連這個都分不清,你來幹什麼?我把我的數學基礎如實告訴了他,他聽了以後沉默了一會,嘆口氣說,你還是回去吧,坐在這兒也沒用,數學是大分。他的潛臺詞我非常明白:我的數學太差了,高考是沒有希望的,坐在教室裡也是白搭。

我不好意思再去聽他的第三節課,我也沒有能力再去聽他更多的課程,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自力更生了。可是突然恢復的高考制度使中學教材成了搶手貨,市面上怎麼也覓不到。我忽然想起了獎給我的那套青年知識叢書,關鍵時刻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數學自學的艱難自不必說,但是比這更難的是我當時的處境。

高考恢復時,我剛剛陰差陽錯失去了一次知青上調的機會。

1976年前後,國家政策開始調整,知青陸續返城安排工作。我本來是可以去一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黨委辦公室做文書工作的,可是因為一些複雜的原因,最後被「調劑」了下來。所以我的當務之急是繼續好好表現,爭取新的招工機會。而「紮根」思想是否牢固,在當時的政審中幾乎是起一票否決作用的。如果公開報考大學,那就證明我在農村紮根的思想不牢固,這會直接影響到我當時的工作處境及未來的知青上調。

忐忑不安的我不敢聲張,白天照常下鄉跑情況,晚上循例參加碰頭會,傾聽明天的工作安排。回到宿舍往往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公社自發電正好關機,根本不可能看書。我每天晚上都盼望著清晨四點三刻快快到來,因為公社廣播放大站會在這個點上打開自發電,準備新一天的農村廣播。

這一年的春夏兩個季節,我都是機器一響就起床,自學到8點左右去食堂吃早飯,然後開始一天的日常工作。說起來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我在半年中用每天三小時的時間竟然自學完了中學六年的全部數學課程,高考時雖然只得了69分,但在當時的考試中,這一門成績算是相當不錯了。

我要參加高考的消息還是傳了出去,公社黨委某些領導很有想法,背後議論我是「這山望望那山高」。

有一天早飯時,一位年輕的副書記看到我,很嚴肅地對我說:「如果你是高中生,我們也不好反對你。但是你只是個初中生,要想考大學等於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還是好好鞏固一下紮根思想吧,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

當我真的通過了考試,拿到了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她又特意找到我說:「沒想到你會考得那麼好。其實我也是很想報考的,而且我在中學裡外語特別好,要是我報考的話,估計也能考上南京大學。」她的心情我理解,當時有許多像她這樣的人,因為職業、身份、工作以及各種社會原因,沒有鼓起勇氣再邁出一步,最終與大學失之交臂。但是,她不應該反對我的報考。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在高校任教。30多年裡,閱盡學子無數。他們或來自周邊的城市,或來自遙遠的山村,經歷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剝奪他們潛心求學的權力。

歷史畢竟是向前發展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正在得到進一步彰顯,像我這樣被人認為「蛤蟆想吃天鵝肉」的求學經歷,終於成了歷史的絕版。

與大學同班同學合影(前排左一為作者)

作者高鳴,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歷史系78級。碩導。歷任無錫輕工大學社科系副主任、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系主任,無錫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獲省「優秀兩課教師」稱號。

相關焦點

  • 於凡諾說:一隻吃過天鵝肉的癩蛤蟆
    「哇塞,這下好了,我今天就能吃上天鵝肉了!」「誰說癩蛤蟆只是想吃天鵝肉而已?!」他欣喜若狂,對著天鵝舔了舔,「啊呸!」只聽見他又咕咕、呱呱、昂嗷地叫了起來。它逢人就說:「我吃了一隻天鵝!我吃了一隻天鵝!」癩蛤蟆吃了天鵝肉?池塘裡居住的幾乎所有癩蛤蟆都不相信它,認為他吹牛!顯擺!自吹自擂!畢竟常識在那裡,從來就沒有癩蛤蟆吃到過天鵝肉!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馬新聯到公社中學當了老師,邵娟、李建英到大隊代銷店當了營業員,陶德良當了拖拉機手,何樂平、陳光平、謝成功當了木工,趙新法、李蘭花當了炊事員,徐長淼當了電工,顏平陽成了電影放映員,陳國強、陳嫦娥還被大隊分別推薦到公社和縣供銷社工作。而我當過代課老師、廣播員、電影放映員,還被抽調到縣人武部做過民兵訓練工作。我們剛到知青點時,要建知青宿舍。
  • 知青往事:我家鄰居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想起我家鄰居,姐姐的同學芬姐。芬姐和我姐都是67屆畢業生,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去了農村。芬姐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姐去,她就去,我姐不去她就不去。可是那時我姐必須得去的,因為上山下鄉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已經是全社會的事,工作都做到學生家長的單位,要求單位的黨員、幹部帶頭。爸爸既是黨員又是幹部,責無旁貸,姐姐沒的說必須去。其實,就是父母不同意,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那個純真的年代,一個熱血青年能擋得住嗎?芬姐的父親是工人群眾,如果她不去,是可以躲過去的。
  • 知青往事:起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因為這些下鄉用過且幾經流轉保留下來的物品,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是一堆不起眼的雜物,但它是我人生起點的必備,是我青春歲月的陪伴。我下鄉的十年經歷中,有過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相比之下自己的起步因為比較波折,且與這些物品息息相關,讓我終身難忘。
  • 知青往事:「我是六九屆的」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1999年,是上山下鄉運動三十周年。我中學的同學聚會過一次,有將近四十人參加。分別三十年後,大家都還好,只是沒有一人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我算是接受了成人高等教育,上了夜大,有國家承認的文憑,被同學們稱為「知識分子」。我心裡很難過,因為在我的單位,我的學歷很不「硬」,很拿不出手。
  • 知青往事:插隊趣事
    那是我們剛到四隊的時候,我和劉允恬,鄒曉群,王豔華下工回來,看到路邊山坡上有一顆秋梨樹,樹上結滿了蘋果似的秋梨,我們幾個人上去就摘,越摘越上癮,摘著摘著就爬樹上去了,全然不顧天已經快黑了,正當幾個人為摘到大而好的梨高興時,只聽一聲斷喝,「住手!」我們一驚。
  • 腦筋急轉彎:癩蛤蟆怎樣才能吃到天鵝肉?答案讓我笑趴下來了!
    今天給出的腦筋急轉彎:癩蛤蟆怎樣才能吃到天鵝肉?答案讓我笑趴下來了!腦筋急轉彎答題現在開始(規則如下:一題10分,一共十道題,滿分是100分,來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吧!)腦筋急轉彎問題1:阿勇做事總是拖泥帶水,但上級部門總是表彰他,這是為什麼?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令後,城鎮開始了動員,我就第一批報名下鄉插隊落戶了。當時想法很單純,根本沒想到下鄉後能幹多久、什麼時候能回來這些問題,只是想到這是毛主席的號召,我應該響應,而且下鄉總比待業等待要好。就這樣簡單。  我家三弟兄,我是老大,是開江中學初67級的學生,當時18歲,大弟成政是初68級的學生,才16歲,小弟成憲還在讀小學。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經過四天火車五天汽車的路途,元月十二日晚上到達了雲南兵團一師六團四營,我和其他十名知青分到了八連,來接我們到連隊的著一身軍裝的現役軍人指導員和連長。當坐上拖拉機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時,我想真不知道是開到那裡去了,在開過南臘河時,在黑暗中我真驚奇。車子能在河裡開。在經過傣家村寨時,傣家人在黑暗中見到拖拉機的吼叫聲,令人可怕。
  • 我的世界蛤蟆吃怎麼開服 蛤蟆吃聯機教程
    蛤蟆吃是一款遊戲聯機工具玩家常用它作我的世界聯機開服,這款工具對於火炬之光2等遊戲也同樣適用。但是鑑於更多玩家關注我的世界蛤蟆吃怎麼聯機,所以小編下面就以我的世界聯機為案例,為玩家朋友們介紹下蛤蟆吃聯機教程。
  • 難以忘懷的青春歲月:回憶我的知青生涯
    難忘的往事(一)我在農村的五年,是國內國外風雲變幻的五年,我也成為那一段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當然,這些事情雖然是親身經歷,但限於自己的地位和水平,也只是一隅之見,僅供參考。1974年,福建知青家長李慶霖寫信給毛主席,反映當時下鄉知青的窘迫遭遇,毛主席非常重視,回信稱:李慶霖同志,來信收到,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
  • 「知青往事」油潑辣子一道菜
    插隊那會兒,來到貧瘠落後的鄉下,雖是粗茶淡飯,還算溫飽,不過有一點,蔬菜奇缺,什麼油啊,肉啊那是稀罕物。一是我們屬產糧區,不允許種蔬菜;二是油和肉憑票供應,少之又少;三是我們知青吃大灶,一周或更長時間才派人進城採購蔬菜,天晴好說,若遭遇雨雪天或連陰雨,除了吃鹹菜絲、酸黃菜,再無綠葉菜咧。所以,知青大都備有從家中攜帶的用罐頭瓶裝的辣子醬,經久耐吃。
  • 兩餐一份油豆腐——我的知青歲月
    四十多年過去了,人也步入了老年,但當年下放知青茶場,一份油豆腐吃兩餐的艱苦日子,卻時常閃現眼前,仿佛離我不遠。初到茶場時,知青們是以連隊為建制,因為是新組建的連隊,除了像棚戶區的四合院,後勤更是一窮二白。冷灶冷廚房,缺油少菜無廚娘。
  • 吃不到天鵝肉,你可以吃天鵝蛋啊,蒜蓉粉絲天鵝蛋,你值得擁有
    俗話說「癩蛤蟆吃不到天鵝肉」,可我不是癩蛤蟆,也沒能吃到過天鵝肉。天鵝是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吃了可是犯法的,就算養殖的天鵝,一隻動輒幾百上千,根本不是我等小民能接受的。 吃不到天鵝肉,可以吃天鵝蛋啊,不過這個天鵝蛋不是天鵝產下的蛋,而是一種海鮮。
  • 知青往事:響水河,我的人生福地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
  • 知青往事:我到了一個小山溝裡,開始了漫長的「脫胎換骨」的歷程
    消息傳來,知青中反映不一,大多數人失去參加高考的信心,一些人攝於領導的臉色沒有勇氣報名。我當時心一橫,決定要碰一碰運氣,因為我不甘心放棄任何上學的機會。高考的日子漸漸迫近,我不敢請假複習,更不敢幹活時省點力氣,我還得繼續「掙表現」。我清楚,此時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閃失,都會使我的全部努力瞬間化為泡影。
  • 知青往事:深情厚誼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6月28日下午,上海市屬農場知青老照片畫冊在市旅遊集散中心二樓舉行首發式。市裡幾位老領導龔心翰、胡延照、賈樹枚等應邀出席。
  • 癩蛤蟆也能吃到天鵝肉!我連抽3包煙想了一整晚,也不明白輸在哪
    這個就是我大學時候的女友,是不是很漂亮!大哥,你這吉他一定很貴吧,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妹子,你們別這樣看著我,該上班了吧?遊戲可以輸,但氣勢一定要壓到對方!哥們,車子都成這樣了你還敢開,真是不拿自己的生命當回事啊!快看,老爹給起的這名字,出門被抓還不算,三天就被揍了八次癩蛤蟆也能吃到天鵝肉!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1996年4月8日,開完了麥播動員會後,乾脆叫下面的人管著,我就上北京了。到了北京確診是尿毒症初期,說可以保守治療。我在那兒住了兩個月的院,每天吃中藥、灌腸,早上一遍,晚上一遍。回來後,仍然是吃藥、灌腸。知青們一聽我得了這個病就說:「哎呀媽呀,乃利,你在北大荒純累的!」
  • 我的知青歲月:難忘當年排演現代戲
    由於我們這批知青的到來,況且其中不少是學校的文藝骨幹,於是村黨支部便把我們這些知青組織起來,配合他們村原有的業餘劇團人員,在那年冬季排演了現代樣板戲《紅燈記》。當時那個年代,歷史傳統戲已被作為歌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被禁演。全國上下,只有8個樣板戲在輪番演出。《紅燈記》中,主要人物不多,很適合我們村文藝宣傳隊人員自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