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餐一份油豆腐——我的知青歲月

2020-12-27 法制江西

四十多年過去了,人也步入了老年,但當年下放知青茶場,一份油豆腐吃兩餐的艱苦日子,卻時常閃現眼前,仿佛離我不遠。

初到茶場時,知青們是以連隊為建制,因為是新組建的連隊,除了像棚戶區的四合院,後勤更是一窮二白。冷灶冷廚房,缺油少菜無廚娘。

知青們看到這一切,心都涼了半截。

好在有幾位老知青和連領導經驗豐富,工作有方,先是從知青中挑選人員組建炊事班。然後組織大家趕季節開荒打井種菜養豬,以保證大家有飯吃有水喝不餓肚子。

下放的頭一年,我們知青每個月發14元工資,30多斤定量口糧指標。這點工資口糧說多不多,說少真少。

在那個年代閒在家裡吃點粗茶淡飯,節儉點餓不死過得去。可對長期野外作業,開荒種茶,勞動強度大,正在長身體飯量大,十六七歲的知青來說,如果放開肚皮鬆鬆手腳,半個月就會彈盡糧絕。

而這14元不起眼的工資,它的能量「非常」之大,不僅要管吃,還要管穿,管日常用品,管冬天買煤取暖等等。

那時的知青家庭都不富裕,家裡人口多,父母工資低,養家餬口不容易。下放知青很少能得到家裡的支助,全靠這14元工資養活自己。

因為我們是剛離開父母走上社會,也是第一次獨立生活,怎麼去安排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兩眼一抹黑。特別難的是14元的工資怎麼划算用,怎麼才能避免寅吃卯糧。有錢不會用,錢少不夠用。

學會算帳,學會用錢對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是道難題。

而比我們更急的是連領導和帶隊幹部,如果知青們不想事,亂花錢,兩天把工資花掉,剩下的日子就難熬了,既使想借也是借錢無門。別說戰友們自身難保,就是有借,你也沒償還能力呀!

於是領導們如家長般,開始教大家理財之道,並重點監管男生的「金庫」。時常盤查這些大大咧咧者,口袋裡還剩多少「餘糧」。

我家裡負擔重,父親早年去世,弟妹多,全靠撫恤費和母親參加集體勞動,所得的那點工資維持生計,故而沒有資助。所以我的14元錢工資從裡到外全覆蓋。當然像我這種情況,在知青中不乏多數。

我的個人生活安排,每天飯菜開支平均控制在4角錢以內。早餐一般空腹,中餐一份小菜四兩飯。如中餐吃油豆腐,兩角錢一份五小砣。

為了省錢,一份菜分兩餐享用。不是油豆腐量大吃不完,而是太貴不敢多吃。一砣油豆腐比現在的麻將大不了多少,一口吞了還嫌小。

好在那年頭生活艱苦,很少有肉吃,知青食堂好一點的菜,只有油豆腐。

就這樣我日省餐摳,半飢半飽,硬是從牙縫裡每月節省了3一4元錢,用於購買日用品和添置衣物。更難得的是通過這段艱苦的日子,我養成了勤儉節約,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的習慣,一輩子如此。

作者:李陵湘

責編:黃素梅《白浪情》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我和我們連隊的上海市區知青,就是這類「本科生」。據史料記載,上山下鄉期間,離開上海市區的上海知青共有60萬7千多人。其中奔赴到雲南農村和兵團的有55944人。我和我的上海知青戰友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拍攝於2015年11月重返知青連隊。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了解真相的我再不敢像以前那樣, 吃飯一直吃到鍋巴底為止。我常常是兩小碗後必放筷。我嘗到了食不果腹的滋味。心裡想著, 忍耐住, 堅持住, 6個月後獨立生活就好了。口糧不夠花錢買, 反正有力氣, 多賺工分就是。過勞動關正月十五一過, 山裡也忙碌起來。
  • 芒果君爺爺: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之彎彎的小河
    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1彎彎的小河文/芒果君爺爺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說是小河卻非自然天成,它是人工挖掘的溝渠,駁岸從未用石塊硬固,歲月滄桑,兩岸泥土坍塌,掩飾了當年農夫墾掘的痕跡。溝坎邊蕪長著不知名的小花,或紅或白間或還有藍夾雜草棘之中,野草叢生之下,溝渠頗有幾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河道模樣。既然是人工溝渠,它的源頭始於何處?渠水又流至何方?江南土著誰都清楚其淵源。
  • 知青劉平
    加上能歌善舞會喝酒,所以,聚會時頗受女知青們青睞。熟悉後,我把他請進了我當群主的雲南知青微信「牽手群」。於是,我們成了知青群友,互相稱兄道弟。我們經常聚集群裡知青們活動,一起喝酒、聊天、K歌。 非常開心。 接觸久了,相互之間了解的多了,我對於劉平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他熱心於編寫雲南知青歷史的執著精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漸漸地,我終於萌發了想要書寫他的衝動。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12)  習總書記曾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 一口氣讀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對總書記的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每一個被採訪者都會提到習總書記的兩箱書。他只帶了兩個行李箱,裡面都是書。煤油燈下燻面看書,走三十多裡山路借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堅持讀書學習,積澱了總書記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這幾年習總書記的每次講話中都是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妙語連珠、充滿自信。這種素養和格局是多年磨一劍的結果,梁家河七年的學習積累是很重要的。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14)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再結合我們兩月有餘的支教經歷,我們對書中青年習近平的知青歲月產生了強烈共鳴。青春是什麼?七年歲月,習近平把汗水揮灑在黃土高原上,打磨人生,品味青春。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泉州長途抵達葛坑知青點後, 我與知青點的另兩名男知青Y和C第一次見面認識。隨後, 一名落單的男知青S也匆匆趕到。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六位知青在同一屋簷下, 開始了共舀一鍋飯的生活。在葛坑三隊, 我們的住屋不搭左鄰右舍, 獨自佇立在小山包後山通往葛坑墟集小街的小路上。
  • 盤錦:大窪區趙圈河「知青總部」,這裡存儲了多少人的知青歲月
    知青總部位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區趙圈河鄉,佔地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是一處以盤錦知青文化為特色,以中國知青文化為背景而開發的文化旅遊景點。旨在發掘、保護和宣揚中國歷史文遺產,頌揚當年知青的歷史功績,目前景區已經開發了集住宿、餐飲、娛樂、展覽於一體的服務設施,搭起了一個重溫激情歲月的平臺,為知青文化愛好者創建了一處汲取文化精髓的場所,為旅遊愛好者開闢了一席體驗知青生活的天地。
  • 青年的楷模 學習的榜樣——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了解了總書記青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我們再來回味和咀嚼這段話,更有一種跨越歷史、直擊人心的觸動與震撼,更能體會到總書記在講這一番話時的語重心長、殷殷囑託。我理解,總書記這段話是說給廣大青年聽的,同時每一個字又是對自己知青歲月的深沉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回眸(六)
    山區學校的體育活動真叫人發愁,學校只有一張桌球桌,配有兩付桌球拍,校舍後面的空地上師生自己挖了個沙坑。知青民辦老師分擔了國家缺乏師資的困難,給農村帶去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科學知識。我在公社、縣城、上高縣各地區參加教師集訓時,得知不少教師是知青,知青老師中有一人一校,身兼校長,帶一至五年級的班,既教語文和數學,又教音樂和體育,這就是當時農村學校的現狀。
  • 「知青歲月」我從赤腳醫生崗位走來
    清晨的山村,最早活動的應該算是放羊的老漢,他們和著響徹山谷裡羊群聲,伴著各種生靈的聲音,開始一天的勞作……在這交響曲的感召下,我們知青也開始三三兩兩的、睜著睡意朦朧的雙眼,急急忙忙趕往大隊部。隊部就在一座飼養員的窯洞,每天例行的早會,就好像全隊社員參加多麼重要的儀式,在我們知青眼裡,那也像是一天最早的報到,由隊長看看人是不是都還在。早會內容,一般就是分配一天的活路;還有就是宣布村裡發生什麼事情,公布需要大家解決的方案。在村子裡,好像只有早晨把大家聚到一起,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 人文老照片|如歌的知青歲月,定格在老膠片上
    那時,我們拂曉就趕到農田掰玉米,月亮升起時再拉著地排車到坡裡拉高粱稈,耕地種麥前要連夜撒糞,還高喊著「早起四點半,地頭兩頓飯,中午學理論,晚上加班幹」的戰鬥口號。忙罷「三秋」,男知青又隨著治河大軍奔赴河工,整個河工全靠人力一鎬一鍁一兜一筐地啃,寒風凜冽,雪花飛舞,個半月才啃出一條河。
  • 我的知青歲月(8)
    當知青的日子,難過得還不是缺米少鹽,不是異鄉客的孤獨難熬,而是在無望中等待!人本就是靠希望活著:或希望將來,或希望後代,或希望其他。而作為70年代,知青中的個體我,能看到什么希望?只是像『塵土,飄蕩在不盡地流年裡。其中的悲哀,是無法言狀的。 生活總是會有意外。1977年全國突然恢復高考,給百方青年帶來曙光。我像溺水者抓住稻草,無用,也死死不放。報名去,名落孫山也比沒有機會強。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是人大附中的,家在農科院。原本我想年底徵兵的時候去參軍,但毛主席指示一下來,我考慮還是響應毛主席號召,去當知青。我們那一批知青裡面,大部分人去插隊都是因為聽了毛主席的指示,可能還有家庭、個人所處的環境等因素。採訪組:您還記得離開北京去插隊的情形嗎?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感悟】無奮鬥 不青春
    談到青年時代,我不由得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梁家河度過的七年青春時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 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有感
    最近閱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書籍還原了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讀完以後感觸頗多。習總書記有堅持學習和思考的態度習總書記在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閱讀,閱讀面十分廣,像《中國通史簡編》等各種書籍,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公裡路才借到。習總書記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經過四天火車五天汽車的路途,元月十二日晚上到達了雲南兵團一師六團四營,我和其他十名知青分到了八連,來接我們到連隊的著一身軍裝的現役軍人指導員和連長。當坐上拖拉機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時,我想真不知道是開到那裡去了,在開過南臘河時,在黑暗中我真驚奇。車子能在河裡開。在經過傣家村寨時,傣家人在黑暗中見到拖拉機的吼叫聲,令人可怕。
  • 「知青歲月」一個農場子弟對知青的回憶
    但相處久了,他就顛覆了我之前的見解而覺得他是一位懂得幫助關心弱者的有心人。我們這個班有十多位員工,男女知青佔大多數。當時我是最小的一位。但不至於弱不禁風的那類。比起個別女知青來,幹農活我還是可以佔有一定優勢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