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過去了,人也步入了老年,但當年下放知青茶場,一份油豆腐吃兩餐的艱苦日子,卻時常閃現眼前,仿佛離我不遠。
初到茶場時,知青們是以連隊為建制,因為是新組建的連隊,除了像棚戶區的四合院,後勤更是一窮二白。冷灶冷廚房,缺油少菜無廚娘。
知青們看到這一切,心都涼了半截。
好在有幾位老知青和連領導經驗豐富,工作有方,先是從知青中挑選人員組建炊事班。然後組織大家趕季節開荒打井種菜養豬,以保證大家有飯吃有水喝不餓肚子。
下放的頭一年,我們知青每個月發14元工資,30多斤定量口糧指標。這點工資口糧說多不多,說少真少。
在那個年代閒在家裡吃點粗茶淡飯,節儉點餓不死過得去。可對長期野外作業,開荒種茶,勞動強度大,正在長身體飯量大,十六七歲的知青來說,如果放開肚皮鬆鬆手腳,半個月就會彈盡糧絕。
而這14元不起眼的工資,它的能量「非常」之大,不僅要管吃,還要管穿,管日常用品,管冬天買煤取暖等等。
那時的知青家庭都不富裕,家裡人口多,父母工資低,養家餬口不容易。下放知青很少能得到家裡的支助,全靠這14元工資養活自己。
因為我們是剛離開父母走上社會,也是第一次獨立生活,怎麼去安排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兩眼一抹黑。特別難的是14元的工資怎麼划算用,怎麼才能避免寅吃卯糧。有錢不會用,錢少不夠用。
學會算帳,學會用錢對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真的是道難題。
而比我們更急的是連領導和帶隊幹部,如果知青們不想事,亂花錢,兩天把工資花掉,剩下的日子就難熬了,既使想借也是借錢無門。別說戰友們自身難保,就是有借,你也沒償還能力呀!
於是領導們如家長般,開始教大家理財之道,並重點監管男生的「金庫」。時常盤查這些大大咧咧者,口袋裡還剩多少「餘糧」。
我家裡負擔重,父親早年去世,弟妹多,全靠撫恤費和母親參加集體勞動,所得的那點工資維持生計,故而沒有資助。所以我的14元錢工資從裡到外全覆蓋。當然像我這種情況,在知青中不乏多數。
我的個人生活安排,每天飯菜開支平均控制在4角錢以內。早餐一般空腹,中餐一份小菜四兩飯。如中餐吃油豆腐,兩角錢一份五小砣。
為了省錢,一份菜分兩餐享用。不是油豆腐量大吃不完,而是太貴不敢多吃。一砣油豆腐比現在的麻將大不了多少,一口吞了還嫌小。
好在那年頭生活艱苦,很少有肉吃,知青食堂好一點的菜,只有油豆腐。
就這樣我日省餐摳,半飢半飽,硬是從牙縫裡每月節省了3一4元錢,用於購買日用品和添置衣物。更難得的是通過這段艱苦的日子,我養成了勤儉節約,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的習慣,一輩子如此。
作者:李陵湘
責編:黃素梅《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