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君爺爺: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之彎彎的小河

2020-12-24 芒果君爺爺的美食札記

悠悠歲月—我的知青生活1

彎彎的小河

文/芒果君爺爺

特別提示: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一條蜿蜒的小河在屋後靜靜流淌。

說是小河卻非自然天成,它是人工挖掘的溝渠,駁岸從未用石塊硬固,歲月滄桑,兩岸泥土坍塌,掩飾了當年農夫墾掘的痕跡。溝坎邊蕪長著不知名的小花,或紅或白間或還有藍夾雜草棘之中,野草叢生之下,溝渠頗有幾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河道模樣。

既然是人工溝渠,它的源頭始於何處?渠水又流至何方?江南土著誰都清楚其淵源。只是我們這夥「學生」心思哪在這裡?在小河邊的瓦屋裡生火做飯四年,卻渾然不知其前世今身。

長江黃河浩瀚延綿,縱橫華夏。長江流域、黃河兩岸萬頃田畝受其潤澤,億萬民眾汲水而生,恩惠恢弘給人敬畏。炎黃子孫喻之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並冠之母親河,可見長江黃河在人們心中是何等崇高!

小河在宅後潺潺流過,日復一日伴隨著春夏秋冬。它平淡無奇,卻發揮巨大灌溉農田功能。溝渠流水時清時濁,我們用之飲用,用之燒飯,亦用來洗衣。多年來,溝渠小河充當沿岸民眾生活用水,失之不可,水渠乃我們生命源泉。既然提高到生命層面,我以為屋後小河才真正是我們至高無上的母親河。

小河水流人畜共用,以當今嚴苛膳食衛生標準,真是難以想像。彼時,耕牛是農民最強悍的勞動力,犁田耙地甚至駕轅拉車樣樣少不得,牛就是農民命根,伺候耕牛豈能敷衍了事?水牛在溝渠恣睢狂飲,酷熱之時臥渠納涼,龐大身軀攪起泥漿,人們絲毫沒有什麼不適。牛與人共處藍天同飲渠水,一切都那樣和諧自然。

小河相間不遠,錯落著幾根粗木或楠竹綑紮的木板延伸溝渠中央,延伸工具也有名字,鄉村謂之「跳板」。跳板逼仄僅能一人站立,鄉鄰蹲在跳板上洗菜淘米,殘葉米粒引來魚群追逐。女人在跳板上浣紗般垂頭漂洗長發,隨著秀髮在小河中擺動,皂液化做七彩水泡徐徐在水面漂浮。夏天夜晚,繁星燦爛,我們裸露軀體,無所顧忌站在跳板上端起水盆徹身澆灌。

鄰舍農人汲水多在黎明破曉之前。小河經過漫漫長夜,殘渣餘孽緩緩沉入水底與淤泥相擁,水面清澈見底。農人肩挑木桶彎腰站在跳板上,用桶底浪去漂浮的藻泥,側身按下桶沿,河水譁譁灌滿木桶,爾後沿著小徑挑回廚房傾於陶缸,如此反覆直至缸滿。他們堅信在拂曉朧之中汲水才會潔淨無暇。

清晨,一天開始。小河兩岸無數個跳板熱鬧起來,勤快的女人在跳板端頭揮舞棒錘擊打衣裳;年輕的母親俯下身子刷洗嬰兒尿片;侍弄菜地的糞瓢伸入小河中。一切與水關聯的生活在小河裡上演。

「學生」,這是社員對知青的稱呼。日哂三竿,陽光從窗欞射進屋舍,學生懶散地從竹蓮床鋪上爬起,「今日挑水」值班排序早巳混亂不堪,無奈水缸見底,只得在推諉詛咒中兩人懶散地抬起木桶,罵罵咧咧向河邊走去。

寓言道「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八個小光棍群居,能有水喝麼?此刻抬回的河水渾濁骯髒,誰管它水中無其不有?

知青小組有位仁兄,性情孤僻不合群體,平素甚少與組員交流,炎天暑熱,頭頂毛巾,肩背噴鼓勤奮出工,仁兄掙工分的嗜好遠勝飲饌。此刻上工鈴聲響起,怎奈米飯誰來司廚尚在爭吵之中,仁兄著急,尋覓一碗不知何日的剩飯,順手從缸裡舀起一瓢顆粒蕩漾的河水,撒上幾粒粗鹽,衝水為「粥」,仁兄考慮還需補充養份,又倒入一勺未經熟制的黝黑菜油,胡亂攪拌幾下,仰脖直搗喉腔,真是好胃口!

惡劣的水質,伴隨我等渡過四個春秋。其實人的肌體臟器並非儒弱不堪,天地萬物皆能依附環境調整改變,生物進化使之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插隊落戶數年,飢餐飽頓司空見慣,飲饌從不考究生熟,填充胃囊即可。雖艱辛坎坷,卻從未大病纏身,倘依照當今似是而非的網絡健康理論規劃膳食,在當年粗劣的環境下生存,不知要死去多少回?

1974年,人民公社組織社員大興水利,廣闊天地久經厲練的我們責無旁貸,帶上行囊,推上獨輪木車匯入如蟻人海,那陣勢如同勇士出徵沙場蔚為壯觀。

水利勞務是開鑿水渠,掘土挖泥如火如荼,最令人興奮的是飯食由同隊社員充當炊事,雖勞累,一日三餐終能飽腹。數月過後,未等渠道引水,我在水利工地上應徵入伍,齷齪河水竟對身體無礙,體格達到特種兵要求。從此,我離開了舍後的小河,離開了同組兄弟,小河,僅是殘存腦海的記憶。

悠悠歲月,四十餘年悄然逝去。當我提筆記錄過去的日子時,一幕幕場景尤如昨天。我不知道這些文字有何用處?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書寫冷闢的知青題材?在茫然中,在沉寂的深夜裡,這些文字隨筆而生。

是以為記。

相關焦點

  • 芒果君爺爺:紅燒肥腸
    紅燒肥腸文/圖 芒果君爺爺製作 芒果君奶奶少時讀《儒林外史》,其它章節早已忘懷,惟記得範進的嶽父胡屠戶「手裡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腸子是豬下水,人們多視之為汙穢之物,當然是上不得臺面的。
  • 劉俊鷹:彎彎的小河
    彎彎的小河 劉俊鷹 故鄉彎彎的小河,如從天際隨風而來的兩條飄帶,含情脈脈 當我爬在父母脊背上過河時,感覺兩條小河是無法逾越的大河。深不可測的流水,常是我夜裡揮之不去的夢魘。那時雨水充沛,動輒來場暴雨,昏黃的泥水打著卷掃蕩著河岸,塞滿河谷。雨後蜂擁到河邊看大水,成為我們的必修課。我們遠遠地眺望,茫然地注視著橫衝直闖的洪水,如一頭髮狂的困在河谷的巨獸,在做歇斯底裡的掙扎。岸上一人高的玉米林被淹沒,看不見一絲綠葉。
  • 村後那彎彎的小河
    村後那彎彎的小河,不知停歇潺潺流淌,載上我不盡的歡樂,漫步著恆久的遠方。那閃亮光點的碧波,在我腦海時時蕩漾。忘不了和夥伴們水中嬉戲,忘不了笊籬撈起蹦跳魚蝦,忘不了河邊那白色的細沙,忘不了那布滿蒲草的河床。
  • 盤錦:大窪區趙圈河「知青總部」,這裡存儲了多少人的知青歲月
    旨在發掘、保護和宣揚中國歷史文遺產,頌揚當年知青的歷史功績,目前景區已經開發了集住宿、餐飲、娛樂、展覽於一體的服務設施,搭起了一個重溫激情歲月的平臺,為知青文化愛好者創建了一處汲取文化精髓的場所,為旅遊愛好者開闢了一席體驗知青生活的天地。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我和我們連隊的上海市區知青,就是這類「本科生」。據史料記載,上山下鄉期間,離開上海市區的上海知青共有60萬7千多人。其中奔赴到雲南農村和兵團的有55944人。我和我的上海知青戰友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拍攝於2015年11月重返知青連隊。
  • 美好的初戀,是一條彎彎的小船(原創文化詩篇)
    小河邊上船彎彎我站在歲月的小河邊,扔下一顆童年大小的石子,那被驚嚇的水花,撥弄出一圈一圈的皺紋。仔細一看,那顫抖不止的水紋把我挺拔的身影,虛的晃晃悠悠,於是,我被包圍了,恰似那重重疊疊的歲月的年輪。在那小荷包一樣的年輪裡,夾著我美好的回憶,有外婆口袋裡帶著汗香的水果糖,還有小船一樣彎彎的,是她迷人的笑眼,她,是我今生的初戀。
  • 悠悠歲月半世情:回憶上海知青在延邊插隊時的點點滴滴
    上海知青對延邊的大豆腐印象頗為深刻。黃豆產地的純滷水豆腐比上海的豆腐好吃多了,有濃濃的豆香味,清爽滑嫩香噴噴,口感極好,豆腐海帶湯堪稱極品營養湯,幾十年後仍記憶猶新。不過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豆腐也是稀罕之物。馬培堅在《我在延邊當知青》一文中說到:「十年的知青生活,我從一個白面書生變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東北漢子。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我的黃土情支教心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夢想從實踐開始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品讀青春 打磨人生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學習總書記知青歲月感悟:最「青春」的選擇
    編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黨校編輯出版發行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近日,該書在志願服務祖國西部基層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中掀起了學習熱潮。他們結合自己在西部基層開展的志願服務工作和生活,表達了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 我的知青歲月之——只是一題之師
    兩次高考失敗,應徵沒有下文,我該怎麼辦呢?老天不負有夢人。在那次徵兵結束後的不久,父親在給我的來信中告訴我,他工作的礦區技工學校就要恢復,即將開始招生。要我做好準備,不要錯過機會。這一次,有過兩次高考失敗經歷的我如魚得水,榜上有名,名列前茅。下一步就是做好回城讀技工學校的必要準備——辦理回城的一切手續。
  • 在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 洲際度假酒店帶你重溫「知青歲月」
    本次禮賓日活動主題為「重走知青路」,酒店特別定製了兩晚三天的知青上山下鄉體驗活動,重溫「知青歲月」,開啟一段難忘的知青主題之旅。穿越 回望泛黃的記憶當年,數千萬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建設邊疆。一起走進西雙版納洲際度假酒店的梯田,體驗農活插秧,在知青下鄉的年代,水稻是人們每年口糧的來源,「穀雨」時節一到,全隊男女老少都要投身於春忙農活之中,沉浸式的體驗,令賓客們身體力行感受「知青」情懷。午飯是定製的知青套餐,禮賓司帶領賓客體驗不一樣的鄉野風味。復古的桌椅、陶碗、窩窩頭等等細節都充分體現當時的年代感,組成了一場難忘的「知青聚會」。
  • 「悠悠」的歲月
    「悠悠」歲月 作者:趙雁明 東北的地域文化個性很強,有個盛傳的東北「四大怪」 ,其中的「養活孩子吊起來」,就很讓域外人費解,養活小孩子,為什麼要吊起來呢? 其實不是把孩子吊起來,而是讓小孩子躺的「悠車子」,那「悠車子」只有東北才有,是一種很好的育兒「神器」。 我們都是睡「悠車子」長大的,睡「悠車子」,是非常幸福,非常舒服舒坦的。
  • 我的知青歲月:難忘當年排演現代戲
    我們到老黃口村插隊的15人,分乘著三輛用牛拉著的大車,一路上晃晃悠悠的用了將近二個小時,才到了村裡。這個村子共有8個生產隊,2000多人口,大隊將我們分別安排到三個條件較好的生產隊。這年冬天,時值農閒季節,農村的大隊文化室開始活躍起來。
  • 「知青歲月」插隊生涯瑣憶之生存剛需
    剛剛下鄉的一個月,我們知青曾經是吃派飯,每當用餐之時,我們同一生產隊的幾個知青就會被村裡的某一戶農民叫去家中,老鄉用他們待客的禮節招待我們,一開始真太不習慣,但總是飯來開口,沒有自己做飯之苦,錢和糧票也不交,大約是國家給的安置費解決的,老鄉們輪流做派飯,不過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 兩餐一份油豆腐——我的知青歲月
    可對長期野外作業,開荒種茶,勞動強度大,正在長身體飯量大,十六七歲的知青來說,如果放開肚皮鬆鬆手腳,半個月就會彈盡糧絕。而這14元不起眼的工資,它的能量「非常」之大,不僅要管吃,還要管穿,管日常用品,管冬天買煤取暖等等。那時的知青家庭都不富裕,家裡人口多,父母工資低,養家餬口不容易。
  • 知青歲月回眸(六)
    知青民辦老師分擔了國家缺乏師資的困難,給農村帶去了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文化科學知識。我在公社、縣城、上高縣各地區參加教師集訓時,得知不少教師是知青,知青老師中有一人一校,身兼校長,帶一至五年級的班,既教語文和數學,又教音樂和體育,這就是當時農村學校的現狀。
  • 那年我十七歲——知青歲月回憶錄(之一)
    ——我們的茅屋宿舍一路顛簸,一路泥濘,那輛坐滿女知青的四輪」蹦蹦車」,晃晃悠悠地從崗上顛簸下來,在那條泥濘的大道上七扭八歪地開進了村。在村裡待了幾天後,生活很不適應,心理落差太大。女生們開始為自己今後的生活擔憂起來,不知要在這裡待多久啊!有的女生說著說著就哭了,一個人哭變成了大家哭,屋裡頓時哭成了一團。不知哭了多久,有個同學比較理智,說既然來了,哭也沒有用了,大家才止住了哭,想想以後怎麼辦。就這樣,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十七八歲女生,開始了長期的艱苦磨練,開始了我們長達近十年的知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