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引言清華和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座學府,它的入學門檻自然也非常的高,每年只有高考中的少部分佼佼者可以收到錄取通知書。在1970年的時候,一位女知青面對清華的橄欖枝,她卻選擇了拒絕,誓要一生留在農村。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
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紮根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清華北大是中國最高的大學,而這兩所大學可以說是無數學生的夢想,每個人都將為能夠上清華北大而自豪。 然而,1970年,一名女知青被公眾推薦進入清華大學,但她拒絕了,並發誓要在農村紮根。那麼,這個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
1970年放棄清華北大招生,誓要留在農村的女知青,現在怎麼樣了?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出名的兩大學府,他們的師資力量和影響力,不是一般學府可以相比的,無數的學子做夢都想進入這兩所大學接受深造。但在1970年,有一位女知青在眾人的推薦下,獲得了進入清華北大的資格,但她並沒有接受,反而將機會讓給了其他人,而自己發誓留在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那麼這位女知青現在過得如何呢?
-
1970年,女知青拒絕上清華北大,發誓一輩子紮根農村,現在過得怎樣
即使我們這一生與清華北大始終無緣,擦肩而過,但是如果有幸能夠去到這裡參觀旅遊一番,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氣派十足十足的校園中體會到那陣陣書香的氣息。在這個時代,也總是會有一部分學生擁有著這樣別人沒有的寶貴的機會,最終選擇退學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
70年代,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發誓留在農村生活,如今怎樣了?
在如今這個重視知識的時代,許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能夠進入到一所好的大學中學習專業知識,從而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上能夠擁有更大的競爭力。在國內,清華和北大無疑是無數寒窗苦讀的學子所嚮往的大學。作為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清華和北大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招收優秀的高材生,而學生們也會因為能夠上清華北大而自豪。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一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她是一個從一歲多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非常聰明自律,聰明,好學。鍾芳蓉的選擇是北大考古系。今年河南的高考第1名是總分724的李昊同學,寒門出貴子,已經過了清華的專審,打破了曾經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的這一說法。但是他到底選擇清華,還是北大,還為未可知。
-
拒上清華北大「知青一號驕女」吳獻忠,晚年生活怎麼樣?幸福麼?
在主席「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哪裡你們可以盡情發展」的號召下,一段屬於知青的時代文化浩浩蕩蕩的展開了。吳獻忠、柴春澤、朱克家都是這個時代的文化代表,都是上一輩人的知青記憶。當年,毛澤東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她二話沒說,扛起行李,毅然到遼寧省黑山縣耿屯一隊插隊,成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
-
一個女知青的真實辛酸史:將屈辱和貞操都留在了農村
核心提示: 女知青孫琳娣簡單收拾收拾,扔下鍋碗瓢盆和零散的東西,毫無留戀地離開了。她,將屈辱和貞操留在了這個永遠不會再來的鄉村。女知青 資料圖本文摘自:快樂老人網,作者:河水,原題為:《一個女知青的真實辛酸史:將屈辱和貞操留在了農村》五年前,一個春節後的傍晚
-
拒絕清華!浙江女學霸719分得清華青睞,但她卻選擇了……
,按道理,她應該左右為難選擇哪所學校好,畢竟清華北大到底孰優孰劣很難分清,但是她卻直接拒絕了清華……來自溫州的女學霸,719分令人望而生畏她叫邵奕佳,來自浙江溫州,2019年考生。但明確自己目標的邵奕佳果斷地拒絕了,她表示自己想上的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1970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務農的運動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章,反映知青生活的美術作品與同時期美術中的農村題材和農民圖像具有緊密聯繫。在革命的激進主義美術中,知青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農村青年的未來形象。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和問題在一種非常奇特的相遇中變得相通甚至相同。知識青年留在農村或回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這是從1950年代初期就開始提出的,到60年代初期就正式掀起運動,更多地號召城市的畢業學生到農村務農,規模逐步擴大。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雖然大山遠途而來的知青大都自帶口糧, 有的甚至還把口糧餘留一點給我們, 但總歸還是難以收支平衡。最危難的一次, 竟然在上半個月就斷了炊, 我們一籌莫展中效仿起舊社會北方老家的逃荒——知青S靦腆, 留守知青點, 其餘人分成男女兩撥進深山「化緣」。我們三個女知青一走就是一個月, 不僅化解了饑荒, 還體驗了一把大山深處知青們的另一番生活情致。
-
拒絕清華北大橄欖枝,遠渡重洋,叛逆女學霸,現在怎麼樣了?
對於眾多學子來說,十幾年的苦讀就是為了能夠金榜題名。儘管現在孩子都能有大學可上,但是能夠真正考入名校的學生,卻依然是少數能夠考入重點的學校,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特別值得慶祝的事情。清華北大一直都是眾多學子無比嚮往的,考入這些名校更是無數家長和孩子的心願。在面對有機會進入清華北大,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都會十分珍視。
-
拒絕清華北大農村女孩,寧願貸款100萬去哈佛上學,後來怎樣了?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學習成績以及各方面都比較優秀,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主人公同樣十分優秀,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在高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考過了清華北大的分數線。她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女孩,考入這樣的名牌大學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這名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她拒絕了清華北大,而是選擇貸款100萬去美國哈佛留學,這樣的決定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呢?
-
「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我父親艾知生「文革」前是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當時北大、清華都被認為是執行「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代表,清華的所有校黨委成員都被打成「黑幫」。我父親成了「文革」初期第一批被打倒的人,被扣上「走資派」的帽子。 那個年代,我們都被認為是「黑幫子弟」,被罵成「狗崽子」,後來稱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算是換了個比較婉轉的叫法。
-
我的知青生活一、到農村去
我的知青生活寫在前面的話我沒有讀過多少書,由於受父親成分的影響,所以我只讀過初中,但是是那個時候的初中都是農村小學的戴帽初中,所謂「戴帽初中」,是在小學的基礎上增設初中,有點類似給人戴了個帽子,所以叫「戴帽初中」,它是「文革」中農村教育特有的現象,目的是為解決農民子女就近讀初中的問題。
-
清華北大的農村生源只佔一成左右,好大學或被重新定義
而北京大學最近幾年的生源中,農村學生只佔一成左右。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情況不是現在這樣的,大學錄取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並不明顯。根據統計,1980年,北京8所高校新生家庭背景中,父母職業為農民的學生佔比為20%,工人為25%,幹部15.5%,專業技術人員為39.3%。
-
湖南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農村小夥上清華前工地搬磚,讓你感動嗎?
2020年高考成績已全部公布,各位同學都拿到了自己稱心的分數。在全國1000多萬考生中,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長沙市考試完以獨特方式出校門的一字馬女生羅子欣,也有無緣清華、北大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還有取得725分高分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女)。但下面兩位考生更讓我感動,也是我最欣賞的2020年高考生。
-
最強復讀生:參加高考10年,拒絕北大錄取,一心只想考清華
最強復讀生:參加高考10年,拒絕北大錄取,一心只想考清華高考是一場上萬人的競爭,而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見識過往不同,導致自身的目標也會有所不一。也許有人在這場競爭中,獲取一份不錯的「一本」通知書即可讓自己得到滿足,且帶有滿意的心態。但卻有人得到「重本」學校的邀請後,依然不滿足,他就是吳善柳,一個參加高考10年,拒絕北大錄取,一心只想考清華的「怪人」。
-
北大前書記:不要把北大辦成清華!
我在北大工作期間,不時有人告誡我「不能把北大辦成清華」,我以為這是重要的提醒,也是重要的辦學原則。大學最忌諱的是千校一面,用一個模子複製。我們既不能把北大辦成清華,也不能把清華辦成北大。北大清華應當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領風騷。我先後在清華、北大求學就職三十年,也許是因為我對清華、北大都比較熟悉,因此經常有人問我對兩校的看法。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該聯2006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次年設立海南農墾教育基金共30萬元,獎勵墾區每年考取北大、清華的農墾職工子女每人6000元。該聯號召和支持在港知青的各種愛國愛港活動,尤其是2014年開展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反對「佔中」,上街號召市民籤名支持政府政改等活動,受到中聯辦和海南省委統戰部和的多次表揚。該聯還多次組團回訪和宣傳海南墾區,到各農場開展聯誼活動,向困難職工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