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引言清華和北大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兩座學府,它的入學門檻自然也非常的高,每年只有高考中的少部分佼佼者可以收到錄取通知書。在1970年的時候,一位女知青面對清華的橄欖枝,她卻選擇了拒絕,誓要一生留在農村。1970年,那個拒絕上清北,誓要一生留在農村的女知青,如今怎樣?
-
1970年,一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誓言一生留在農村
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是我國的最高學府,而這兩所大學也可以說是無數學子都有過的夢想,每個人都會以能夠上清華北大為榮。不過在1970年的時候,有一位女知青在眾人的推薦下獲得了清華北大的入學資格,然而她本人卻對此表示了拒絕,還發誓要紮根農村。那麼,這個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
1970年,女知青拒絕上清華北大,發誓一輩子紮根農村,現在過得怎樣
那麼這種現象要是放在距今近五十年前的那個時代,人們會是怎樣的一番看法呢?1970年,就有一位女知青拒絕走入清北的校園,表示自己要一輩子紮根於農村,而她的這個去清華北大學習的機會還是當時被眾人推薦才有的,在當時我們國家採取方式的是推薦上大學。這其中的故事究竟是如何的呢?
-
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紮根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清華北大是中國最高的大學,而這兩所大學可以說是無數學生的夢想,每個人都將為能夠上清華北大而自豪。 然而,1970年,一名女知青被公眾推薦進入清華大學,但她拒絕了,並發誓要在農村紮根。那麼,這個拒絕上清華北大,還誓言一生在農村的女知青,現狀如何?
-
70年代,女知青拒絕清華北大,發誓留在農村生活,如今怎樣了?
在國內,清華和北大無疑是無數寒窗苦讀的學子所嚮往的大學。作為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清華和北大每年都會從全國各地招收優秀的高材生,而學生們也會因為能夠上清華北大而自豪。然而在1970年,在國內就有一位女知青,卻拒絕了上清華北大的機會,並表示要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農村這片土地上。她是誰?為何會做出如此的抉擇?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她過得怎麼樣了呢?
-
1970年,一「上山下鄉」女知青拒絕清北,一心紮根農村,後來怎樣
鍾芳蓉的選擇是北大考古系。今年河南的高考第1名是總分724的李昊同學,寒門出貴子,已經過了清華的專審,打破了曾經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的這一說法。但是他到底選擇清華,還是北大,還為未可知。所以說清華和北大是很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學府,那麼有沒有人會拒絕清華和北大伸出來的橄欖枝呢?睿媽覺得只要是能夠上清北,肯定是從中選擇一個學校,不上清華就上北大,不上北大就上清華。
-
一個女知青的真實辛酸史:將屈辱和貞操都留在了農村
核心提示: 女知青孫琳娣簡單收拾收拾,扔下鍋碗瓢盆和零散的東西,毫無留戀地離開了。她,將屈辱和貞操留在了這個永遠不會再來的鄉村。女知青 資料圖本文摘自:快樂老人網,作者:河水,原題為:《一個女知青的真實辛酸史:將屈辱和貞操留在了農村》五年前,一個春節後的傍晚
-
拒上清華北大「知青一號驕女」吳獻忠,晚年生活怎麼樣?幸福麼?
在主席「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哪裡你們可以盡情發展」的號召下,一段屬於知青的時代文化浩浩蕩蕩的展開了。吳獻忠、柴春澤、朱克家都是這個時代的文化代表,都是上一輩人的知青記憶。自然,她也成為了「知青」典型中最突出的一個。隨著事跡見諸全國各大報刊,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她獲得的榮譽也越來越多。於是,她穿著農田鞋,穿著打補丁的衣褲,作為遼寧省「知青」的唯一代表,登上了當時最先進的三叉戟飛機,到北京參加黨的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得到他老人家的高度讚揚。這時,她已是耿屯黨支部書記。慢慢的,在艱苦的農村環境中吳獻忠的愛情萌發了。
-
湖南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農村小夥上清華前工地搬磚,讓你感動嗎?
2020年高考成績已全部公布,各位同學都拿到了自己稱心的分數。在全國1000多萬考生中,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長沙市考試完以獨特方式出校門的一字馬女生羅子欣,也有無緣清華、北大江蘇高考文科狀元白湘菱,還有取得725分高分湖北理科狀元唐楚玥(女)。但下面兩位考生更讓我感動,也是我最欣賞的2020年高考生。
-
「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習近平非常愛讀書,他去插隊的時候就帶了很多書,很多知青都講過他讀書的故事。後來,清華大學在延川招生時他被推薦錄取。習近平在延川插隊的時間幾乎是知青當中最長的,差不多七年,到1975年秋天才上了清華大學。 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是所謂「工農兵學員」。1970年,中央作出《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請示報告的批示》。後來,其他高校也陸陸續續開始招生。
-
林磊兒放棄清華冬令營,其實清華北大還有與招生有關的暑期綜合營
《小歡喜》電視劇中,林磊兒放棄了清華的冬令營,讓小姨董文潔大發雷霆,因為冬令營與清華的自主招生有關,那是可以降分上清華的機會,放棄這種機會,確實不僅僅是可惜那麼簡單。其實,與清華、北大等高校招生有關的,不僅僅是冬令營,還有金秋營,暑假的競賽營等。
-
歷年北大清華大一新生中,農村學生比例令人心酸,這是為什麼?
據清華大學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在內地招生的3400名學生中,農村及貧困地區的學生數量,佔比19.3%,這個數量是656人,而其中學校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錄取的學生,共有379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針對貧困地區的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清華的農村生源比例只有不到一成。
-
12年過去,那個主動放棄北大轉入技校就讀的男生,現在怎麼樣了?
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北大清華都是一個神聖的地方。相信在每一位曾經經歷過高考的人們的心中,都幻想過自己能夠考入北大清華,走向人生巔峰。12年前,有一位高考高分學霸,他帶著讓人羨慕的成績成功考入北大。可是,他卻又選擇從北大退學轉去讀了技校。如今12年過去,當年那個從北大退學,轉入技校就讀的學霸,現在怎麼樣了?
-
公示|北大清華公布自主招生初審名單,甘肅這些學生入圍
其中甘肅有12人通過北大自主招生初審12人通過清華自主招生初審部分學生兩所高校均通過他們是誰?全國有90餘所高校獲準自主招生,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試應將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還有一些人是不參加自主招生,高考直接以裸分進入。這就是今年清華北大加分考生名單?
-
北大清華學霸有人留在矽谷,有人隱居深山,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只要一腳踏進清華北大的大門就等於進了保險箱?其實不盡然。留在矽谷的學霸們,過得很「蘇明哲」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光加州矽谷就收割了將近2萬名清華畢業生。這則新聞最近也引發熱議,很多網友惋惜,中國的天才都被用在國外了。
-
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開始報名 看看北大清華有啥政策?
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劃(簡稱「高校專項計劃」)15日開始報名,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招生計劃不少於學校本科招生規模的2%。從4月15日至5月5日,農村學生可登錄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來報名。目前,有招生資格的高校已陸續發布招生簡章,北大「築夢計劃」以自主招生方式招收優秀農村學生,清華「自強計劃」招生人數約為本科計劃的5%。
-
拒絕清華北大橄欖枝,遠渡重洋,叛逆女學霸,現在怎麼樣了?
對於眾多學子來說,十幾年的苦讀就是為了能夠金榜題名。儘管現在孩子都能有大學可上,但是能夠真正考入名校的學生,卻依然是少數能夠考入重點的學校,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特別值得慶祝的事情。清華北大一直都是眾多學子無比嚮往的,考入這些名校更是無數家長和孩子的心願。在面對有機會進入清華北大,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都會十分珍視。
-
清華、北大在各省的錄取比例是怎麼確定的?招生人數是多少?
作為我國頂尖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不知道是多少莘莘學子心中的夢,每年清華、北大的招生名額十分有限,所以就形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狀,只有那些各省前幾名的頂尖學霸,才有機會進入清華、北大。清華、北大在各省的錄取比例是根據什麼來分配的?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1970年)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務農的運動是中國農村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章,反映知青生活的美術作品與同時期美術中的農村題材和農民圖像具有緊密聯繫。在革命的激進主義美術中,知青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農村青年的未來形象。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和問題在一種非常奇特的相遇中變得相通甚至相同。知識青年留在農村或回到農村參加農業生產,這是從1950年代初期就開始提出的,到60年代初期就正式掀起運動,更多地號召城市的畢業學生到農村務農,規模逐步擴大。
-
高考牛人:三進清華北大,10歲上大學,8次放棄985,他們都是些什麼人
恢復高考最初的那些年,因為招生名額少,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以後雖然大學擴招,80%都能上高等學校,但要考一所重點大學,還是要花大氣力的。 但有一個人,居然三次考進清華北大,他就是四川的張非。 張非2002年第一次高考,考取了復旦大學,但他的目標是清華北大,所以毅然放棄,選擇復讀。2003年第二次高考他考取了北大,但因為酷愛遊戲,所以在第二學期掛科7門,不得不自動退學。 2005年第三次高考,成為南充市的理科狀元,獲得10萬元獎金,被清華大學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