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通過我的求學及研究經歷,獲得了這些啟發與感受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文章 | 楊振寧

來源 | 《物理》第41卷第1期第1頁,轉自募格課堂

1933年到1937年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念了四年書,第一次接觸到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就是在中學那間很小的圖書館看到了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譯本,Jeans把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和1925年的量子力學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使得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楊振寧的大學入學考試準考證

1938年秋天我成為了西南聯合大學第一屆新生。為了參加那次入學考試,我借了一本高中物理教科書,閉門自修了幾個星期,發現原來物理是很適合我研讀的學科,所以在聯大我就選擇了物理系。

我在教科書中讀到,圓周運動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著切線方向的。最初我覺得這與我的直覺感受不同,仔細考慮後才了解,原來速度是一個向量,它不僅有大小而且是有方向的。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方面直覺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能及時吸取新的觀念修正自己的直覺。

青年時期的楊振寧

1942年春天,為了準備寫一篇學士畢業論文,我去找吳大猷教授,請他做我的導師。吳大猷教授叫我去研究《現代物理評論》中一篇討論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係的文章。父親推薦了狄克遜的《近代代數理論》。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我對對稱原理發生興趣是起源於吳先生的引導。對稱原理是我一生主要的研究領域,佔了我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

1942年我考進清華大學研究院的物理系,導師是王竹溪教授,他的專長是統計力學,是他把我引導進了統計力學的研究領域。今天估計起來我一生的研究工作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在統計力學裡面。

我們所讀的課程裡兩個是吳大猷教授教的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許多關於量子力學的討論都是在吳教授的演講之後進行的。我與黃昆和張守廉經常討論和爭辯天下一切的一切,這些辯論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後的多年經驗,都告訴我: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

1946年初我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裡科?費米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可是那個時候他的實驗室在阿貢,當時是保密的,我不能進入,所以費米推薦我先跟特勒做理論工作。

1947年對我是不快活的一年,我在給黃昆的信中曾用幻想破滅來描述我當時的心情。因為一方面我雖然努力,可是沒有做實驗的天分,而理論方面呢,幾個自己找的題目都沒有成果。博士生為找題目感到沮喪是極普遍的現象。回想起來,當年的理論題目包括下面四項:

(1)1944年Onsager的關於伊辛模型的文章;

(2)1931年Bethe的關於自旋波的文章;

(3)1941年Pauli的關於場論的綜合報告;

(4)1943年以後,許多關於角分布的文章。

1948年夏,芝加哥大學留我做教員。一年後,我就申請去普林斯頓的IAS,待了十七年,1949-1966年。在這十七年間,上面四個題目都開花結果了。

伊辛模型開花結果的經過可以濃縮為:王竹溪先生使我對統計力學發生興趣。芝加哥時候的努力不成功,可是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最後吸收了新方法,就開花結果了。這個過程:興趣→準備工作→突破口,我認為是多半研究工作必經的三步曲。最後的突破口是由新的外來的啟示引導出來的。可是在多半的情形下,啟示是自己「頓悟」出來的:在準備工作後,腦子裡面下意識仍在尋找新的觀念組合,最後突然找到了正確的組合,就頓悟了。

第三個題目是關於Pauli的有名的綜合報告中關於電磁學之規範不變性。這是外爾於1918-1929年間發現的。我對此很妙的不變性非常感興趣,想把它推廣,但沒成功。1953-1954年,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訪問時,和米爾斯談到了關於推廣規範不變性的不成功的嘗試。我們當時決定先嘗試二次的多項式,幸運地,我們發現加上極簡單的二次多項式,以後的計算就越算越簡單。有了這項突破,我們很快就寫下了很漂亮的規範場方程式。

可是新問題出現了:這些方程式似乎顯示要有帶電荷而質量為零的粒子,這是沒有見過的粒子,也是理論上講不通的。雖然此問題沒有解決,但整個想法太漂亮,應該發表文章。這篇文章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從中認識到:物理中的難題,往往不能求一舉完全解決。關於和米爾斯合作,我認為:和別人討論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夏天,李政道和我在仔細檢驗過去五類所謂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試驗後,發現原來它們都並沒有證明宇稱守恆:它們都不夠複雜。我們也從而指出幾類夠複雜的試驗可以檢測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究竟是否守恆。可是同行們一致的回應:宇稱絕對不會不守恆,楊李所建議的實驗都是浪費時間與資源!只有吳健雄獨具慧眼,她雖然受了Pauli的影響也不相信宇稱會不守恆,可是她認為既然過去在β-衰變中並沒有證明宇稱是否守恆,那麼現在就應該用實驗去測試這個基本定律。

經過六個月的努力,她於1957年初宣布: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並不守恆,而且是極度不守恆。這項結果影響了物理學裡面的多個領域,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吳健雄的成功的啟示是:永遠不要把所謂「不驗自明」的定律視為是必然的。

2019年4月29日,楊振寧先生再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分享自己的學習與研究經歷

上面講到了好多項我個人多年來得到的啟發與感受:

(1)一方面直覺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時吸取新的觀念修正自己的直覺。

(2)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

(3)博士生為找題目感到沮喪是極普遍的現象。

(4)最好在領域開始時進入一個新領域。

(5)興趣→準備工作→突破口。

(6)物理中的難題,往往不能求一舉完全解決。

(7)和別人討論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8)永遠不要把所謂「不驗自明」的定律視為是必然的。

(9)把問題擴大往往會引導出好的新發展方向。

(10)一個研究生最好不要進入粥少僧多的領域。

其中我覺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興趣→準備工作→突破口。下面我對從興趣到準備工作到突破口的三步曲做兩點補充:

(1)我父親是研究數學的,我小時候他很自然地給我講了一些「雞兔同籠」、「韓信點兵」等四則問題。我學得很快,他很高興。很多年以後在美國,我有三個孩子,他們小時候我也介紹給他們「雞兔同籠」、「韓信點兵」等問題,他們也都學得很快,我也很高興。可是我與他們有一個區別:我父親介紹給我四則問題之後,過了一年他再問我,我都記得很清楚;我的孩子們,我一年後再問他們,他們就把四則問題完全忘得精光。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外來的信息如果能夠融入個人腦子裡面的軟體之中,就可能會「情有獨鍾」,有繼續發展的可能,像是一粒小種子,如再有好土壤、有陽光、有水,就可能發展成一種偏好,可以使這個人喜歡去鑽研某類問題,喜歡向哪些方向去做「準備工作」,如果再幸運的話,也就可能發展出一個突破口,而最後開花結果。

(2)詩人、畫家範曾於2004年作了一張大畫送給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畫上他題了一首詩,其最後七個字是錘鍊出來的美麗詩句:真情妙悟鑄文章。範曾從來沒有和陳先生、也沒有和我,談起科學創作的過程。他的詩句似乎表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和科學家一樣遵循同樣的三步曲吧。

相關焦點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這本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而莫言的話讓卻人叫好。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中國第一數學博士—楊武之之子楊振寧:最初啟發我的並非我的父親
    1957年,楊振寧和李正道共同提出了宇宙非守恆理論,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為此楊振寧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深深感到自豪。李正道(左)楊振寧(右)他在接受諾貝爾獎時代表總統發表演講:"我深深地意識到,從廣義上講,我是中西文化的產物,都是雙方和諧與衝突的產物。
  • 楊振寧:我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人
    提到楊振寧,許多人都知道,他的祖籍在安徽合肥。但是,這些年,很少有人親耳聽到楊振寧,說自己是合肥人。不過,最近,在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揭牌儀式,暨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楊振寧通過發來的一段視頻,講了一段意味深長,卻很溫暖的話。
  • 一次上節目,楊振寧挖苦莫言「你我出身不同」,莫言:都是中國人
    1938年,楊振寧以高二學歷參加高考,被西南聯大錄取,後又以研究生學歷從西南聯大畢業,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繼續深造……可以說,優渥的家庭條件使得楊振寧的求學生活幾乎順風順水,而或許正是因為他沒有經歷過底層人民的生活,而始終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孤妄自大
  • 楊振寧:我曾與愛因斯坦交談1.5小時,卻沒獲得任何「智慧」
    一面之緣愛因斯坦的偉大不必多說,這是一個被所有人仰望的人物,而楊振寧雖然地位不及愛因斯坦卻也是物理學界的泰鬥,年僅35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偉大科學家。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總覺得楊振寧是個現代人,而愛因斯坦離我們很遙遠,其實他們兩個人生活的時間是有著重合的,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逝世於1955年,楊振寧生於1922年,1945年通過庚子賠款獎學金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國芝加哥留學,和愛因斯坦來到了同一片土地。
  • 楊振寧:讀《孟子》一生受益
    回憶求學生涯、講述兒時故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在前往中山華僑中學參加55周年校慶時,作了題為「我的讀書教育生涯」的演講,與師生分享了他的人生和求學經驗,慶幸少時父親並沒提前教他數學知識。  楊振寧的父親是留美數學教授,在楊振寧小時候就發現他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但他父親並沒有提前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而是請了清華歷史系的高材生在他初中階段的暑假給他講《孟子》,每天兩個小時,以致中學時代他完全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地背出來。  「回想起來,父親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 楊振寧:我本來就是中國人,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楊振寧說:「我父親遊歷甚廣。但是我也不可否認他直到臨終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終沒有原諒我的拋鄉棄國之罪。」 晚年的楊振寧做出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的決定,是其愛國夙願的達成,也是他對父親致以的真誠歉意。楊振寧作為對世界科研有著極大建樹的物理學家,他直言「很高興恢復中國國籍」。
  • 「對話」楊振寧和姚期智:我為什麼放棄外國國籍?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記者孫琪)21日,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的報導引發熱議。他們為什麼選擇放棄外國國籍?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通過清華大學聯繫到了楊振寧和姚期智。楊振寧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的,當時做這個決定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
  • 楊振寧:這個敢罵愛因斯坦的人,到底有多厲害?
    在這本熠熠發光的校友錄上,有兩個名字是怎麼都繞不過的,他們就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我在物理學裡的深刻感情,主要是在聯大6年時間裡培養起來的。」求學期間,西南聯大校舍被炸,人心惶惶,大家都躲進防空洞逃難,楊振寧家也被日本飛機炸為灰燼。
  • 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求學經歷
    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求學經歷,展現了具體時代狀況對他們的知識學習與世界觀形成的深刻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的求學歷程蘊含著偉大人格之美,勤勉、謙虛和真誠的優良學習品質彰顯了他們造福人類的鴻鵠之志,為今人的讀書學習提供了寶貴經驗。
  • 楊振寧翁帆接力看曙光
    作為20世紀物理學發展的經歷者,楊振寧在書中,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物理學的美,回顧了20世紀量子學發展史,追念了他同許多著名物理學家的過往,以及這些科學家的成就。他說道:「這本文集裡有一部分是關於物理學的歷史。大家也曉得,20世紀是物理學整個歷史上振蕩最大的一個世紀並有了最重要的觀念性的革命。
  • 楊振寧怎麼和霍金比?說他是當今最偉大的科學家!理由是什麼?
    那麼,這兩位物理學家研究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科學內容?從物理學家的名詞定義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們都是對世界組成和運行規律進行研究和探索的科學家。並且,物理學家也存在著兩個較大的分支,分別是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從物理學家的分類來看,霍金和楊振寧其實都是理論物理學家。我們都知道,楊振寧便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但是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一個基本事實。
  • 98歲楊振寧,如何稱呼小自己20歲的嶽父嶽母?他的稱呼盡顯情商高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人歸萬裡外,意在一杯中。古往今來愛情從來都是一個沒有消散過熱度的話題,無論是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情深意切,還是驀然回首、一見鍾情般的情投意合總是能讓人從故事中掀起一絲的青春印記,回想起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一段刻骨銘心。
  • 楊振寧:芝加哥大學畢業,當今世界現存最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一直不發名人的存在,古往今來,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偉大的人物,在古代有我們尊師重道的孔子尊師,眾多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在我們的課本中不斷的出現,來到了現在的社會中中國依然有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物理學家等大佬存在,中國的技術已經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些都離不開中國人的科學家們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位是當今世界現存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
  • 楊振寧是目前頂級的科學家,他到底有什麼偉大成就?
    那時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選擇了回國,雖然這些人中有不少渴望自己能夠回到祖國,但是在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的回國夢想一直被不斷推遲,就比方說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目前全世界最偉大的頂級科學家之一楊振寧,那他到底有什麼偉大成就呢?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從2014年開始,國際超弦界就組團來中國遊說超級對撞機項目,不幸的是,2016年他們遭到楊振寧的強勢阻擊,當年發改委十三五項目審批,CEPC只差一票未能通過。這位高能所研一男生,從室友那聽到小道消息,現在楊振寧不反對建CEPC了,於是懷著激動的心情,搶到了一張楊振寧的國科大講座門票,想當面求證一下。楊振寧第一句話就是我的看法沒有變,迎頭潑了他一盆涼水。
  • 97歲楊振寧的最後一戰
    很多人心中的基礎科學,要麼是研究遠小於基本粒子的普朗克尺度,要麼是放眼宇宙尺度研究黑洞這樣的天體,但是研究雪花的形成、人的思維、經濟規律這些日常行為也同樣基礎。安德森是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開創了凝聚態物理一系。2006年何塞·索勒的一份分析統計比較了論文參考文獻與引用數,指出安德森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物理學家。
  • 楊振寧受他啟發,豐子愷一直看到眼睛疼
    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都受到過此人數學啟發。這個人就是著名教育家劉燻宇。隨後他又留學法國,一直致力於數學的研究。他雖然是一位普通的數學老師,但是他不同的一點在於他對數學教學的理解有點「異於常人」。也正在於他專注數學教育工作,1950年,劉燻宇調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擔任副總編輯,負責全國中學數理科統編教材工作,以至於後來,教育部規定的全國統一數學教材第一套、第二套都是劉燻宇編寫的。
  • 楊振寧是全球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到底有哪些成就?
    楊振寧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他在國內的時候就已經在相關學科上展現出了不俗的天賦,因此國家才會選擇將他送往美國求學。楊振寧在美國求學期間就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並且還參與了不少先進科研項目。
  • 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反中國科技「大躍進」
    科學項目其實跟創業項目一樣,你至少要畫一個PPT說服投資人出錢,張口就說我要做馬雲,你投我一塊錢,我還你一億元,我信你個鬼哦。國科大講座上,面對高能所研一男生的不滿,楊振寧吐露肺腑之言。很多人心中的基礎科學,要麼是研究遠小於基本粒子的普朗克尺度,要麼是放眼宇宙尺度研究黑洞這樣的天體,但是研究雪花的形成、人的思維、經濟規律這些日常行為也同樣基礎。安德森是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開創了凝聚態物理一系。2006年何塞·索勒的一份分析統計比較了論文參考文獻與引用數,指出安德森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