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風聲、雨聲、印刷聲,鑄就「愛閱之城」
據《勞動報》報導,每年八月中旬,申城都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書香盛宴——上海書展。這是屬於愛書人的嘉年華,更是這座城市的盛大節日。上千場閱讀活動遍布大街小巷,書海、人潮繪出暖心圖景。而每到這個時候,高溫或颱風往往也會相伴而來。
上周,一場今年以來在我國登陸的最強颱風「利奇馬」突然來襲,上海全市普降暴雨。在風力較大的浦東、金山、奉賢等地,許多人員密集場所都陸續關閉,建築工地更是全面停工迎戰颱風。
不過,縱使戶外雷聲轟鳴、暴雨如注,上海各大印刷廠的車間裡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不同生產線上的工人們日夜忙碌,進行著書展前最後的衝刺。近日,勞動報記者走進車間,近距離了解了書展開幕前的印刷廠究竟是如何運轉的,聽工人們講述了他們心中的「愛閱之城」。
製版員工成「雜家」 一本書的誕生從這裡開始
「轟轟轟!」伴隨著巨大的聲響,印刷機開始運轉,工人們將一堆堆裁切好的紙張放入機器中,通過機器的轉動讓空白的紙張鋪在流水線上,一張張圖文並茂的成品從印刷機另一頭快速湧出。這是一家印刷廠最常見的一幕,也是大多數人對於一線印刷工人最基本的印象。
然而,一本書的誕生並非起始於印刷車間,而是製版中心,這裡也是上海雅昌最核心的區域。相對於印刷車間的轟鳴,這裡安靜到只有滑鼠點擊、鍵盤敲打、紙張列印的聲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團隊,近年來卻承擔著上海書展一半以上彩色圖書的輸出工作。
雅昌藝術中心負責人曹文彬告訴記者,圖書的出版製作基本遵循這條路線:先是攝錄、掃描,而後進行排版、校色,製版中心輸出後才是印刷、裝訂、打包成品。因此,製版中心相當於一個輸出窗口。
不過,這裡的工作並非簡單地將電腦裡的圖文變成印刷品。據了解,製版中心的工人們除了要會操作各種軟體,還要熟知印刷的整個流程。不僅要對文件進行預檢,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導致的後期生產不流暢,有時甚至要查出出版社編輯校對時沒有看出的差錯。應該說,製版中心的員工都是「雜家」。
因為到了書展的最後衝刺階段,記者採訪當天,雅昌排版和校色區域的技術員並不多。不過,作為核心部門,這個團隊其實有著將近百人的規模。一個月前,這裡幾乎一座難求。曹文彬告訴記者,在雅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製版帶動印刷。」因為在印刷機上可調試的空間畢竟有限,如果前端沒做好,後續工作很難彌補,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來,其重要性由此可見。
一個車間配七位「機長」 印刷工人早晚翻班不停歇
循著濃濃的油墨味往下走,位於雅昌藝術中心底層的印刷區,可謂這家印刷廠的「心臟」。記者採訪當天恰逢颱風過境,戶外狂風暴雨,而車間內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7臺印刷機有規律地「跳動」著,一旁堆滿了一摞摞已經完成印刷的圖書紙張。記者在這裡見到了唐師傅,他是雅昌印刷車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機長」。之所以說他「老」,是因為他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奮鬥了十餘年。
採訪時,唐師傅正在進行機器生產前的準備工作。他告訴記者,對機長來說,圖書印前印時印後的工作內容、人員和設備狀況都必須瞭然於胸,這樣才能做好調度工作。「比如印刷前要檢查設備;印刷中要隨時校對套正、觀察墨色是否均勻,發現問題要儘快調整;印後還要對設備進行保養與維護。」
一個有經驗的機長可以通過聲音辨別設備問題所在。「這都是時間歷練出來的真功夫,也是為什麼一個合格的印刷機機長必須經過十年基層鍛鍊的原因,你得知道設備每個部位的所有情況。」印刷車間張經理說。
採訪時記者看到,印刷期間機器每印出一張,唐師傅都要拿著出版社確認過的大樣反覆比對。看似降低了效率,但唐師傅告訴記者,車間每臺機器的效率其實都是限定的,每小時不宜超過1萬印,太快的話,紙張兩邊會捲起,反而影響了質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消耗。
據了解,因為質量上的高標準要求,印刷車間的進度壓力一直很大。為了搶趕時間節點,自上個月起,車間7條流水線就悉數開動,每個機組配備一位機長,搭配1-2名印刷工人,早晚翻班,24小時不停作業。
由於印刷生產與時效性緊密相連,刻不容緩,這就使得在印刷廠上夜班成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特別是書展期間,「黑白顛倒」更是一種常態,越是夜深人靜,印刷工人越忙碌。許多工人甚至直接以廠為家,「全天候」守候,只為保證書籍保質保量如期交貨。
16年練就「火眼金睛」 精益求精打造書籍之美
除了印刷工人,記者在現場看到,車間裡還有一部分工人,不時地拉著一車又一車的紙張來回走動著。仔細問了才知道,原來為了減少物流壓力,公司特意將折頁機搬到了印刷車間附近,這樣,剛剛印刷完成的圖書紙張就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折頁。
採訪時,離記者最近的一摞紙張是新出爐的上海書畫出版社的一套碑帖,疊起來後和普通女孩兒的身高差不多,目測有數千印。這些折頁後的紙張正等待著隨後花式考究的裝幀,這也是雅昌頗有特色的一個部門。
事實上,裝訂部門的工序細分起來有很多,一本普通的圖書就包括了燙金、鎖線、貼膠等多道工序。儘管現在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的生產流程,但在關鍵崗位上的操作仍然需要人工來完成。有些精裝圖書需要純手工裝訂,這也對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保證質量,在裝訂車間,每個區域幾乎都有一個長長的挑樣臺,這裡是質檢員工作的區域。印品從眼皮底下一過就能抽出次品,憑藉16年的豐富經驗,雅昌裝訂部經理王四波已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採訪時,王四波正拿著兩張印刷好的圖書封面做比對。在外人看來,這兩張出自同一機器的封面幾乎沒有差別,然而在他眼中卻能看出不同。「精益求精是對讀者的尊重。」王四波說。
據了解,除了把控成品書的質量問題,王四波還會在裝訂過程中進行巡檢,對檢驗中發生的問題進行處理過程跟蹤。用曹文彬的話說,王四波與他的同事們給雅昌印刷的圖書質量上了「雙保險」。
也許正是這種從上到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讓雅昌成為了每年上海書展滬上各大出版社最信賴的夥伴之一。今年上海書展,雅昌承印製作了近十家出版社的彩色圖書,每天的印刷量達到了170萬印左右。如今距離書展開幕已不到3天,每一天都是不同書籍的最後期限,各個車間裡的工人和所有機器都在滿負荷運轉中,這樣的工作一直要持續到書展結束。
窗外狂風暴雨,屋內熱火朝天。曹文彬感嘆,每年書展總是特別忙,壓力是巨大的。不過,看到每年書展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拿起紙質圖書閱讀,曹文彬又倍感欣慰。在他看來,書展是愛書人一年一度的「朝聖」之旅,也是印刷工人的一個成長驛站。因為書展,讓他們對這份職業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責任,這種責任是對圖書質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工作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