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在西方和日本文化裡都是吉祥的圖像,在中國文化裡卻不是。反之,在中國文化裡有吉祥意義的蝙蝠,到了西方和當代日本文化裡,就不是了。例如: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裡,蝙蝠是巫婆的手下;恐怖影片《德拉庫拉》裡,吸血鬼也像蝙蝠一般倒掛牆上。如今的日本人對蝙蝠的想像,大體來自那些西方文化作品。
不過,沒受西方影響之前,日本人也曾經把蝙蝠當作吉祥的象徵。比方說,一六二四年開張於九州長崎的西點店福砂屋,至今在商標裡有蝙蝠的圖樣。在德川幕府時代初期的長崎,率全國之先出售了「南蠻(葡萄牙、西班牙)果子」的福砂屋,當年經售著各種舶來商品,其中包括從福州商人採購的砂糖。根據該店在網路上開的主頁,字號「福砂」就是取自「福州」和「砂糖」兩個詞兒的。
有趣的是,在我小時候的東京,「蝙蝠」也是指雨傘的俚語。當時的我沒看過蝙蝠的實物,可是電視上播放著美國製作的卡通片《蝙蝠俠》。父親他們用的雨傘,既大又黑,看起來確實像蝙蝠俠披上的鬥篷。
當年的日本口語裡,還有一個詞兒指雨傘,那是「蛇目」。
日本童謠《下雨天》,最初是詩人北原白秋一九二五年發表於《孩子國》雜誌上的,由中山晉平作曲後,膾炙人口長年了。歌詞道:「雨雨下下讓母親,打著蛇目來迎接,高高興興不得了」。歌兒裡的小孩子有母親帶來的雨傘,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同學沒有雨傘溼透了全身,便把自己的雨傘借給他,跟著唱:「我呢沒事有母親,帶的大號蛇目傘,一起打了不淋雨。」
原來,日語「蛇目」指雙重圓的圖紋;從十八世紀起,在日本女性之間流行的雨傘,打起來從上面看就有雙重圓圖紋,因而俗稱「蛇目」。我唱《下雨天》已是一九六〇年代,當時那種用竹子和油紙做的和傘早就被淘汰。可是,不僅在童謠裡,而且在日常用語中,仍保留著用「蛇目」一詞來指雨傘的說法。
一九七〇年代以後,廉價的塑料雨傘迅速普及,不用說「蛇目」,連蝙蝠都靠邊站去了。現在想想,從前的雨傘算是貴重品。在路邊溼透了全身哭泣的同學,恐怕是買不起雨傘的貧窮家庭。相比之下,《下雨天》的主人翁有一下雨就打著「蛇目」來迎接的母親,其實是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乍聽是天真的童謠,其實反映出不同階級的人生實景。(新井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