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智庫丨疫情之下,西方為何仍執著於「自由民主」?

2020-12-15 東方網

  1989年,美籍日裔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國《國家利益》期刊發表題為《歷史的終結?》一文,標誌著「歷史終結論」作為系統論證正式出現。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理論界集體聚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未來的命運,亟需新的理論範式來解釋現實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在如此的歷史背景下,福山出版《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一書。他以科耶夫對黑格爾的解讀為立論基礎,認為歷史不斷進化,當人類歷史發展到「自由民主」階段,歷史就此終結。此書一出,一時被西方世界奉為經典。

  


  資料圖片:2014年11月4日,工人在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上進行維修工作。(來源: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但中國的發展已經從事實上證明,這種源於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終結論」早已破產。

  當下,在人類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疫」之中,中國擔當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美相較,高下立判。然而,身為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代表,弗朗西斯·福山再次發聲:在肯定中國抗擊疫情的戰績的同時,又為美國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5月18日,福山在《美國利益》網站上發表《中國是哪種政權?》一文,文中稱,在處理危機方面的表現,中國超越了美國。在想著改變中國之前,需要先改變美國,努力恢復其「全球自由民主價值觀燈塔」的地位。

  這不是福山第一次讚揚中國抗疫戰果,但他仍堅持認為國家制度與抗擊疫情的成果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同時這種模式無法被亞洲以外的國家複製借鑑。福山在接受法國《觀點報》採訪時曾提到,「雖然中國模式是非西方模式中最成功的一個,但這種模式無法被亞洲以外的國家複製借鑑,例如在拉丁美洲,這種強大政府的傳統並不存在」。

  有學者認為,美國政府在應對疫情上,已暴露出結構性缺陷,如決策失誤、地方掣肘、缺乏有效溝通,使得政府逐漸被掏空。儘管如此,中國優秀的行政治理能力依然被西方學者所「詬病」,他們忽視中國巨大成就所彰顯出來的制度優越性,堅稱「自由民主」為所謂「普世價值」。

  對此,不禁讓人心生疑惑,為何主流西方學者集體「失盲」,完全忽略現實,而堅守體制優越論?這種「唯西方制度論」背後究竟隱含著何種內在邏輯?

  「自由民主」是西方政治意識形態的重要基石,既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觀」的精神內在,也是現代西式政治體制的核心詞彙。西方政治主流觀點認為,法國大革命或美國大革命是現代的起點。這背後折射出西方特定的歷史哲學。按照此觀點,這兩場革命代表人類開始進入理性和進步時代,宣告「中世紀黑暗」徹底終結。這種解釋折射出「歐洲中心」的歷史哲學。

  歐洲中心史觀認為,歷史是直線發展的。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有方向,又存在終極目標。這種目標即是從康德到黑格爾在尋求的一種承載「普世價值」的純粹理性,他們堅信認為,全人類共享一種超越所有文化的真理「存在」,即「絕對真理」。


  資料圖片:2015年7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焰火照亮(從左至右)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碑和海軍陸戰隊紀念碑。(來源: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技術手段的迅速更新,使得歐洲社會組織形式發生重大變化,18世紀的啟蒙思想不再能滿足變革的需要,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這些歷史事件加速了理論需求。在歷史發展的必然和現實迫切需要的雙重合力下,原本用來解釋法國和美國革命地區性歷史經驗的政治詞彙——「自由民主」被包裹上「現代性」的外衣,逐漸被塑造為西方意識形態兩大基石,通過西方直線歷史觀的論證,它們開始代表人類歷史的前進方向。

  隨著實力崛起,歐洲獲得了解釋世界的歷史機會,完全掌握了話語霸權,「自由與民主」也被視為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價值,內嵌在歷史解釋中被推及至全世界。

  同時,這種歷史經驗被黑格爾打上強烈的「末世論」色彩。在他看來,精神發展的自我目標達成之後,歷史就趨於圓滿穩定;即使經驗的歷史仍在繼續,但精神發展的可能性已窮盡。這種思想直接影響到美國的新保守派,並在蘇聯解體後宣稱歷史終結。既然精神發展已經終結,「自由與民主」自然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絕對真理」。因此,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的地區性歷史經驗被賦予了重大歷史意義,「自由與民主」的解釋解釋範疇被極大擴展,不再僅限於解釋特定歷史期的變化,而被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企圖抽象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

  20世紀,雖然「歐洲中心論」所衍生的優越心理遭受到致命打擊,但自美國崛起之日開始,它就堅信自己為「山巔之國」,美國模式則實現了所謂的「自由與民主」的完美融合,完勝舊日歐洲的強權政治。因而,美國不遺餘力地向全世界推廣美國模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的是:西方之所以能稱之為「西方」,主要是有「自由與民主」的標籤。只有以「自由民主」為明確的意識形態標籤,西方的身份才能得以識別,並有可能聚合為聯盟。因而,時至今日,西方的意識形態仍停滯在「歷史終結」的哲學邏輯裡,陷入僵化,難以突破。因為一旦喪失這個標籤,所謂的「西方」將不復存在。

  基於此,我們可以基本判定,未來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在國際政治領域,西方仍將打著「自由民主」的旗幟,團結一切和自我利益訴求重合或交叉的力量,以捍衛「全球價值觀的燈塔」,而無視世界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電話即微信號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自由民主是西方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
    不管她的身份如何,國籍如何,至少能看出她深入骨髓地對西方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和所謂人權的崇拜,結果卻被現實「啪啪」打臉。西方的自由民主危機如果不是爆發全球性的疫情,有一些人可能還深陷崇洋媚外之中,西方的自由民主、所謂的人權似乎成為了「高貴」的象徵。
  • 東方智庫丨英國給華為「開綠燈」,英美特殊關係怎麼辦?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東方網版權部。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本月28日,英國政府終於頂住了美國官方的種種威逼利誘,也排除了英國國內一些依然具有強烈冷戰思維的政客的實際幹擾,終於正式批准華為參與5G建設。
  • 東方智庫年度論壇丨2021年世界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2020年12月25日上午,第三屆東方智庫年度論壇在東方網融媒體中心舉行,與會嘉賓在歲末年初之際,圍繞國際政治經濟變局進行深入的觀點分享。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圍繞著2020年國際形勢的十大關鍵詞盤點、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周邊合作,以及2021年世界經濟和宏觀經濟的趨勢和風險機遇進行深入探討。席間觀點精彩紛呈,條分縷析、啟人深思。以下所帶來的是東方智庫高級研究員、原中國駐摩洛哥大使孫樹忠的精彩觀點。
  • 東方智庫丨 班農是非:Who?What?Why?
    點擊上方關注東方智庫噢!浦江 東方智庫研究員極端瘋狂、極其右翼、極為反動的史蒂芬·班農,終於隨著美國紐約聯邦檢察官的一聲抓捕令而栽了。突然嗎?(作者浦江為東方智庫研究員)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作者:浦江編輯:顧航精彩推薦
  • 東方智庫丨全面會診「病了」的印度經濟
    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作者:浦江(東方智庫研究員)編輯:顧航精彩推薦東方智庫丨屢遭質疑,牛津疫苗離成功還有多遠?東方智庫丨淵思寂慮:拜登上任後的美國東方智庫,由上海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東方網於2018年創立,是定位於國際議題的媒體型智庫。
  • 西方「自由民主」否決性政體有何弊端?運行所需必要條件是什麼
    因修牆撥款申請被國會抵制導致美國政府停擺,之後又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川普將美國政黨政治極化推向新高潮,也使西方「自由民主」否決性政體的弊病暴露無遺。新華社/法新 資料圖第三波民主化以來,西方學者花了大量精力探討為何「自由民主」在發展中國家的運行並不成功,很多人將此歸結為發展中國家精英缺乏民主精神、大眾缺乏妥協意識,忽視了所謂的民主精神、妥協意識只有在並不具有根本性衝突的國家中才可能存在,如果一個國家存在顯而易見的階級矛盾和族群衝突,部分或地區人口缺乏基本的國家認同,那麼「自由民主」的推行不僅不會使一個國家走向善治
  • 東方智庫丨拆分「臉書」:美國政府VS社交帝國
    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作者:餘淺(東方智庫特約作者、資深國際議題媒體人)編輯:顧航精彩推薦東方智庫丨三大分歧,英國脫歐談判誰將笑到最後東方智庫丨進軍新德裡,印度農民抗議愈演愈烈東方智庫,由上海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東方網於2018年創立,是定位於國際議題的媒體型智庫。
  • 東方智庫丨三大分歧,英國脫歐談判誰將笑到最後
    來源:東方網·東方智庫作者:周遠(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編輯:顧航精彩推薦東方智庫丨進軍新德裡,印度農民抗議愈演愈烈東方智庫丨拜登執政團隊漸浮水面,看點幾何?東方智庫,由上海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東方網於2018年創立,是定位於國際議題的媒體型智庫。東方智庫圍繞國際熱點時事,闡釋來龍去脈,評析事件本質,打造「信得過、讀得懂、用得上」的海派國際熱點時評。
  • 同一時間之下,西方邁入了近代社會,而東方社會在幹什麼
    對於東方和西方之間文明進程,一直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相對來說東方地區以中國為代表的奴隸制隨著春秋戰國的結束,秦大一統的開始就結束了。而西方直到公元十世紀才出現了早期的封建制度,而此時的中國封建制度非常成熟了。但是西方的黑暗封建社會隨著文藝復興的發展逐漸的瓦解,開始進入了近代社會。
  • 在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上,哪些屬於東方文明?哪些屬於西方文明?
    東方,是東、西、南、北四大方位之一,是太陽升起的方向。所以,東方原本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其所指稱的東方肯定是不一樣的。而與東方相對的方向便是西方。可是在人類歷史的敘述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卻是有固定的含義的,東方和西方的區分來源於近代西方人「歐洲中心論」的視角。1、以歐洲為中心,東方泛指亞洲(包括北非),包括近東、中東和遠東。
  • 俞敏洪:有機會就得送孩子出國,西方國家人文科技確實比中國厲害
    不可否認的是,對於曾經的中國來說,在科技、人文、教育等方面相比於西方發達國家,確實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為何曾經在中國能夠掀起一場全國的留學浪潮。但時間跨越到21世紀的20年代,面對著不斷發展進步的祖國,出國留學是否還有特別大的優勢呢?
  • 從文化角度分析,日韓文化屬性屬於東方文明還是西方文明?
    從疫情這事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在西方國家普遍難以控制。而亞洲文化屬性國家相對控制較快較好。在唐朝,這兩國都是附屬國,年年朝貢。那時的中原是全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對這兩國有著較大影響力。兩國的文字都有漢字的影子。
  • 中國發明的火藥:改變歷史的路徑,從東方入侵西方到西方入侵東方
    在火藥發明之前的冷兵器時代,幾乎都是東方入侵西方;而在火藥發明之後,多數情況下是西方入侵東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火藥的前世今生,了解這一團黑色煙火如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火藥為何誕生在中國魯迅曾經說:「外國人用火藥製造武器,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這句話用來哀當時的國人的不爭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放歷史的真實性上明顯是缺乏考證的,事實上火藥從發明的那一刻就是被用於戰爭的。
  • 全球速覽:疫情之下的西方LOCKDOWN
    隨著湖北解禁 洶湧的新冠疫情終於被控制 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 都不會忘記這個漫長的隔離期 而此時 中國之外,越來越多的國家
  • 全球局勢(一),疫情衝擊國際秩序,中美局勢將迎來轉變
    東方文明體系VS西方文明體系在過去兩三百年的歷史裡,由於西方國家比東方更早進入工業化社會,曾經一直被崇尚敬仰的東方文明,在這兩三百年裡,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不斷縮小存在感。隨著中國的壯大,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西方國家更是不斷抹黑東方文明。
  • 智庫觀察|對智庫前瞻性研究及現代智庫建設的思考
    2.智庫為何不叫Thought Tank ?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的智庫(思想庫)的原名是Think Tank,鑑於「某某思想」的標準翻譯為「某某Thought」,於是人們不免會問思想庫為何不用Thought Tank ?
  • 東方智庫丨瑞典抗疫堅持另類,真聰明還是犯傻?
    法新社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街頭拍攝了一張照片,顯示一些瑞典人獨自或幾人成群地坐在一個五層階梯式平臺上,或悠然自得地瀏覽手機,或相互親切交談,似乎沒有半點兒COVID-19病毒疫情在這個國家蔓延的緊張感覺。
  • 疫情期間暴露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想改變,又礙於面子
    馬克龍並不承認中國制度在抗擊疫情上優於西方民主制度,並說到;「顯然在中國發生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我們可是信息自由流動,公民可以批評政府的國家,與那些真相被壓制的國家之間沒有可比性,以為中國表現好得多?天真的」。
  • 新型智庫奮力戰「疫」: 「疫情」期,人大重陽智庫工作熱情高漲...
    自1月31日(大年初七)開始,面對特殊「疫情」期,在校領導與院理事會的直接領導下,人大重陽提前投入戰「疫」,研究、運營與行政三大團隊在家辦公,每天通過網絡系統有序、定時地召開晨會,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機制靈活、模式創新的優勢,在建言獻策、國際發聲、輿論引導上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 易鵬:後疫情時代天元戰略凸顯
    西方經濟的衰退導致其需求不足、出口量下降,且這次疫情使得各國都意識到,不能將命運完全依託在國際貿易的基礎上,應推動產業的回流,或加快推進產業轉移。而這些變化可能會對以外線出口為經濟支柱的中國沿海城市造成直接且周期性長久的衝擊;三是中國西部地區由於地理條件和人口規模等客觀因素,相較於中部及沿海城市,不具備較為充分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