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自由民主是西方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

2020-12-15 希言學堂

近期,那位囂張的澳洲女因違反隔離規定,丟了工作,限期離境,大快人心。不管她的身份如何,國籍如何,至少能看出她深入骨髓地對西方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和所謂人權的崇拜,結果卻被現實「啪啪」打臉。

西方的自由民主危機

如果不是爆發全球性的疫情,有一些人可能還深陷崇洋媚外之中,西方的自由民主、所謂的人權似乎成為了「高貴」的象徵。

在西方的媒體中,中國封城就是限制人權;而他們所做的卻是犧牲經濟利益,即使在疫情肆虐下,仍有不少虛偽的政客在大言不慚地誇讚他們的所作所為,而這是以犧牲普通民眾為代價的,這就是「自由民主」下的教育。

與西方的發展史不同,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但中國歷來多災多難。但在這些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從未退縮,而是以更頑強的鬥志和更寬容的胸懷,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地去迎接挑戰。

因而,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中唯一沒有中斷且最悠久的文明。即使在當時所謂的「異族」入侵,結果也因中華文化的博大而折服,最終實現了大一統和大融合,這不能不歸於我們的教育,所以我們提倡義務教育階段要讓孩子們廣泛地吸收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我們的教育歷來是倡導集體主義精神的。自古以來,那些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就被魯迅先生視為中國人的脊梁。

而今天,勇於犧牲自我,舍小家顧大家,不懼風險的「逆行者」們,是國家和人民心中的英雄,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的追求,這本與自由民主無關,但卻往往成為西方媒體抨擊中國、自我誇讚的口舌。

中國的人權和自由民主

西方媒體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能通過意識形態滲透動搖中國發展壯大的根基,他們詆毀我們的制度,詆毀我們的教育,鼓吹他們那看起來「美好」的自由民主。

曾幾何時,有多少人羨慕西方人可以吐槽總統,以向總統身上潑臭雞蛋、番茄汁作為「自由民主」的象徵。

但是被教育成「自由民主」鬥士的這些人,他們的生活又過得怎麼樣,他們的生存權都沒能保證,談什麼人權?

還有人曾嚮往西方政客可以不顧身份自由地發表言論,可以議會的會場互相辱罵,大打出手,這是多麼「自由民主」,而不是像我們在一些場合下「噤若寒蟬」。

那麼這些鼓吹「民主自由」的政客,心中是否會裝著他們的支持者,是否真的關心他們支持者的生活。

顯然,與西方所鼓吹的人權和自由民主不同,中國的人權首先是生存權,中國人的自由民主也是不能以損害他人利益、損害民眾利益、損害國家利益為前提的,為的是保證全體人民的安全和發展。

疫情之下,那些眾多的「逆行者」在自我犧牲、自我奉獻,但他們也清楚,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孩子生活在我們大集體中,同樣會有無數與他們一樣的「逆行者」在保證著自己親人們的安全。

這就是中國人眼中的人權,這就是中國人眼中的自由民主。

孩子長大後如此「自由」

近日,一位義大利市長在視頻裡情緒激動,表達出對民眾不當行為的極大憤慨。

他怒斥在如此疫情之下,有的人非要天天出門買東西,難道不可以一次多買些嗎;

有的人竟然感覺壓抑非要去跑步,而這些人應該上一次跑步是在小學操場;

還有的人非要去整理頭髮,非要去搞燒烤派對,他不禁質問什麼時候你們的鄰裡關係變得這麼好了……

西方教育體制下的民眾,就是如此的自由民主,重視人權。

所以美國可以花巨資去打一場或幾場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但卻不願意在普通老百姓的醫療上花一分錢;

所以英國就可以讓病毒再流行一會兒,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醫療資源給你們看病,還是自我免疫吧;

所以歐洲一些國家會告訴自由民主的民眾,對不起現在醫院沒有,但如果你需要棺材倒是可以讓你自由選擇……

如今西方民眾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被所謂人權和自由民主慣壞的人,這就是西方教育的結果,也是西方教育的目的。

今天,或許仍有一些家長在羨慕這樣的教育,但是時候清醒一下了。所謂在教育中給孩子自由,絕對不是無限制的自由,絕對不是任性而為。

如果當孩子出現經常與老師頂嘴,胡亂擾亂課堂,偷同學物品,受到懲罰就指責老師,等等沒教養、沒規矩的行為,家長和老師就要加以嚴格管教,不能以追求「自由民主」作為沒教養的藉口,否則,他們長大就可能變成無人問津的「自由民主」教育下的犧牲品。

相關焦點

  • 東方智庫丨疫情之下,西方為何仍執著於「自由民主」?
    (來源:新華社記者殷博古攝)  但中國的發展已經從事實上證明,這種源於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終結論」早已破產。  當下,在人類抗擊新冠病毒的戰「疫」之中,中國擔當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美相較,高下立判。然而,身為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代表,弗朗西斯·福山再次發聲:在肯定中國抗擊疫情的戰績的同時,又為美國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
  • 西方「自由民主」否決性政體有何弊端?運行所需必要條件是什麼
    新華社/法新 資料圖第三波民主化以來,西方學者花了大量精力探討為何「自由民主」在發展中國家的運行並不成功,很多人將此歸結為發展中國家精英缺乏民主精神、大眾缺乏妥協意識,忽視了所謂的民主精神、妥協意識只有在並不具有根本性衝突的國家中才可能存在,如果一個國家存在顯而易見的階級矛盾和族群衝突,部分或地區人口缺乏基本的國家認同,那麼「自由民主」的推行不僅不會使一個國家走向善治
  • 外媒:中國的成功,映射了西方的失敗
    導讀:近日,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裡奧斯,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表示西方國家應該進一步學習中國的脫貧政策。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很難讓人對其成功脫貧表示懷疑,中國為全球減貧做出的貢獻超過了70%,且比聯合國2030年議程確定的目標,提前了10年完成。而中國的貧困線定為年收入4000元。
  • 「面對美國,中國很難再自卑。」
    目睹美國的困境,無論疫情還是政治方面,都越來越讓中國對本國的治理體系充滿信心。今日俄羅斯電視臺1月7日報導,原題:美國陷入混亂和墮落之際,日益自信的中國一旁靜觀華盛頓近日發生的事件,將對全世界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北京。美國亂得搖搖欲墜,與之相比,中國稱得上穩定堡壘。
  • 失敗是成功之母,獲得成功前,請先教會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然而很多的父母只教育孩子該怎麼成功,卻忽略了教會他們面對失敗,讓他們沒了面對失敗該有的心態和應對能力,於是就有了孩子遊戲輸了就大哭甚至吵鬧等現象的發生。其實過分追求成功,和別人比較不僅給家長增加了教育壓力,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了孩子的脆弱心理。教會孩子面對失敗是很重要的一課,那麼到底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呢?
  • 失敗並不可怕,家長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才是面對成功的途徑
    現在的家長教育只想孩子成功,這樣孩子給太多的壓力。成功不是簡單說說就可以的,就像孩子學習,家長給孩子定了很高的學習目標。一個年級那麼多的學生,大多數家長都對孩子有學習要求,想在其中成功脫穎而出是比較艱難的。有些孩子沒有考好,孩子的內心就會出現崩塌,導致心理出現問題。
  • 勇敢面對失敗,成功在等著你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可是成功有時顯得遙不可及,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激勵自己,向著甚至我們都有些迷惑的目標前進。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激勵一大幫同樣迷惑的員工。你覺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他回答道:「我簡單地考察過,覺得隨著中國人教育觀念的提升,對兒童聲樂素質的培養早晚會提上日程,因此我就提前做。」「可是如果市場還沒有成熟,你先做了,可能會失敗。」他笑著回答道:「是啊,有可能失敗,不過要試過才知道。你不試,就永遠搞不明白。」
  • 俞敏洪:有機會就得送孩子出國,西方國家人文科技確實比中國厲害
    可沒想到,俞敏洪讚揚的西方文化與教育卻在幾個月之後,完全將它們可笑而又滑稽的一面顯現出來。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西方大部分國家整體陷入了一種反智的狀態。疫情得不到防控,鬧劇卻在不斷上演,學生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留學是否還是最好的選擇呢?如今的祖國,正在多個領域不斷趕超傳統的西方國家,一場全球的疫情災難,可算是讓國人重新認識了所謂先進的西方國家的真面目。
  • 瞭望|結構性危機推動西方民粹主義威權化
    疫情暴發初期,英國、瑞典等國政府依據社會自主而非政府主導的思路,提出「群體免疫」的政策主張。這一明顯放棄政府責任的消極政策引發了有關人道主義與政治責任的重大爭論,加劇了民眾恐慌與不滿,最終不得不宣告失敗。空前嚴重的疫情危機將突顯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政策選項帶到了各國政府面前。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連發8推:西方失敗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侯佳欣】「西方失敗了(The West hasfailed.)。」當地時間12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連發8推,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雅克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等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雅克看來,東亞社會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然而西方社會並不承認這一點。「我們絕望地選擇忽視中國已經在我們潰敗的問題上取得成功(這個事實)。」
  • 中國基礎教育是成功的,大學教育很失敗
    表面上看,中國教育的特點是非常功利化的,其實它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它把個人的追求、家庭的責任和國家的期望統一在了一起。書中為什麼能讀出黃金來?很簡單,你讀了書就可以參加科舉,中舉了就能夠做官,這是個人的成功,也是對自己的家族的一個回饋,繼而也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綁在了一起。無論是東林黨人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還是曾國藩的「立功、立德、立言」,都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 失敗不等於無能,接受失敗是獲得成功最基礎的技能,應勇於挑戰
    無 論是從成功還是從失敗的實驗中,我們都獲益頗多。我們不該逃避失敗,而應該迎頭而上。不僅在實驗室研究中,在設計、體育、工程、藝術、商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該如此。只有經過千萬次的失敗,我們才能達到勝利的頂峰。
  • 疫情期間暴露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想改變,又礙於面子
    馬克龍並不承認中國制度在抗擊疫情上優於西方民主制度,並說到;「顯然在中國發生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我們可是信息自由流動,公民可以批評政府的國家,與那些真相被壓制的國家之間沒有可比性,以為中國表現好得多?天真的」。
  • 英國封城 劍橋學者痛心連發8條推特:西方失敗了
    據環球網報導,當地時間12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連發8條推特,批評西方國家的疫情應對。與此同時,雅克還稱讚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等東亞國家在抗疫方面的表現。在雅克看來,東亞社會已經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然而西方社會並不承認這一點。
  • 西方文化中的「天理」
    目前地球上的文化如果具體到細節差異那是數不勝數,但是就現在而言大體可以分為儒家文化圈和西方自由民主文化在這次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前,即使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是有很多人沉浸在所謂的美國夢和對西方世界的幻想之中,但是這次美英等發達國家的「神操作」令人大跌眼鏡、不可思議。筆者認為其最根本的區別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個詞語中間就體現了,即二者最關注的核心點是不同的,一個是資本私有,一個是社會穩定。
  • 教育的失敗在於沒有教會孩子面對失敗--中國數字科技館
    教育的失敗在於沒有教會孩子面對失敗2020-12-24 22:28:00
  • 如何面對失敗
    當然我沒有放棄,等明天考寫作之後看看分數,如果寫作失敗了,那我再報考寫作,以後考試就專攻一門考試,過了再考下一門課。我們總是看到很多教人如何成功的秘籍,卻很少教人如何面對失敗,失敗並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失敗,一次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那麼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 《自由作家》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在新冠肺炎面前黯淡無光
    還是中國比較好,沒有種族歧視。一個好的老師,能改變一群學生的未來。電影當中人性分析的太透徹.綜合以上前幾位評論,也是個我的觀影感受,含著淚看完,我也是一位老師,在我的課堂上也會鼓勵孩子們客觀理性面對現在的社會,中國雖然沒有美國那麼混亂,但是現在校園欺凌也不容忽視。一部感人至深的佳片,揭示人生弱點的反思!
  • 父母薦讀 | 逼孩子成功,不如教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在許多父母眼裡,社會就是弱肉強食,所以我們總是給孩子灌輸各種「成功學」,教孩子爭名次,教孩子上重點,卻很少父母會告訴孩子,失敗也沒關係,你還是我們的好孩子。許多父母在孩子失敗後表現出對孩子的嫌棄、厭惡,這會讓孩子下意識地認為,失敗=沒用的人=沒人愛,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中國孩子對失敗、輸這樣的字眼異常敏感,在做很多事前,他們就先給自己背上了包袱:這件事我只有成功了,我才是有價值的人。
  • CNN發問:西方防疫為何失敗?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西方新冠病毒疫情日益嚴峻,截止23日,美國累計確診數破4萬;英國破6千;法國24小時內暴增3176例,累計近2萬。當地時間24日,美媒CNN發布了一篇題為《西方為何在防疫上失敗了》的頭版文章。其中指責說,病例激增但民眾依然無視「封鎖令」,主要歸咎於西方政府過於「委婉」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