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朋
早餐時,和老公一起喝胡辣湯,他問我:「你喝什麼?」
我說:「胡辣湯」。
上飯時,一碗胡辣湯,一碗八寶粥,我倆一人一碗開喝,他還幫我剝了一個雞蛋,我愉快的吃完了。
不一會兒,老公看我一直喝胡辣湯,就生氣的說:「你自己喝完吧,別給我留了。」
我知道他生氣了,說:「我再喝幾口給你」。
他說:「我不喝了!」
他生氣了,我是知道的,平常的時候我倆都是要不同的飯,然後換著吃,這次他以為我還會像原來一樣,當我和他想的不一樣時,他就生氣了。
事後我問他:「你為什麼而生氣?」
他說:「你看我對你這麼好,還給你剝雞蛋,你怎麼不能像我對你一樣對我好呢,明知道我想喝胡辣湯,你卻不讓我喝。」
我又接著說:「我不給你喝胡辣湯時,你是怎麼想的?」
他說:「你太自私了,我懷疑你在故意激怒我。」
的確,我在激怒他,想看看當我沒有按照他期待的樣子做時,他會是什麼反應。但感情是最經不起試探的,你如何表達,他如何回應,就像是自動化的反應一樣呈現出來。
我們的互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全程沒有明確告訴我他想要喝胡辣湯。第二個問題是:他對我的好是有所要求的,這個要求一般不會那麼明顯,但會在他期待落空時顯現出來。
分析完之後,我倆哈哈大笑,沒想到我們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為半碗胡辣湯而爭執。但我們的問題,不只是半碗胡辣湯的問題,而是在關係中付出和回報的問題。
我的試探還有一個原因,前天晚上剛做了一個有趣的夢。
夢的內容是:
在老家的客廳裡,一個來訪者來找我做諮詢。客廳很大,但家裡的人也在,我的期待是家人能夠迴避,畢竟我要開始工作了。但家人不知道我在做什麼,還在門口來來往往做著他們的事兒。來訪者的弟弟也來了,我邀請他坐下來,可是當我去搬凳子時,卻發現凳子都是爛的,基本上沒什麼像樣的。這時候我就更憤怒了,憤怒家人怎麼沒有幫我準備好凳子。諮詢要開始嗎?我很矛盾,一方面我知道諮詢要在安靜不被打擾的空間裡進行,另一方面還要注重來訪者的個人隱私,這兩點都得不到保障了。顯然,如果進行諮詢,那就是對來訪者的不負責任。要是不諮詢了,來訪者大老遠跑了一趟,不是讓人家白來了嗎?這種糾結持續了好一陣子,最後我做了一個決定,和來訪者聊一聊,但又不是很深入的聊天,畢竟外面有幹擾,也難以深入,並且我決定這次諮詢不收費了。這樣既能夠照顧了來訪者,也照顧了我的為難。
早晨醒來,我開始分析我的夢,體會到我對家人的憤怒。小時候,我經常有類似的憤怒,渴望被他們照顧,可是卻很少獲得滿足。
我的那種憤怒和早餐時老公對我的憤怒是類似的:生活中我那麼照顧你們(父母),你們怎麼不知道為我想想呢!明明知道我需要什麼,卻不滿足我。
只是,這是我的心理活動,在生活中我很少去表達自己的需求,總是默默等待著他們像我期待的那樣來對待我,結果像夢裡一樣,落空,一次又一次的落空。
醒來後我領悟到一個道理:我的憤怒,並不是源自別人沒有滿足我,而是我從沒有直接表達過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就期待他們能給我所需要的回應。我希望他們重視我重視的東西。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條關於人際交往的非常重要的法則,被稱為「黃金法則」,它的內容就是「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也要怎樣對人」。比如,你希望別人對你微笑,那你要先對別人微笑,你希望別人對你慷慨大方,那麼你要對別人慷慨大方,你希望別人愛你,那麼你要先愛別人。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什麼,就先給出什麼。
黃金法則的運用,相當於我們先向別人開放自己,傳達我們的情感,這會有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然而,相對於黃金法則,還有一個反黃金法則,這個法則往往使我們陷入糟糕的人際關係,以及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反黃金法則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也應該對我怎樣」。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往往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他對人的好,就像標好了價格,如果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就會憤怒、受傷、在道德層面綁架他人。這會讓人感覺到被控制,甚至害怕,因為你不知道當你沒有滿足他的時候,他該有多麼的崩潰。
並且,反黃金法則,常常會出現在最為親密的關係當中,比如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
你可能對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我都是對你好啊」,這就是典型的反黃金法則在人際關係中的呈現。我都是為你好,後面還有一句話,大概是:你應該聽我的,你應該按我期待的樣子回應我。
其實,無論是孩子,還是伴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多少會有種被道德綁架的感覺。它會讓人感到內疚、憤怒、窒息。
一位媽媽向我哭訴她的煩憂,她說正處於青春期的兒子很恨她。
我問她,怎麼會這個樣子。她說她也不知道,但接下來,她向我描述了生活中的場景,我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吃飯時,兒子吃一碗飯就飽了,她偏偏要兒子吃兩碗。兒子說不想吃已經飽了,她就很惱怒,說兒子太瘦了,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碗飯肯定不夠。
冬天來了,她很怕冷,兒子穿什麼樣的衣服她也要管,非要兒子穿的厚一點。兒子說他並不冷,但這位媽媽就像聽不見一樣,逼著兒子要多穿一件。
她和兒子常常因為這樣的事情爭吵,她說:「我對兒子這麼好,他怎麼就不接受不知道感恩呢,還惹我生氣,明明天很冷,他還非要不按我說的穿衣服,他就是和我過不去」。
我說:「你是對兒子很好,可是你沒有看見他的需要和他的感受」。
她說:「是的,兒子也這樣說,說我的好不是他需要的」。
雖然兒子經常這樣對她說,但這位媽媽絲毫沒有在意兒子的訴求,還不斷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兒子,搞的兒子快瘋了。她和兒子的狀態就像是在戰鬥,非要一決高下,最後大家都很受傷。
我把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反饋給她之後,她忽然理解了兒子,原來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用「我都是為了你好」在壓迫兒子,而沒有給兒子留有空間。兒子只能拼盡全力的反抗,用恨反抗。
在所有的情緒中,恨是最有力量的。
如何從「反黃金法則」中跳出來?
01
覺知自己在做什麼
一個人只有覺知到自己在做什麼,他才可能從中看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施加了什麼樣的影響。就像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媽媽,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受害者,並站在道德的高點上指責兒子。但她卻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有多麼的侵害孩子的自由。
當她看到自己在關係中如此的控制和強勢之後,她就放下了,她忽然意識到原來不是兒子做錯了什麼。她開始學會區分自己的需要和兒子的需要,而不再是把自己的需要強加給兒子。
覺知,相當於一個人在啟動第三方視角,來觀察和審視自己在關係中的狀態。當一個人帶著覺知在生活時,會更容易看到自己究竟被什麼卡住了,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和位置。第三方視角,也會幫助一個人以相對客觀的角度來看待關係中的他人。
02
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善於運用「反黃金法則」的人有一個特點:想當然。覺得別人應該知道他需要什麼,應該對他好,應該對他的好感恩戴德,他對別人的好應該獲得回報。
他的付出,默默標上了價格,卻沒有真正考慮,關係中的他人感受如何,他給的是對方想要的嗎,他想要的是對方願意給或者有能力給的嗎。
他在一廂情願對別人好了之後,就期待著他心中的「應該」發生,如果不是期待落空,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
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是關係中很重要的部分。明確需要,也就明確了歸屬,畢竟那是你的需要,最終還是要由自己負責。明確表達自己需要,也會減少內耗,它是需要獲得滿足的最佳路徑。
03
學會自我負責,把「應該」換成「希望」
人際關係的反黃金法則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應該」。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這個應該是要求,也是指責。當對方按照你期待的樣子回應你時,你會高興,當對方沒有像你期待的樣子回應你時,你就會指責他,告訴他是他錯了。
每一個「應該」的背後,都是一隻在向對方索要的手,對方給你了,你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回報,對方不給你,你就會難過。這個時候,你不僅在控制和要求對方,自己也會被這「應該」控制住,感到痛苦。
但你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不能如此交易,「應該」多了,就會有落空,甚至會毀壞關係。壓迫多了,必然會有反抗。
更理性的選擇是,你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把「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改成「我對你好,希望你對我也好」。「應該」的重心是他人,「希望」的重心是自己。
別小看這個小小思路的調整,它會改變你在人際關係中的分寸感,既能體現你對他人的尊重,你自己也會因此獲得自由。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互動話題:你認可文章中的觀點嗎?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