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萊陽梨品質,首先要從土壤改良開始,在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還要採用水肥一體化的方式進行精準『補』肥,才能避免土壤板結、根部病害等問題發生,這樣一來結出的果自然不會差。」12月3日,正值果樹休整期,在萊陽市照旺莊鎮葉家泊村的梨園裡,一位戴眼睛的小夥子正在給果農們上「果樹養護課」。
陳代濤在果園積極組織果農培訓。
他叫陳代濤,是中國農業大學2020屆碩士應屆畢業生,從小就對土地深有感情,對農業情有獨鍾,當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學霸」。今年7月份的畢業季,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在繁華的大城市就業,而是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萊陽市照旺莊鎮葉家泊村,開啟了他的「田園」事業。為什麼他要選擇回鄉創業?創業近半年來又有哪些收穫呢?這些還要從今年疫情期間說起。
疫情期間,尚未返校的陳代濤正考慮畢業後自主創業的事,但創業去向遲遲未定。得知此事後,萊陽市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中心的人才服務專員主動與他取得聯繫,通過微信將他拉入「梨鄉英才匯」的交流群,給他提了很多創業指導意見,而且還邀請他參加了青年人才家鄉行、在外英才懇談會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交流活動。
陳代濤(左一)帶領眾人參觀他的果園。
萊陽市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徐強介紹,中心的服務專員帶他實地考察農業示範項目,推薦創客空間,尋找創業辦公場地,讓他漸漸開始對家鄉的農業發展前景、創業環境、人才政策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可以說,因為我們的積極主動才使他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徐強說。
「知道代濤想回鄉發展,我們都非常支持,他不僅能把先進的農業知識和理念帶回來,而且回鄉創業還會帶領群眾致富。」葉家泊村黨支部書記葉國峰高興地說道。
為此,鎮村兩級安排專人「靠上」服務,協助陳代濤完成了70餘畝土地的流轉,修整田間道路,方便農業車輛出入,還幫他規劃果園建設、購置農機用具、申請相關農業補貼等。就這樣,果園迅速建起來了,陳代濤也不負所望,積極引進了黃金梨、秋月梨等四個新品種,鋪設了微噴系統、搭建了網架,採用有機肥料、生物菌劑等新的養護方式。
今年萊陽梨不僅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價格也有了明顯上漲。
短短幾個月裡,他逐漸完成了從高校研究人員到基層「新農人」的無縫切換。
「祖祖輩輩在此種植梨樹幾百年,但是近年來萊陽梨卻賣不上價格。我希望充分發揮自己技術優勢,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增收致富。」今年9月,在照旺莊鎮黨委領辦的「梨鄉梨源」聯合社技術顧問聘任儀式上,陳代濤這樣說道。
抱著這種想法,陳代濤一股腦的扎進果園,積極組織果農培訓,短短幾個月已經累計召開了42場田間培訓會,還編寫了《萊陽梨果園管理與施藥計劃》等4個標準化文件,幫助果農提高種植技術和管護水平。
今年11月,他帶隊赴青島、煙臺參加果品展銷推介會,在會上,他通過所學知識,積極對接客商,終於實現了萊陽梨第一次出口遠銷至東南亞。
即將出口至東南亞的萊陽梨。
「萊陽梨出口東南亞只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希望讓更多農民參與進來,只要帶動他們就能實現鄉村振興。」談起回鄉創業的未來打算,陳代濤說,他不僅要當好「新農人」,還要做好「興農人」,與中農大保持常態化聯繫,把更多母校科研和智力資源根植在家鄉創新創業的熱土中,推動萊陽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記者了解到,陳代濤回鄉發展,只是萊陽市回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萊陽市先後出臺在外人才回引政策和在外人才關心關愛措施,創新開展「雲招才」新模式,舉辦「雲才會」「雲宣會」等人才活動28場次,累計吸引300餘名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在外英才正由昔日的「孔雀東南飛」,轉變為今朝「春暖鳳歸來」的喜人局面。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張超 通訊員 李夢 李鳳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