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斯語裡,「巴格達」一詞意為「神賜的地方」。公元754年,阿巴斯王朝第二代君王哈裡發曼蘇爾發現這裡是水陸要衝,並且氣候宜人,便在原來小鎮的基礎上建起一座新興城市。為了達到理想的要求,曼蘇爾親自審定設計方案,並指定當時著名的建築大師艾卜·哈尼發全權處理建都事宜,動用能工巧匠和民工10萬之眾,前後歷時4年,終於建成一座富麗雄偉的新城池。因整座城市呈圓形,故被稱為「團城」。公元762年,巴格達被正式定為阿巴斯王朝的都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阿巴斯王朝的日益強盛,巴格達迎來了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哈倫·拉希德王朝(786~809年)。曼蘇爾建城後的每任哈裡發都定都於此,並不斷擴建,巴格達逐漸向底格裡斯河東岸發展,成為當時中東廣大地區最重要的文化與貿易中心。當時巴格達的城市人口超過100萬,同中國唐朝的京城長安(今西安)、拜佔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一起被譽為當時世界「三大名城」。中國的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巴格達的記載,如《四夷路程》中的縛達城,《諸蕃志》中的白達,《西使記》中的報達,《元史》中的八哈塔,《西北地附錄》中的八吉打,《元秘史》中的巴黑塔,等等。由此可見,當時巴格達的知名度是何等之高。由於這裡聚集了世界各國的金銀器皿、文物古董,巴格達因此被譽為「博物之城」。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同世界上其他歷史名城一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巴格達城也是幾經興廢。1258年和1400年,巴格達城曾經兩次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先後兩次被嚴重毀壞。1508年和1534年,又分別被波斯和土耳其人佔領,並於1638年後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幾次戰爭,給這座美麗寧靜的城市留下無數殘垣斷壁,許多價值連城的古代藝術珍品在浩劫之中蕩然無存,令人惋惜不已。1917年巴格達落入英軍之手;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巴格達被定為首都。
戰爭中的巴格達(圖片來源於網絡)
巴格達是一座方圓192平方千米、擁有469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這裡高樓林立,市場繁榮,交通發達,是伊拉克全國最大的城市和交通、商業與文化中心。進入巴格達城,仿佛漫遊在神奇的仙境之中。玉帶般的底格裡斯河緩緩穿城而過,將整個市區分成東西兩部分。那些中世紀的名勝古蹟讓人目不暇接:近百個大小不等、帶有金色塔尖和藍色圓頂的建築令人讚嘆不已,別具一格的阿拉伯市場讓人流連忘返,大街上茂密的椰棗林和郊區落日餘暉中的駱駝群使人回味無窮。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繪的那富麗堂皇的宮廷府邸、美麗如畫的城郭庭園、奇妙驚險的幻境以及濃鬱的風土人情,都同巴格達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因而巴格達有「《一千零一夜》的故鄉」之稱。不過,近些年來巴格達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已是風光不再了。
瓦斯塔尼門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位於謝赫奧馬爾大街,是巴格達僅存的一座古城門。此門建於公元1100年,始建成於1135年當時名為勝利門。城門上有高塔,塔上有銘文和磚飾。它原先橫跨護城河上,現今僅餘殘跡。
空中花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位於巴比倫城東南,是舉世聞名的巴比倫古城遺址,被譽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
無名戰士紀念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位於巴格達市內祖拉公園內,紀念碑構思奇特、造型別致。墓前矗立一根高為42米的旗杆。紀念碑周圍的泥土全部是從前線運回的,以示這些無名戰士全是為保衛這些神聖的土地而獻身的。
伊拉克博物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坐落在巴格達國際火車站附近,以收藏豐富的古代文物著稱,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館內收藏著遠古時期曾在兩河流域生息過的各民族的文物,這些文物反映了蘇美爾人高度發展的文明和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喀西特、薩珊直到近代阿拉伯等各個時期文明發展的情況。館中還珍藏有從尼姆魯德發現的亞述時代的精美絕倫的婦女雕像,素有「尼姆魯德的娜麗莎」之稱。
巴別塔
(圖片來源於網絡)
1563年勃魯蓋爾這座宏偉的蘇美爾建築被猶大人稱為「巴別塔」(既通天之塔)。據《聖經》記載,最初人使用同一種語言,他們建造這座高塔希望能進入天堂,但上帝為了破壞人類的團結,創造了多種語言使他們無法再自由交流,於是這座未完成的高塔便成了偉大的廢墟。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